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代是伦理与制度整合的关键历史时期,其所确立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格局对两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因此以年代为序,对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的研究情况作出梳理,在充分肯定前人成就的同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作必要的分析是有一定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张伟胜 《浙江学刊》2003,(6):220-222
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当中。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 :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种生命 ,也有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类生命。人的本质就是具有双重生命的人的本质。对人的双重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最深刻地体现了哲学智慧与宗教智慧和庸人聪明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正统伦理与异端伦理的分裂与渗透应当说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真实的内在结构模型。但长期以来,学界对正统伦理着墨较多,对异端伦理用笔较少,柴文华教授的近著《中国异端伦理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出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研究中的缺憾,它为我们正确认识正统伦理与异端伦理的关系,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真实图景提供了许多启示。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是自律性和普遍化的矛盾。一方面它以自己的权力话语压抑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使自己独于一尊;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完全取缔异端,这样便形成…  相似文献   

4.
5.
潘利侠 《社会》2005,40(2):76-110
以其早年对货币经济下的个体处境及两种个体主义的思考为背景,晚年的齐美尔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有关伦理准则的个体法则。西方的主导伦理思想视伦理为普遍法则对个体行动的约束,普遍法则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机械的、理性的、目的论的视角之上。个体法则却以作为应该的个体生命为源泉,打破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思想中的各种视角局限,同时回应了齐美尔早年有关货币经济、文化悲剧和个体主义的思考,提供了一种与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同的个体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6.
索洛维约夫没有把人的存在看做生理和心理现象,而看做这些现象背后的完整的精神主体.人对超越的追求,对永恒的愿望,表明了人的生命本质不在于其自然表现,而在于其理念内容,这一理念内容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善美的观念.因此,人的生命本身不在于其外部的自然过程,而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其所追求和实现的生命理念.这一思想与东正教人论的动态性、生成性特点具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大全”(又译“无所不包者”)概念是雅斯贝尔斯存在哲学的核心和基础,他,甚至认为关于“大全”的思想,使哲学探索过程第一次变得明晰,并成为真实可能的①。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大全”的论述却晦暗不明,令人难以洞其玄奥,这引起了人们理解上的分歧,也使人们难以对“大全”论,进而对其全部哲学作出恰当的评价。 大全的形式界定 在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中,雅斯贝尔斯对哲学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反对海德格尔等人把存在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认为存在哲学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而只是一种思想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成为真正的存在②…  相似文献   

8.
从收音机、电视到微电脑,从汽车、直升飞机到空间站,从脱氧核糖核酸的被发现到试管婴儿的诞生——如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多少前人的幻想变成现实,使多少前人的夙愿得以实现.科技革命的浪潮正迅疾而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社会,冲击着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场革命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今日西方世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也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近年来,安  相似文献   

9.
王国银 《学术交流》2007,1(6):35-37
人的发展与人的德性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德性表现;不同的德性追求又内在地推动人发展的不同样态。所以,从历史态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从伦理反思的角度揭示人发展的伦理本质,不论是对人的发展还是对伦理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性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人对德性的追求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赋予德性以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邹珊珊 《浙江学刊》2004,(2):103-107
卢梭是思想史上较早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人.他以古典共和国非功利德性和自由的概念基础对当时的启蒙思想进行了批判.这种以古代对抗现代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古典伦理政治观的回归.然而,卢梭在反思现代性的同时却陷入困境,虽然卢梭努力借用古代的思想资源,他所有恢复伦理政治观的努力并没能抵挡现代性的浪潮,因为卢梭所使用的概念同样背离了古代原初精神.当近代政治哲学的根基发生转变时,卢梭无法离开这个根基进行反思批判,这也是所有近代政治哲学难以逾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发挥敦煌文化优势、促进地方文明建设──敦煌文化普及与开发研讨会述评文晓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敦煌学研究空前繁荣,在许多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甘肃作为敦煌文化的故土,此项事业的开展尤为突出,无论是从研究队伍的阵容还是从所取得的成绩情况来看,都显示出很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是萦绕与困扰着近现代以至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中国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意义深远的改革开放,为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在80年代的兴起并达到高潮开辟了道路。进入新的世纪,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郭湛的《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主体性哲学》)一书就是在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体性哲学》一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了多维度、多视角的论述和阐发,涵盖了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地位,主体性的涵义及其矛盾内涵,个体、群体与人…  相似文献   

13.
敬畏生命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文化的伦理内核,在开启人类文明之初,敬畏生命就包含了对各种生命的敬畏,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施韦泽的<对生命的敬畏>和<文化哲学>等著作对敬畏生命原则做了哲学和伦理学的提升,将其论证为伦理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以生命伦理、环境伦理和现代志愿者运动为标志的生态伦伦理运动,走出了一条敬畏生命的伦理道路,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的生态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人格与人的“价值生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作为人之为人的价值规定,被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和研究。哲学的人格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历史中现实人的“价值自我”,即人的自然生命经过社会“类化”后所形成的“价值生命”的实现,哲学人格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的自我确证与人之为人根本性质的历史获得。文章正是在论述这一主旨基础上,揭示了人格范畴的价值蕴涵,并为人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世界里,人在其生命成长中面临着新的困境,包括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意义迷失。人的生命和谐成长有不同层次的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地提出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个体生命和谐成长,满足个体生命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有效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6.
论感情是人对其生命非常态的自我感知──兼论生命即“自为”叶知秋1.正如一位对感情问题“研究、思考了许多年”的学者所说的“人类的感情,云谲波诡,瞬息万变,是一个最难进行科学把握的领域”,①感情作为一个认识对象确曾苦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即是...  相似文献   

17.
中韩“学术伦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策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学术伦理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汝信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认为,目前学术伦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心和重视,因此,本次会议以此为题进行的讨论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副院长致开幕辞。她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一个幽灵——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一直在东欧徘徊。由M.马尔科维奇和S.斯多雅诺维奇等东欧人所阐述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虽然只在理论上有地位,但却是对极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的内部挑战。东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当作是他们号召实现政府和经济结构民主化的哲学根源。不幸的是,东欧的这些激进派马克思主义者在促使掌权的人们把他们对马克思的解释变成确认的看法时,大部分并没有能起到作用。但是从理论上来看,东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提供了除苏联马克思主义者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以外另一个可供选择的重要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与人的存在境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世纪盛行的诸多思潮与热点争论当中 ,“文化哲学”无疑是学界的主流话语之一。甚至可以说 ,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倾向。然而 ,纵观文化哲学的整个研究领域 ,不难发现 ,在它那里 ,理论研究大体上局限于彼此无涉的域限 ,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完整的文化哲学体系。这不仅表现为研究内容多样、观点的对立、切入问题角度的迥然不同 ,甚至究竟什么是文化哲学也众说不一、尚未有定论。这种“断裂式”的研究方法不仅难以准确深刻地切入与领悟文化哲学的实质和底蕴 ,从而使理论研究徘徊不前 ,而且容易使人们对文化哲学的认识陷…  相似文献   

20.
人总已经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命题。但是认同与证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而对此命题严格的逻辑证明还始终没有给出。原因就在于这个证明要比人们所设想的过程复杂和困难得多。它要求我们超越经验的描述,探讨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 我们的证明从领受个体实践的始基性结构出发,因为人从最落到实处的意义上讲是个体。个体的人的活动不外分两种;个体通过手、脚、躯体和由它们把握的物质工具系统进行的改造外部物质世界的活动,我们称之为物质操作;个体通过想象、概念运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