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2005年3月以来,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产品质量问题在我国被曝光者可谓层出不穷,从亨氏、肯德基、麦当劳、家乐福等先后“触雷”苏丹红,到今年9月宝洁的SK-Ⅱ第二次被发现含有有害成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光环增添了几分阴暗的色调。跨国公司在华屡屡出现产品质量丑闻,是由于这些企业在质量监管方面存在双重标准,但也显示了我国管理部门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提高。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成熟稳定的发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松散,企业之间比拼的不是单个产品的业绩或一时利润的高低,而是品牌忠诚度和市场占有率,是建立在与消费…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春暖花开之时,在我国,一家又一家的跨国企业却经历着寒冬般的危机:广本的“婚礼门”事件、消费者状告宝洁SK-Ⅱ质量有问题、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所生产的“乐之”饼干被指含有转基因成分、肯德基承认其部分食品含有苏丹红一号、强生系列婴儿用品和部分护肤品被发现含有不安全的石蜡油成分、雀巢部分产品碘超标……那么,到底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有着强大品牌影响力,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会先后深陷危机?当回顾2005年以来某些跨国企业对待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态度与做法时,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轻视与…  相似文献   

3.
宝洁是我国营销的“黄埔军校”,它教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学会营销。宝洁之所以在我国营销界享有盛誉,除其鲜明的品牌营销技术,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理念,独特的产品、广告策略,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分销渠道领域的“无缝营销”思路和通路“助销”策略。其创立和推行的“助销模式”被称为宝洁战无不胜的营销“秘密武器”,为很多企业所推崇。一、宝洁的“助销模式”宝洁“助销模式”是宝洁旨在通过人、物、技术、管理资源的投入,帮助经销商发展生意、拓展业务、管理市场的一种渠道运作理念和销售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渠道运作理念,它体现了宝洁“一切以消…  相似文献   

4.
姜汝祥 《经理人》2003,(8):66-71
在宝洁的“官僚”体系下,有人宣称,要改变一个海飞丝标签需要55个签字。可是,一旦项目得到批准后,宝洁就会赌上全部的家当。  相似文献   

5.
宝洁公司自己营造的“小气候”和中国消费者利益的“大气候”已经到了临界交锋的状态,是该给过于膨胀的“宝洁气候”降温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6.
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日化巨头,纳爱斯从低端与高端两极同时反击2005年新年伊始,沉寂了近半年的纳爱斯又唱起了高调,在央视和各大卫视中,纳爱斯牙膏广告开始狂轰滥炸。与此同时,全球日化巨头一刻也没放松对纳爱斯的“关爱”。继前些年的“射雕计划”后,2005年,宝洁又咄咄逼人地推出“摧雕计划”,纳爱斯命运将会如何?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11月28日,宝洁大中华区销售总裁翟峰离职,在宝洁"大日化"综合产品线的布局中,几乎所有护肤品、洗涤用品、洗护用品等品类的中国区市占率及发展增速也都有不同程度停滞甚至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大家对于大日化形式的宝洁产生了巨大的疑问,以宝洁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是否在全球化市场竞  相似文献   

8.
沃尔玛与宝洁:供应链协同的双赢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锋 《经理人》2007,(7):100-101
如果问,哪个公司使得“供应链”变成商界耳熟能详的概念,恐怕很多人会回答,是沃尔玛和宝洁。前者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后者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制造商。它们为零售商与制造商的紧密合作提供了样板。据贝恩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2004年宝洁514亿美元的销售额中,8%是来自于沃尔玛;而沃尔玛2560亿美元销售额中,3.5%要归功于宝洁。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已被认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尚方宝剑,“品牌管理”的呼声也风起云涌。然而千篇一律的“宝洁”式管理并不可取,品牌管理也并非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企业的行业特点不同,自身情况不同,品牌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那么,如何精准定位呢?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宝洁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后,1999年,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到了39.17亿元,是其在我国市场的最低点。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转机,经过几年调整,2003年,宝洁(中国)公司的销售额已超过1997年高峰的水平。宝洁公司究竟是依靠什么走出困境的呢?1.坚持以“拉”为主的策略产品营销一般需要来自两个方向的“力道”:一种是拉力,主要依靠的是广告;一种是推力,主要依靠销售渠道。尽人皆知,宝洁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拉”为主(以品牌为核心)的经营策略,这一策略并没有因为遭遇困难而发生改变,而且时至今日,还在不断“加码”,2004年11月,宝洁中国公司再出“重…  相似文献   

11.
施平 《领导文萃》2005,(2):68-72
2004年 5月 28日,坐在江西南昌的一辆出租车里,司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座城市的容貌,突然没来由地说了一句:“我们支持孟建柱!”他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一个星期之后,记者奔走于江西九江,也同样在一辆出租车里,当得知记者刚从南昌而来时,司机不无羡慕地说了一句:“听说南昌出了一个姓孟的好官。”江西新民谣:“要想富,留住孟建柱。”上世纪 60年代, 岁出头的知识青年 20孟建柱来到上海长兴岛的前卫农场。13年后,孟建柱从一个拖拉机手,当上了农场的场长。1986年,他离开了农场,不过还是在上海的周边“徘徊”:川沙县委书记,而后是嘉定县委…  相似文献   

12.
这次的主角是约翰·白波,宝洁公司的董事长,一位在宝洁公司服务了38年的资深宝洁人。提起宝洁,你可能知道飘柔、玉兰油、舒肤佳、佳洁士这些知名品牌出自其中,但你不一定知道品客薯片、SK—II 化妆品、得宝(Tempo)纸巾也是它  相似文献   

13.
斯剑  李炜 《经理人》2005,(7):20-21
在国际市场拼杀了数十年的洋品牌,绝无可能在知情的情况下做自毁品牌的事2005年,对于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确实是个多事之秋。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高露洁牙膏事件、宝洁“SK-II事件”,以及刚刚曝出的雀巢奶粉事件……一个个看似完美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市场“触雷”,一个个海外知名品牌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中国大陆市场被引爆,使原本对其信任有加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心生疑虑。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在刚刚进入21世纪的最初5年中,人们惊恐的发现自己已经处在接踵而至的重重商业危机之中。2004年6月肯德基含"苏丹红"致癌物质风波;2005年3月宝洁SK-11化妆品牌质量危机;2005年4月高露洁牙膏含致癌成分事件等等一系列国际知名企业危机频发屡屡让人震惊,而我国本土企业的危机事件则更加令人担心。2004年1月三鹿奶粉受人假冒事件;2004年9月金龙鱼广告"1:1:1"的虚假宣传案例;到2005年3月海河牛奶投毒事件等等。危机就是这样在人们的身边不断的发生着,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反思企业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危机的发生,危机来临之后又应该如何面对?一次重大的危机可能击垮一个企业,也可以成就一个企业。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危机如影随形的时代里,我国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5.
侯隽 《决策探索》2013,(23):37-38
近日,欧莱雅、宝洁、雅诗芎黛、联合利华等外资日化食业最新一季财报接连“出炉”,昔日的“日化巨人们”交出的答卷是:业绩下滑,全球裁员,广告缩水……在外资品牌走下坡路的同时,尼尔森、欧睿等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老井 《经营管理者》1995,(11):41-42
<正> 广告,在常人眼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今年2月1日,从《广告法》正式实施,红灯亮起,谁当“冲头”,谁敢“以身作试法”。说说看—— 一个“最”,最不好用。 ——广州宝洁首遇“停播”。这家在上海电视台投放最多的公司今年1月份就花了近400万元,8个品牌广告中有不少问题。玉兰油:“最好的就在身边”,使用了绝  相似文献   

17.
宝洁在用人方面,是外企中最为独特的:与其他外企强调有工作经验不同,宝洁只接收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由于我国只有每年的7月份才有毕业生,宝洁才不得不接收少量的非应届毕业生。中国宝洁北京地区人力资源部经理傅旭明介绍说,在中国,宝洁90%的管理级员工是从各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来的。1988年宝洁刚刚进入中国,第二年就开始在高校中招聘应届毕  相似文献   

18.
吕建明 《经理人》2005,(5):18-18
IT外包生意在中国不好做,惠普却“要从中国反攻全球客户”有全球IT外包市场,IBM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然而,在中国市场,座次却掉了个。尽管在中国做IT外包生意仍困难重重,惠普中国仍以其独特的“中国功夫”,抢得了第一的宝座。2004年底,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惠普中国公司连续获得了百安居中国公司和联合利华中国公司的IT管理服务战略外包合同。此前,惠普中国也顺着全球总部签约全球客户的东风,将雷诺汽车中国公司和宝洁中国公司等众多跨国巨头中国分号的IT外包服务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19.
时下,GE、惠普、IBM、宝洁、美孚石油等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成就千秋霸业,除了领先的科技、国际化的战略,更在于他们不断创新人事资源运作,将“企业教练”技术引入企业管理,有效地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企业教练”培养“黄金团队”,“黄金团队”打造“百年名企”。  相似文献   

20.
出手阔绰的深圳人在重庆、长沙、武汉、成都等地卷起一股又一股购房旋风。在深圳媒体开出的“投资中国”城市名单中,首批“入围”的城市有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南昌、南宁等,甚至包括大理这样不起眼的旅游城市也成为他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