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 ,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不仅对中国与东南亚 ,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发展和繁荣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拟在简要回顾冷战结束以后至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新发展。由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涉及的方面甚多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即趋势、格局和经济合作 ,特别是经济合作问题。一、对金融危机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回顾进入90年代以来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 ,…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与中国对东南亚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软实力理论为指导,概括考察了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史。认为虽然软实力是个新出现的国际关系概念,但在中国与东南亚几千年的交往史中,软实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也与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思想与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国际关系的演化趋势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今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外交中,软实力外交应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手段与外交领域受到重视,而软实力外交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中国能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3.
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5年新加坡独立 ,鉴于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和东西方冷战的制约 ,新加坡采取了追求认同东南亚、认同马来亚、迅速“脱华”的政策。华语虽是新加坡多数民族———华族的母语过 ,但新国家领导人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考虑 ,未将华语定为国语 ,华文华语的使用价值每况愈下。 2 0世纪 90年代后 ,国家重新重视华文教育 ,采取各种措施 ,提高母语教育水平 ,但华族的母语教育前景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就深受亚太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东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并巩固其在东亚的存在,并将东亚地区秩序建构逐步纳入其对亚太地区的整合中,使得东亚地区秩序在冷战后沿着安全、经济与合法性观念三重维度不断发展变化。鉴此,东亚地区应在兼顾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秩序发展的同时,激发东亚内部的发展活力,增进东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分析——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俊 《社会科学》2003,(3):120-124
文化全球化是个客观的事实 ,其研究有着不同的视角。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更多地体现为民族文化的维护与发展 ,区域文化利益感的加强和全球文化共识形成。同时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文化全球化加强了文化的扩展与自主 ,但是 ,它代替不了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扩展中的霸权主义实质就是文化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张曙光 《社会科学》2006,46(10):66-75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针对外来威胁的战略选择集中表现为遏制,从而构建、推进了国际关系的冷战状态。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与冷战状态的起源和延伸存在关联。冷战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状态生存的动因研究可从四项议题展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美国遏制战略的多元内涵具有五种选择。依据国内外冷战国际关系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冷战有可能正在从国际关系的例外转成常态。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区域,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逐渐在东南亚塑造了良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国家形象。当前,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贸问题、南海争端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问题。要进一步塑造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必须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加强文化外交,协调好与美日在东南亚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域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地域分工的变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工业分工呈不断深化的趋势,区域的专业化行业数量也不断上升,不同区域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专业化行业,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这种变化可能影响地域分工的其他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性的发挥关键在于增加长三角内部的一体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5)
冷战虽已告结束,但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困境至今仍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有:一是在美国霸权主导下,地区各国形成的彼此牵制的结构性因素;二是地区内各国互信度低,导致共有理念的缺失。对此,除去外来霸权、政治、经济等因素,本文主要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入手分析其形成的根源,通过民族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和对各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两种途径,来解释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困境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大国间周旋--评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国平衡战略,是东盟对冷战后新的地区形势的一种反应和战略选择.在东盟各国看来,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利用这些大国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达到某种均衡的态势,从而保证本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东盟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正处于上升的态势,是一个个雄心勃勃的地区强国,而美国则是一个"温和的超级大国",因此,有必要扩大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力,以制衡中国.  相似文献   

12.
东盟国家的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和中华文化有着持久的共生与包容性关系。东盟成立前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与中华文化共生并包容发展以完善自己多元、开放的文化结构。东盟成立后,外交与经济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主的教育合作、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建立起的文化传媒等渠道,进一步加强并推动了东盟国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生-包容性发展进程。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东盟国家在与中华文化共生互容过程中将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完善东盟多元而不失特色的文化体征,加强国家的文化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效果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性浪潮,中国和东盟在经济上的互相需要:阻碍因素:中国威胁论,美国的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性,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性。为了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顺利,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对策,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调动东盟国家的积极性;还应该采取积极的国内政策,引导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投资的流向;更要展望未来,为东亚一体化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马凤书 《文史哲》2002,(4):67-71
文化博弈是冷战以来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冷战后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 ,全球文化博弈具有了新的特点 ,文化趋同和文化分裂同时进行 ,不同文化 (文明 )的冲突持续升温 ,“文化霸权”与反“文化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化博弈的天平越来越向西方国家倾斜。如何在新形势下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 ,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因素 ,同时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还是科学行为主义理论,都是把主权国家抽象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关系行为体。这一行为主体有一致的利益,也自然要有一致的对外政策目标和手段。在20世纪,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这一概念抽象是非常准确的。但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概念抽象逐渐与国际关系的现实相违背。一方面,国家综合实力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具体领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包括超级大国在内,其对外政策的主要阻力可能不是所谓的竞争对手,而是其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这导致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假设到概念和推理层面,都已经无法解释和预测今天的世界,而权力小博弈理论可以为认识多元复杂互动博弈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6.
金衡山 《社会科学》2012,(6):171-179
冷战与冷战思维起源于外交、国际政治领域,但很快就覆盖与蔓延到了文化及日常生活领域。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过程中,时常会有与冷战有关的影片出现,它时而置身前景,时而又退隐为背景,在冷战的不同时期,影片的表现方式和关注要点会有所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冷战与美国社会与文化之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复杂国际关系中的一组重要的双边关系,在21世纪初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到目前为止,双边关系虽已走出困境并恢复到正轨.但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和消除,双边关系仍很敏感与脆弱。本文通过对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困局的深层原因,指出困扰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在于双方因相互信任的缺失,难以跨越传统的“安全困境”,并尝试着探讨双方超越困境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郑汕  刘利勤 《学术探索》2006,(1):100-102
中华民族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建立了唇齿相依的民族情感,为今后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要维系和提升这种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必须以新的战略视角把握宗教因素的影响;构建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推动东亚经济的区域整合;科学定位南亚各国关系,推动中印关系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进而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整体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赵海英 《河北学刊》2012,32(4):173-177
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后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问题,是现代政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独立后的东南亚国家在威权政治的国家建构方式中,实施相对合理有效的族际整合方略,在整合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推进经济现代化方面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为自身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