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微波单因素萃取的基础上,采取L9(3^4)正交优化实验,探讨微波萃取时间、溶液pH值和料液比对肌苷酸萃取率的影响.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肌苷酸微波萃取的主要因素为微波萃取时间。其次为溶液pH值和料液比.在微波功400W的条件下,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萃取时间4min,溶液pH值为9,料液比为1:20,此时肌苷酸萃取率为99.1%.  相似文献   

2.
一种简捷快速测定棉织物释放甲醛含量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棉织物释放甲醛含量的测定中,应用微波加热进行试样萃取,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2007年第十二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此次,由上海新拓微波公司多项自主研发、设计的分析测试仪器获得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其中,CW-2000超声-微波协同萃取/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含油污泥的性状及成分结构,对含油污泥分别进行了溶剂热萃取、微波处理方法的实验研究,并对其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比较两种工艺的优劣,得出微波处理油泥工艺具有发展优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罗汉果是广西特产,罗汉果属植物的果实。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微波萃取系统,进行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实验,确定了微波辐射条件下不同的物理参数(辐射功率、辐射时间、溶剂量等)对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的微波辅助提取最适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40%;微波辐射功率495W;辐射时间6min;提取压力0.1MPa;原料粉碎度100目;固液比1:30。在此条件下,罗汉果皂苷一次提取率可达76%。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经验设计方法很难综合性地进一步提高微波管的功率、带宽、增益、效率及非线性特性等性能,高精度的微波管CAD模拟软件是改进设计,提高性能的主要手段。该文综述了微波管CAD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微波管CAD软件的主要分类及代表性软件,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二维宽带大功率行波管CAD集成环境软件系统及三维微波管模拟器套装。展望了微波管CAD技术的发展前景,对我国自主开发微波管CAD软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微波纸张湿度测试仪的整机方案,并着重介绍其中的信号处理电路,提出了利用门电路来提高使用微分器后本机的抗干扰能力和利用积分器来降低YIG微波扫频源及信号处理电路输入信号中的周期性波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国内外分离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就超临界流体萃取技的发展概况,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国内外分离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就超临界流体萃取技的发展概况,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室温离子液体被认为是一种多功能的新型绿色溶剂,其应用十分广泛。其特点是几乎没有蒸汽压、溶解度大、溶解范围广、易于回收利用、稳定性好。本文介绍了离子液体在萃取方面的应用,包括液?液萃取,固?固分离,液?固萃取,气体的吸收分离,与超临界CO2结合的萃取分离以及膜萃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国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测算了我国食品加工业1997~2003年的技术效率,并且对技术进步、劳动装备率、农业增加值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等,对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效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技术进步、劳动装备率是影响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农业增加值率、地区差异、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对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由金融危机反思河南省食品行业产业链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食品行业自“十一五”以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产业链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下显得更加突出。以产业链为分析的切入点,分析金融危机对河南省食品行业的影响。提出开拓创新、优化延伸战略支撑产业的产业链,是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有效举措,是使该产业能够在后危机时代、全球进行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处于国际产业链前端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粮食统计年鉴》、《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及《中国统计年鉴》等最新统计数据,从反映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粮食加工方式转变和粮食物流方式转变3个方面对河南省粮食发展方式转变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子系统的权重,并对粮食发展方式整个系统的转变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2001-2011年间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方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粮食生产方式、粮食物流方式转变程度与粮食发展方式转变程度整体吻合度较高;但粮食加工方式的转变却呈现一定的波动,粮食加工方面的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因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潜在基础,但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薄弱的生产技术因素,滞后的绿色观念和乏力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产业的扩张,因此,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选择以建立批发网络、连锁营销方式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是推进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速冻食品生产能力已大大提高;近年来该行业发展飞速,已成为品种多样、规模较大的食品制造业。目前,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加工深度及安全性存在诸多问题,但伴随着速冻食品生产设备的创新、冷冻链的建立、相关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及速冻食品在国际贸易份额的不断增大,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必将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在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产业结构、耕地面积及其利用方式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演化的阶段性及其对耕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演化,可以将产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和利用方式均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工业化预备阶段,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仅有少量的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且耕地占用量少,转化速度缓慢;在以第一产业比值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的工业化早期阶段,耕地的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部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逐步转化为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致使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幅减少,而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增加迅速,且耕地面积占用和减少幅度明显加快;在第二产业比值迅速上升的由工业化早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的过渡阶段,虽然耕地总面积急剧减少,但用于种植蔬菜的耕地却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7.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中国正积极开展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并率先在行业风险较高、民众消费量较大的猪肉上展开试点建设和逐步推广.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由于应用不同的标准而不相兼容,严重抑制了其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功能.2012年中国商务部陆续发布了指导流通环节肉类蔬菜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统一行业标准,意在推动不同地区或企业之间相关可追溯标准的统一.通过考察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南京H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标准与流程,发现H企业的猪肉可追溯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尚不兼容,在信息采集、信息存储、追溯码、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抑制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应用猪肉可追溯行业标准的三点原因,并提出了如何率先引导大型企业将其可追溯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兼容,逐步推动猪肉可追溯标准相统一,进而引领与促进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用微波测量技术通过测量土壤的相对介电常数来反映土壤水分,并分析了相对介电常数与水分的关系.该方法精度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加快的个性化和现代产品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等产业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和复杂,产业活动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拓展,其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愈加激烈。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九力分析模型"对中国食品产业的九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中国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实现价值增值,形成中国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陕西环保产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逐渐形成了具有本省地方特色的产业市场。面对入世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商机,陕西环保产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完善不足,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全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