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考证、推理、演绎等研究手段,研究荆楚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等的规定和影响,荆楚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湖北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的沃土中,中国东南民间信仰与北方宗教信仰成为两大独特的信仰文化。长期以来,这两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信仰文化的地域差异鲜为学者关注,多数学者从文化学视角将中原华夏、汉民族的宗教文化的迁移性扩大为宗教信仰的地域特征。事实上,这其中有包括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对我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与北方宗教的传统性作比较与分析,剖析我国信仰文化的一些特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区域差异性的由来,以期能为处理信仰、宗教、文化问题提供些许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荆楚文化的整体认同—类别认同—子类别认同的现状。方法:选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法(SC-IAT)、 内隐联想测验法(IAT)和情感错误归因法(AMP)对湖北省的62名大学生进行了三个实验研究。结果:(1)大学生对荆楚文化 持积极的内隐认同态度。(2)相较于荆楚精神文化,大学生对荆楚物质文化认同度更高。(3)大学生对荆楚生活饮食、自然景观 和遗址建筑的认同要显著高于历史文物、民间服饰。建议:重视大学生对荆楚精神文化的认知,并加强荆楚历史文物、民间服 饰的保护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的多民族地区。在这一区域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较多浓郁的民间信仰。对整个河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的祠庙统计入手,分祈了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分布、地域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中原文化依附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民间宗教的产生与传播.愚昧、封闭、落后是民国初期中原文化的重要特点,是民间宗教广为传播的温床.劝善书的形式使中原民间宗教在民国初期广泛流行,讲究礼义道德的中原文化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特征对民间宗教的传播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自春秋战国以来,两湖地区经过相对漫长而持续的文化交流、融合过程,逐渐形成荆楚文化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两湖地区具有明显相似的文化属性和心理归宿.尽管这种文化区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域界限,但事实上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感觉文化区域,而且根深蒂固,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古楚语为共同源头的语言,尚武的习俗,以"相"、渔歌著称的流行民歌,以信奉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是该文化感觉区域的文化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7.
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交错杂居,生计类型日渐趋同,民族通婚范围的扩大,现代交通、通讯、传媒的发展,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是民族文化互动的条件.民族文化互动主要表现为民族节日的交汇、墟场中的文化流通、语言文字在交流中传播、民间宗教信仰的交互.在民族文化互动过程中,文化的共性与多元并存,形成各民族共享的湘西地域文化;文化互动的模式具有民间自发和国家主导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深受文化性格的影响。文化性格是人的内在的文化基因,它因各区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往往会对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产生作用。荆楚文化传统、自然社会环境和血缘因素铸就了晚清以来两湖地区士民最为核心的文化个性:刚劲尚勇、机智灵巧。历经长时间的风雨洗礼和明清移民的加入,逮至晚清、近代,两湖地区士民的这种文化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与其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其多元化的民间绘画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笔者根据系统的田野调查,依据在湘、渝、鄂、黔等地域收集整理的土家族丧葬绘画资料,对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色彩的文化内涵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中国传统“五色观”为切入点,探寻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色彩中的文化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民间信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民间信仰从"民"的角度审视,其内容是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一整套信仰体系;概述了其信仰主体的大众性、信仰客体的多元性、信仰行为的散漫性、信仰目的的功利性与实用性、信仰活动的生活性、信仰生命的顽强性、信仰范围的区域性等七个方面的特征。同时从事象性、理论性、方法性等几个方面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粗略梳理,提出了从"区域"层次展开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或许能够弥补当前民间信仰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脱节问题,同时将民间信仰纳入农村公共文化范围进行探讨,有助于拓展民间信仰发展空间,丰富农村公共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生命与荆楚文化保持着血缘般的亲密关系。荆楚文化以其丰富的哲理内涵,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文化思想及其审美观念的形成;中国现代作家在用身心解读荆楚文化经典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内蕴;荆楚文化的艺术精神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的艺术创造,他们的文学生命中有着浓重的荆楚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体制下,儒、佛、道(道家和道教)形成支撑思想、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因而更加强化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宗教与文学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情形十分复杂,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方面;宗教作用于文人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等等诸多层面,成果极其丰硕,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对于宗教史、文学史与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纵观我国和世界各宗教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可以看出文化对宗教本土化的影响和启示是重要而深刻的。深入研究文化及其衍生出来的宗教文化与本土化之间复杂而互动的关系问题,对进一步挖掘宗教和宗教文化的和平、和谐等内涵产生重大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同样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荆楚的宝贵财富,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培育了荆楚一带民众情感丰富、特好幻想的心理状态,因而这里的歌谣才具有水的柔性,水的灵性,水的奔放与浩瀚。荆楚民歌中的水味歌谣体现了多姿多彩的水乡风貌,浸透了水乡儿女的似水柔情,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水味歌谣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成为民歌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东方的儒家文明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明,二者对各自文化圈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圣人观"和"上帝观"作为两个文明的核心观念,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决定了东西方社会的政治思想行为,形成了双方各自的政治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巨大影响涵括了通俗文化的各种形态,另一方面,宗教借助通俗文化扩大影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宗教中的通俗文化成分淡化了宗教的神学理论,使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广泛而不深刻,虔敬与世俗并存依然是美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犹太—基督教是美国的主流宗教信仰,是美国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源泉,通俗文化中被神化的偶像是美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宗教与通俗文化间的冲突和对话折射出美国社会固有的种族和宗教矛盾。  相似文献   

17.
宗教对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影响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宗教,作为人类理性发展的一种表现与承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比较产生时代相近的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说明宗教与二者的关系,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找寻传统文化中宗教理性的根。   相似文献   

18.
法院调解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法院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尽管法院调解的弊端日益突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一定的挑战,但是,法院调解的主导性地位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其重要原因便是人们的法律观念深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崇尚和谐,这种文化性格决定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诉讼的态度,决定了无讼、息讼等法律观念的产生。这些观念渗透于司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犹太文化在波斯帝国时期深受周边文化的影响。如巴比伦文化就对犹太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巴比伦文化中的宗教、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以及姓名等对犹太文化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巴比伦文化对犹太文化的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犹太民族进行文化抗争和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与特征的自觉,特别是促进了犹太民族文化核心《托拉》(《摩西五经》)的正典化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