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石达开评价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原则分歧。其主要分歧点是,如何对待一八五七年石达开的出走和一八六三年在大渡河的晚节问题。有人提出,石达开在一八五七年大搞分裂主义,企图“拥众自雄”;一八六三年于大渡河向敌人“乞降变节”,因此,石达开是一个“确有变节思想和行动”的人。本文仅就上述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在对于石达开的评价问题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些意见并且是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例如在总的评价上有的同志认为石达开是农民革命英雄,但也有认为他是“混入革命队伍的地主分子”①,是“剥削阶级方面的代表”,“实质上是叛变了革命”,“本质上和郜永宽等相同”②。对于石达开的一些具体行动,如皖省安民、参加内讧、带兵出走、以至最后在大渡河复败等方面,也有若干不同的说法。如何在历史上对石达开这一重要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看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现在只就我对这一问题的某些看法,提出来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3.
1853—1854年间,石达开奉命到安庆“抚民”,所谓“易制”一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对这个问题,史学界有过争论。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石达开安庆“易制”篡改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改变了革命的性质,是一种倒退行为。近年来不少同志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的代表性看法是,石达开安庆“易制”改变了“东贼苛制”,所谓“东贼苛制”,“实际上就是指《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各项制度”。石达开安庆“易制”,“果断地撇开《天朝田亩制度》”,成为太平天国“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最初提出者和实行者;“易制”不仅不是倒退,而是推进农民革命事业的行之有效的积极行动。①我基本同意第二种意见,但对其中的某些提法持保留态度。我认为,石达开在安庆“易制”,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果断地撇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各项制度,而是部分地实行、部分地变更,因时制宜,收取实效。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于一八五七年五月底六月初“将合朝文武将兵带去”,远征不归。至一八六三年六月在四川大渡河全军复灭止,途经十余省,迂回数万里,历对七载之久。广西,是石达开远征中最重要的阶段,石部于一八五九年秋从湖南进军广西,在桂活动两年又三个月。在此期间,石达开坚持流寇式的作战方式,不知道战争,特别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不只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还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全面较量。因  相似文献   

5.
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之一——冀王石达开的自述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达开久想占据四川省”。这是石达开谋蜀思想的一个明确的表白。当然,石达开夺取四川的努力最终是失败了,石达开本人也于一八六三年六月在成都英勇牺牲。但是,探讨石达开谋蜀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作用,以及他最后失败于大渡河的原因,仍不失为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石达开被俘问题,史学界存在着原则性分歧.弄清楚石达开被俘问题真相,对于正确评价石达开和揭示太平天国后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种说法,叫作“受骗中计”说,大意是:石达开部在紫打地被围后,进退两难,急需寻找出路.清将杨应刚等利用这种情况,去石营游说,以谈判出路为饵,诱骗石达开到清营;石达开因而当了俘虏.根据主要是《越嶲厅全志》.此书能够证明石达开是“受骗中计”么?否.因为事实真相是: 第一,石达开部“进退战守俱穷,颇有降心”.  相似文献   

7.
一八六三年春,石达开率军几万人到达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旧属四川越西厅,今属石棉县),他的目的是越大渡河,北上进图川中,但陷入绝境,进退失据。从五月十四日至六月十一日被俘,困守紫打地二十七天,最后全军覆没,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历史悲剧。对这一重大事件,有一些记载,亦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但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和难解的谜。一九八五年十月,即石达开覆灭一百二十多年后,我们来到紫打地进行实地考察,凭吊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兹将所得记叙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史学界对太平天国起义著名领袖石达开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历来都把他在天京事变后率军远征是否“独树一帜”视作其是非功过的标准。本丈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石达开在远征过程中未能另树旗号,“自立一国”,是在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胜利通过彝民区,来到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安顺场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所率大军覆没之地。蒋介石妄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把红军歼灭于大渡河畔。为了粉碎蒋介石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5月25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团2连17勇士在连长熊尚林率领下,乘一条小船驶向对岸,敌人以密集火力阻挡勇士们前进。在红军的火力掩护中,神炮手赵章成以仅有的4发炮弹准确地打入敌阵,掩护勇士们强渡成功。接着红四团日夜兼程急行军240里,于5月29日晨先敌赶到泸定桥头。随后该团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  相似文献   

10.
石达开从青年时期就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为这次农民战争的准备与金田起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后南征北战成为太平天国的先锋主将,被清军称为“石敢当”,被天王号为“翼王”,为太平天国建都金陵和达到鼎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从整体看,石达开被忌负气出走对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釜底抽薪”的损失。危害了农民革命的整体利益,是农民阶级属性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所造成的。史实证明,石达开所走的道路是完全错误的。在残酷的斗争中,任何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和幻想都会给统一的农民运动带来巨大的损失。总的看石达开既不像我们想象的农民英雄那样完美无暇,也不像有些人所评论的那样,为个人利益而卑鄙无耻。在石达开的一生中既有光彩照人的业绩,又有使人称道的性格。但时代环境和农民阶级的属性,使石达开的结局造成我们不甚满意的结果。这都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石达开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  相似文献   

11.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重要领袖之一,对他的评价史学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来不同意见的讨论对于提高学术水平是有益处的,但“四人帮”搞的影射史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则是根据他们的政治需要出发,完全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或全盘肯定,美化为白玉无瑕;或一笔抹煞,丑化得一无是处。他们对石达开的评价也是如此,不作具体分析,全盘予以否定。为了拨乱反正,我们对石达开的评价,必须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加以分析。特别是关于石达开的出走和被俘问题,是评价石达开的关键,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1856底,洪秀全在杀掉韦昌辉和处死秦日纲后,迎接石达开回天京。在众人拥护之下,洪秀全因时就势,封石达开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由"翼王"变成"义王",但是,洪秀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任用石达开,为掣肘石达开,洪秀全同时封自己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而安、福二王心胸狭窄,眼光短浅,无能却又固执。石达开对安、福二王理政表现的昏庸深为不满,对天王的猜疑更为不安,逐渐与洪秀全之间矛盾日益激化了,石达开最后被迫再次出走天京,全军覆没于四川大渡河畔。  相似文献   

13.
石达开等题壁诗在今广西宜山县(原庆远)北山白龙洞。诗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序文,接着是“翼王题”的落款与和诗,以及元宰张遂谋、地台右宰辅石蔡亲、户部大中丞肖寿鐄、礼部大中丞周竹歧、兵部大中丞李遇隆、吏部尚书孔之昭、户部尚书李岚谷、礼部尚书陈宝森诸大员的和章;第二部分江右李岚谷古风一篇;第三部分工部大中丞吕玉衡和精忠大柱国朱衣点的和章及附录楚南刘云青原韵。石达开所题原诗:“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白龙洞诗刻是研究太平天国后期石达开思想、活动的珍贵史料。诗刻序文的落款明确地刻上“翼王题”三字。翼王是洪秀全在1851年永安封王时给石达开的封号。石达开承认这一封号也就是仍然承认洪秀全的领袖地位。另从诗刻仍用太平天国正朔、遵天国礼制等,说明石达开仍打太平天国旗号,坚持反清斗争,大节无亏。在石达开的诗中还重申了“毁佛崇天帝(即天父上帝),移民复古风”的主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  相似文献   

14.
再论石达开的出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受到洪秀全的猜疑及诸王的排挤,愤然率部出走。石达开出走后始终坚持革命斗争,没有脱离太平天国革命思想和原则的指导。石达开的出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从侧面证明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分散、狭隘等特点,使革命团体缺乏统一的意志和远见,其失败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起义军中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本文从他的出身、参加起义的经过、在起义军中的作用和地位出发,论述了他与太平天国最高领袖洪秀全的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对石达开“出走”的原因、责任以及对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并对学术界加于石达开身上的不公之词,进行了辩驳。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是一次农民革命战争,土地问题必然是它始终注意的问题之一。一八五三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开始建立起革命根据地,是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①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八五四年夏秋之际,又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共同上奏天王,提出  相似文献   

17.
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三年间,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四川进行过英勇的战斗,表现了“革命军队的高度坚轫性。”这支太平军虽然最终在大渡河南岸一败涂地,惨遭覆灭,但是,他们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和地方封建势力,扩大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鼓舞了川、滇、黔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其英雄事绩,至今仍在四川人民中间传诵。太平军在四川的悲壮历程,是太平天国史事中重要的一部分,曾经引起许多太平天国史研究者的注意。但在迄今为止的有关著述中,对于这段史实都是语焉不详的。为了对这一段史实作一些补充,本文主要根据四川的地方志书,参考清朝官书和奏稿,以及实地调查得来  相似文献   

18.
石达开在诛杨问题上的态度是颇为复杂的。他固然赞同杀杨,但是却并没有参与诛杨“密议”;他在事变后匆匆赶回天京,目的是要制止韦昌辉等的滥杀,而并不是为了给杨秀清报仇。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是他早期的光辉业绩。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发动和领导的,但也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如说辛亥革命是“由孙文一人领导而起”,①或者说“是极少数的热衷于西方思想的人做出来的事,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连”;②也有的夸大群众的自发斗争,如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和孙中山等人的领导没有多大关系;③还有的既否定个人、也否定群众的作用,鼓吹“自行灭亡论”,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的帝制本身已经腐朽不堪,而  相似文献   

20.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史和中国近百年史上的杰出人物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一八二三年出生于雇农家庭,二十六岁加入拜上帝会,一八五一年参加太平军。一八五三年攻克南京后,杨秀清保他为右四军帅。一八五六年大破江南大营,同年秋,“天京内江”,天朝革命发展受到巨大挫折。洪秀全不相信外臣,只信任既无德又无才的蒙德恩、洪仁发和洪仁达等掌握朝政,政治上愈趋昏暗,加之石达开被迫出走,带走大批“精兵良将”,造成“朝中元将,国内无人”的空虚局面。而敌人方面,反革命湘军趁天国内卩混乱之机,加紧对武汉的侵犯,同年十二月,汉阳、武昌又相继落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