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平碉楼是广东开平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岭南     
《中文信息》2007,(11):120-136
在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古村遍布.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明清年代的古镇和古村落这些古镇和古村落曾经热闹繁华.建设也别出心栽,融合在岭南山水画卷中,独具一番风情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起迁徙而来的梅州客家的围龙土楼、融合南洋风格的开平侨乡的坚堡碉楼,  相似文献   

3.
胡波 《学术研究》2007,8(5):150-155
本文通过对中山和开平碉楼之比较分析,认为中山碉楼具有分布集中、格局合理、结构简单、形式多样、中西合璧、文化多元、小巧玲珑、朴素实用的特点。碉楼既是一种建筑文化,也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中山碉楼既有承袭中原文化,吸纳邻近地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痕迹,又有保持本土文化特点的品质。它集中地折射出中山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积淀着中山的文化思想和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4.
2016年11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了《南粤古驿道文化路线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提出整合串联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并推动南粤古驿道成为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驿道与驿站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外,沿线的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与内容。从历史维度以及跨地域视角出发,以潮州古驿道与民间音乐舞蹈布马舞为例,有助于探究两者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关系与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古驿道为民间布马舞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而布马舞也推动了饶平走出潮州并走进国家视野,同时也丰富了饶平古驿道的内涵。因此,古驿道与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地域—艺术”互融的文化共同体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尚存诸多问题,研究基于解析国外非遗保护方法与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措施,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为研究切入点,深刻剖析其现存的核心问题及成因,以“非遗”主客体动态互补的视角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研究多元途径的保护策略与措施,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活力”迸发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路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方法框架,使其保护与利用能够相互促进,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6.
20 0 0年 9月 2 2日 ,“岭南宗教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为庆祝广东省历史学会成立 50周年及推动岭南宗教文化史的研究 ,由广东省历史学会和广州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来自广州、汕头、潮州、肇庆等地高校、科研单位的 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收到论文 35篇 ,有 2 0多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从所提交的论文及发言情况看 ,与会者都紧紧围绕“岭南宗教文化史”这一主题 ,从民间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岭南的宗教文化史 ,基本勾勒出了岭南宗教文化史的大致轮廓。 1 在民间信仰方面…  相似文献   

7.
口供纸是一种特殊的文物,见证了排华时期华侨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特殊经历。利用口供纸向外移民的主要是五邑侨乡的台山、开平人,因此目前这种文物主要遗存在五邑侨乡。十九世纪后期,五邑侨乡为主的华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完成挖金矿、修铁路等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具有极其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整体性、多元化的特色.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做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9.
对于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数字化、智慧化时代,通过对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的智慧化建设和服务,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字人文视野下,当前文化遗产数据资源智慧化建设与服务存在“十重十轻”等突出问题,应从“十大举措”方面予以改进,即:从重建轻链到全链全通;从重物轻人到人为物本;从重数轻智到数增算法;从重显轻冷到政资扶持;从重技轻标到合技整标;从重点轻面到由点拓面;从重研轻用到研用一体;从重内轻外到内强外优;从重建轻评到测评导向;从重结轻续到官民共建。  相似文献   

10.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和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合办的“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 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7月27~29日在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各省市和香港地区的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提交论文60余篇,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关于岭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岭南处在中西文明的交汇点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独特而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在大会报告中,对中国与西方、文化与社会、岭南与内地以及研究岭南文化的方法,作了深刻的阐述。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对岭南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是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再到“二战”,文化遗产所遭受的严重毁损和流失客观上导致了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在历史演进中,以禁止战时掠夺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加重保护责任、加强保护措施,从而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2007年以来,伊宁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和力,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指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文物、建筑群与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剧、音乐、舞蹈、艺术、文学、工艺技术及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从不同方面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诸如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那达慕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但这些成果比较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系统研究,对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谐内蒙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中,国家通过立法、立项、财政支持等手段,使民间社会的保护活动合法化,并使“国家在社会中”;民间社会则借助国家的资源,在国家话语权下,采取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策略,践行着“文化自觉”.正是在国家与民间社会的良性对话与磨合中,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16.
美国洛杉矶华侨华人12月21日在当地中文媒体“侨报”的会议大厅举行了“南加州各界华人、华侨宗教论坛研讨会”,揭露“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对“法轮功”进行深入批判。来自近20个当地华侨华人团体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泛长株潭”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古城保护存在保护要素难以把握、保护的过程难以操作、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应从把握保护要素、优化保护过程、完善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实施“泛长株潭”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质是保护“代表性个体传承人”的政策,重点突出了“传承人个体”,缺乏对“传承人群体”的关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的“群体性”特征,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保护:加强基础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扩大“代表性传承人”的内涵,使其既包括“传承人个体”,也包括“传承人群体”,并在政策表达上予以确定;从观念认识和政策表达上提高对“一般性传承人”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消除“代表性传承人”的“独占”地位,打破“政策垄断”;设置适合的考核评估标准,督促“代表性传承人”在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参与者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营造“群体传承”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在明确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与经济性双重属性的基础上,概括了河北省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类型与特点,分析了河北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依据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程度的高低,提出了河北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对策,即以文物保护为前提与基础,实行差异化管理、促进保护性旅游发展、加大古遗址保护利用力度、整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辛儒  孔旭红  邵凤芝 《河北学刊》2008,28(2):201-2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方言是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文化、捍卫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本文就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方言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当前中国亟待保护方言,并就其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