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代表性著作中,我们可以认识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借鉴并吸纳世界历史思想的养分和精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随着实践考验不断走向成熟,我们要更加关注在当今时代世界历史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思想更好地趋向现实性的初衷.思想赋予历史生命力,并与当代客观实践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世界历史思想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同舫 《学术界》2022,(9):5-12
对世界历史总体性的论证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基于对资本实质的界定,从资本逻辑与普遍交往两个维度阐明了世界历史总体性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资本概念的批判,揭示了资本的本性并建构独具特色的资本观。资本无止境的趋利性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逻辑的循环,促使人类历史的行进方式从民族地域性重塑拓展为世界历史的总体性建构。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交往使得各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中实现自我发展,普遍交往的世界性、全面性和自为性进一步彰显了世界历史的总体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因此,他所运用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之一,必然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分析这一方法所表征的内在逻辑,可对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重要维度.以此为基础又可厘清逻辑与历史间的真正关系,从而找到二者统一的真正基础和明确限度.  相似文献   

5.
6.
7.
王虎学  万资姿 《学术研究》2012,(6):23-27,32
在研究分工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般范畴来考察"分工,还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分工。实际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中内在地交织着分工的"双重逻辑",即分工一般与分工特殊,前者是指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工或"单就劳动本身来说的分工",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独有的分工或"一定历史形态的分工"。在分工思想史上,斯密仅仅局限于"分工特殊",并将其直接等同于"分工一般",进而混淆并否定了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的界限;相反,马克思则明确区分了分工的两种形态,深刻揭示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进而辩证地把握并揭示了分工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8.
历史目的论作为解释历史的一种有效范式,往往与对苦难的道义拯救相关联。马克思尽管创立了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唯物史观,但这种对历史的哲学思考离不开对苦难的历史自觉,正是在对苦难的历史思考中历史目的论的踪迹以隐讳的方式显现。马克思历史观的历史目的之维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并不冲突,其所彰显的价值性与科学性共同构成人们改造世界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自身发展的进程来看,历史现象学是其理论中主客体两大向度走向统一的必然产物。其创立的重大意义在于,实现了哲学理论批判与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的真正统一,使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进一步深化,并直接促成剩余价值理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以上世纪初的文化保守主义为历史参照,当代文坛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便显得有些孱弱,它甚至不具备思潮的品性而更像一次大众化的心态流露;张承志、张炜是少数真正保守主义者的代表,从本质上看,他们的保守主义宽容而且和缓,但表达上的偏执又掩盖了主观认识的多元;同时,“二张”保守主义内涵的抽象与虚幻,也远离了工业社会的兴趣中心。这些都注定了这场文化保守主义风潮的迅速殒灭。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进入一个活跃的概念反思和体系重建时期.文学理论文本在建国后经历了前苏联文论、本土传统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的碰撞、融会,理论文本的转型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范型构建,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阐释在不同时期、不同著者那里呈现选择上的差异."文学是什么?""政治的意义何在?"对于这些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直面的理论话题,解答的过程和结语本身构成理论文本的思想文化背景;文论核心概念的意涵迁移,显示着当代文学理论自身的历史性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根基:遗忘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产生之日起,历史主义理论就一直为它内含的矛盾所困扰:既要对事物的相对性和暂时性给予肯定,又要为其寻求确定性根据。在历史主义的诸种类型中,只有与决定论相结合的历史主义,才能避免相对主义的困扰,合理地处理这一矛盾。黑格尔以思辨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历史观,只是虚假地克服了历史主义所必须面对的这一难题。马克思哲学既主张超越性的理想,又要在现实的历史中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寻找必然性根据,因此它在以历史性原则揭示人的自由的同时,又以科学认知为自由的实现安置了客观性和确定性的基座,构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历史主义。长期以来,由于遗忘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历史主义根基,就出现了单纯从认知进路上和单纯从规范进路上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两种倾向。对于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来说,重建它的历史主义根基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札记>呈现了儒家主体德性认知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展现了儒家在乌托邦和现实选择中所承担的多维文化功能.一方面,儒家必须面对宗法伦理政治背景下"仁"的效用化事实,承受依札而成的外源性的挈矩力量;另一方面,经由求放心实现自觉心的内源性自返一直是儒家对于主体自由的追求路径.內外挈矩的双重力量促成了<礼记>独特的诗性话语逻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时间思想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进程,主要表现在八个阶段.青年马克思的诗歌中的"生死、时间与永恒的关系"成为其时间研究的出发点.博士论文中所表达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是其理论的生长点.在随后的政治批判中,实现了对政治国家的永恒理性神话的颠覆,成为其理论的批判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通过揭示异化劳动时间与私有制永恒神话的覆灭,这成为马克思时间思想的成长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实践、时间与自由的阐释,使其时间思想走向成熟点.在《19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进行资本批判,揭示了人的三大社会形态,阐明了时间作为人的发展空间,深化了时间与人的自由的研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劳动二重性出发,科学揭示时间的结构,阐述了时间的历史发展以及与人的自由的关系,成为其时间思想的制高点.马克思在随后的东方社会研究中,指出了时间"跨越"与民族解放的问题,成为其时间理论的发展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同黑格尔的历史必然性的区别在传统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实际上,如果简单地把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为历史内部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就从根本上回到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思想的实质,是指出历史的运动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原则而非规律,正是这一点使得历史成为“真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马克思在对历史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历史性思维,才帮助马克思哲学实现了新本体论打造、认识论变革,从而指示出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关于"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的科学界定克服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在内涵的科学性、方法论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的特征、目标和方式的分析,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小华 《文史哲》2007,1(2):143-152
在唐太宗的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中共同贯穿了雅正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礼乐文化和文学领域同时进行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寻进而最终确立起来的,它取决于这样三个层面:在现实层面上,逐步恢复和树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并对前朝文风进行批判;在理想层面上,以复古的姿态寻找礼乐文化和文学的渊源;在操作层面上,最终确立了礼乐文化和文学的雅正观念,这对巩固政治统治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它在坚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开辟了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察社会发展、解决现实实践问题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认识、新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章辉美  孙莉 《天府新论》2009,(4):109-113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印记与沉淀,无论将其作何解释,它所体现的都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文化进化就是一种文化为保持自身存在,在面对环境改变时所作出的适时、有效反应.每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经历一个"适应"、"整合"与"创新"的过程以保证其自身的存在.当环境改变时,又会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历程.简言之,文化进化就是一种文化为保持其自身存在而历经"适应"、"整合"与"创新"的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