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延芬 《当代老年》2008,(10):47-47
中秋佳节、团圆之夜,在气候适宜、秋风送爽的季节,全家团聚,本应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但现实中,医院经常会收治一些中秋节过后患病的老年人。由于过节期间生活规律的改变、饮食的突然变化及喜怒哀乐情绪的骤然变化,往往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很大隐患。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行医经验,在中秋佳节之际,给老年朋友提个醒,一定要做好三防,才能保证过一个愉快顺心的中秋节。  相似文献   

2.
李维德 《老人世界》2010,(10):29-29
上个世纪50年代直至六七十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曾经是家庭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三大件。新婚前备齐这三大件就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婚前未置办齐全,婚后也要想法攒钱尽快补上。它们之所以成为三大件,一是其功能决定。手表,看时间方便,又观瞻;自行车是当时家庭的重要交通工具,可载货,可驮人;  相似文献   

3.
周立 《老年世界》2006,(14):18-19
20世纪50年代,19岁的农家小伙子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在一个深夜,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了让她出行安全,他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屋峭壁上凿石梯,如今已凿了6000多级,被称之为“爱情天梯”。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时装周"还是"桃花节",部是创意经济的表现。不管是"超女"现象还是"易中天"走红,部是以媒介为桥梁将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均可构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领域进行探索,60年代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一号”。到了70年代末期,“曙光一号”被迫下马。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的秘密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与有关同志一起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曾经谈到屈原。他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毛泽东讲的千真万确。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篇,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就是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陈亦权 《职业》2010,(12):57-57
刘大锋是湖北应城市刘烷村的一位普通小伙子,刘垸村拥有十分丰富的纤维石膏资源,从上世纪50年代起,村里就开始制造粉笔,然而随着油性笔教学的普及,粉笔渐渐成了一个"夕阳产业",许多粉笔作坊都关了门另谋出路去了。看着鼎盛几十年的传统产业日渐衰退,刘大锋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相似文献   

8.
11月18日,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七彩家园社工服务中心成立,首次试水将7个社工服务项目“打包”,为居民提供更细化、更专业的社工服务。  相似文献   

9.
《职业》2011,(34):21-21
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员工敬业度调研结果这样描绘了中国员工当前的敬业度状态。相比美国市场(81%)及全球高绩效企业(85%),中国员工整体敬业度得分仍偏低(78%)。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是闻名遐迩的掏粪工时传祥,80年代的全国劳模是声名远扬的水电修理工徐虎,那个以敬业奉献为特征的年代似乎已经远逝,经济利益至上、梦想奢华生活的价值取向,让雄心勃勃、不屑于做小事的85后内心充斥着怀才不遇的感伤。  相似文献   

10.
馨兰 《老人世界》2013,(1):16-18
2001年7月18日一大早,家在江苏省无锡市的陈冠明骑着相伴几年的三轮车走出村口。乡亲们问他去哪里,陈冠明乐呵呵地说:“到镇上修三轮车去!”没想到,他这一“修”,竟是七年没回家!骑车离家一个月后,陈冠明才从杭州打电话回家:“我骑三轮车宣传奥运,这几年就不回家了,爹娘保重身体!”村里人知道陈冠明的疯狂举动后,都说他是个疯子,50岁了也不正经成个家,举办奥运会是国家的事儿,一个小老百姓能帮什么忙!  相似文献   

11.
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早在1950年代初随电影《赵一曼》的放映,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赵一曼英勇就义前给她的儿子宁儿留下的遗嘱,更让人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丈夫——陈达邦。宁儿名叫陈掖贤,一直由伯父陈岳云抚养,在陪都重庆度过童年,12岁时,才和亲身父亲陈达邦相认。  相似文献   

12.
《公关世界》2010,(6):6-6
5月23日,“灵山世界公益论坛”发起人会议在江苏省无锡市灵山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百余位论坛发起人及社会各界代表共三百多人参加了会议。论坛倡导从中国开始探索“全球大公益”之路,引导民众创造性参与“全球大公益社会”建设。博鳌亚洲论坛首任秘书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龙永图,  相似文献   

13.
“仆街”     
《中国社会导刊》2011,(16):F0003-F0003
5月31日,沈阳几位年轻人在街头玩起“仆街”。公交站,马路边,台阶上,邮箱筒,垃圾箱,办公室,都是他们玩“仆街”的场所。一位年轻人表示,这样的行为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当代老年》2010,(3):46-46
年轻人讲究修饰,人们认为理所当然,而老年人注意一下衣着穿戴,略施粉黛,就常被人讥讽为“老来俏”,遭到贬斥。为此,许多老年人的爱美欲望受到压抑。数百年前我国古人尚且懂得“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的道理,为何在丰衣足食的今天老年人就不能求“俏”?  相似文献   

15.
《当代老年》2013,(1):4-5
新闻回放:上世纪50年代,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引来村民闲言碎语,他们携手私奔进入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从此远离一切现代文明。为让她能安全出行,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一凿就是半个世纪,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本刊2007年第4期曾刊登过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说“酷”     
《社会学家茶座》2008,(4):158-160
田方萌在《青年参考》撰文《说酷——关于一种文化的种种解读》,转引迪克庞坦、大卫·罗宾斯著《酷天下》中关于“酷”的考证,并阐发其文化意义。《酷天下》描述了酷的完整历史。它的英文词根是cool,起源于古老的非洲大陆,随着奴隶贸易一同进口到美洲。二战之后,才真正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一路高歌猛进,不断扬弃自身的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是爵士乐俱乐部,  相似文献   

17.
“老外”是闺女送给外公的昵称。闺女叫外公“老外”,是因为外公80多岁了,看起来像60多岁。不要说前不久深圳之行,不需搀扶就逛完了世界之窗,两年前爬海拔1000多米的天湖山,他竞—人远远地把我们一帮年轻人抛在了身后。  相似文献   

18.
我在1981年接了父亲的班,开始到十多公里之外的县城工作。那时家里经济比较拮据,上班回家只能步行,直到三个月后,我用积攒的八十多元工资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才结束步行上下班的生活。把自行车推回家的那一天,我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大概就和现在的年轻人刚提一部新车的感受差不多吧。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一批人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他们主张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他们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正>案件判决后,当地群众议论纷纷,但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偏向了"不孝"子女,为什么会这样?案件2013年7月1日,"常回家看看"作为法律条文生效之日,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第一案。7月14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负责审理这起案件的高鑫法官,通过他了解到更多幕后故事。2013年4月5日,马文娟收到了一封快递。当她看到快递的发件人是"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时,立刻蒙了。"法院怎么会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