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坐在时光上     
刘墉 《社区》2014,(2):52-52
20多年前,旅居海外十几年的梁实秋刚回到台北,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请他吃饭。梁实秋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晚上8点睡觉,天不亮,4点就起床写作。偏偏那些朋友都是夜猫子,每天请他深夜12点吃夜宵。梁实秋吃了几顿,受不了了,想出个好法子,对大家宣布:“谁请我吃夜宵,我就回请他吃早点。”一班老朋友全愣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起来。从此再也没人敢请梁实秋吃夜宵。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40年代正式执笔散文创作,奇迹般地饮誉文坛。他的《雅舍小品》至今发行50余版,居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合集”及《清华八年》、《秋室杂文》、《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等10多册,构建了一个恢宏辽阔的散文艺术世界,使梁实秋当之无愧地成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梁实秋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余平 《社区》2010,(36):42-42
最早知道“佛跳墙”这道菜是从梁实秋先生的《雅合谈吃》中读到的,梁实秋先生在书中讲了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常年吃素的老和尚忍不住想吃荤,有一天他偷偷地买回了几斤猪肉,夜里趁众僧熟睡以后,将猪肉放人坛中,用佛堂里的蜡烛点火炖之。为了不使肉的香气溢出,老和尚将坛密封,使之不透气。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在20世纪的上半期,曾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生了一场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几十年的命运的论争,他以一位文学批评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今天我们试图撩开各种外部的纷扰,走进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世界,从学理层面上去把握论争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5.
看专家斗嘴     
《社区》2007,(20)
一位学富五车的老教授,听北京一位著名保健医生说吃大蒜能抗癌,他便大吃特吃起来。反正上了年纪,味觉迟钝,不怕辣了,面对学生,也无须再担心嘴里的大蒜味。没过多久,癌是没得上,眼睛却坏了。同样著名的眼科医生说,是  相似文献   

6.
我的读书观     
王春林 《社区》2017,(23):4-4
近来读书,感悟颇多。偏好怡情养心且趣味悠长的书,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周国平的《遇见最美古词曲I》等。这类书常会被人为地归为闲书之列,看似消遣之作,然细细品来,犹能养心、安神、愉悦心灵。  相似文献   

7.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相似文献   

8.
<正>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化人中是个独特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梁实秋的研究成果丰赡斑斓,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对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人性论的阐释,对梁实秋散文艺术创作特色的论述,以及对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文人的文艺论战等评述,其中不乏相当极有价值之作,但是不能说对梁实秋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这其中还有相当空间可挖掘。譬如研究者对梁实秋人文主义的梳理多局限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而对给予梁实秋极大影响的中国儒、释、道思想,古希腊精神,以及斯多亚派哲学,或者谈及不多或者避之不谈,这显然是一种缺撼。对梁实秋人性论的阐释,研究者也以白璧德人  相似文献   

9.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  相似文献   

10.
袁劲 《社区》2014,(20):18-18
周作人一生中有多次游历的经验,每到一处,他总是会对当地的饮食和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人注意。”《知堂谈吃》一书选录了一百篇周作人谈论饮食的散文和诗,如同周作人一贯的风格,他“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相似文献   

11.
高延平 《老友》2011,(2):9-9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的最高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就要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  相似文献   

12.
张运国 《可乐》2010,(6):55-55
余光中年轻时就诗才不凡。随着名气渐大,他准备出诗集,请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作序。 不久,序写好了,是一首分三段的诗。梁实秋让余光中去拿。到了梁实秋那儿,余光中一看,这首诗与诗集内容没什么关联。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的翻译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位卓越的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的译绩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中华学人中第一位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汉译的大学者,且译笔以忠实流畅享誉海内外。此外,他还译有《咆哮山庄》、《百兽图》以及《沉思录》等西方名著近15种,另有三大卷《英国文学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大陆译界的众多出版物中,梁实秋经常是被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只字不提。尤其是梁实秋的翻译理论更是难觅。的确,不象其他诸多文学翻译家那样,既是翻译家又是翻译理论家,梁实秋除了在1970年与台湾学者兼诗人余光中合出过一本名为《翻译的艺术》的小册子之外,似乎并不见其他专门的翻译理论问世。但是据笔者调查,梁氏确有许多深思熟虑、鞭辟入里的翻译思想,散见于他的散文、回忆录以及他早期参与的那场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在发妻程季淑去世两年以后,认识了比他小29岁的台湾歌星韩菁清,对她一见倾心,顿时陷入情网,在追求韩菁清的过程中,梁实秋写了上千封情书,有时一天竟要写三封之多,梁实秋和韩菁清的恋情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和反对。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的诸多散文显示出他对禅宗思想的兴趣。本文从分析梁实秋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型文人的文化构成以及自由主义文人的立场入手,探讨了中国禅宗籍以影响梁实秋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禅宗思想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于光远谈吃     
单守庆 《山西老年》2008,(12):50-50
谈"菜泥"今年已93岁的于光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进入老年之后,他和毛泽东有同样的饮食嗜好——喜欢吃茸泥类菜肴。毛泽东喜欢吃蒜泥;于光远喜欢吃菜泥,还专门撰写文章谈菜泥。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者,虽然未直接受奥勒留的影响,但从伦理道德这一视角看,梁实秋与奥勒留又存在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梁实秋深深着迷奥勒留的是他作为严肃的苦修派哲学家完善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理性,就是善.梁实秋与奥勒留一生都是伦理道德的坚定实践者,他们之间的精神血缘如同天空之没有栅栏,穿越千年达到了深层次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名人大话     
《可乐》2007,(10)
有人从小就使用梁实秋编的英文字典,一次问他,怎样才能把英文学好。梁实秋回答说:"起码要翻破我编的三本字典。"钱钟书常讲:"20岁不狂是没有志气,30岁犹狂是没有头脑。"他清华大学毕业后正二十来岁,陈福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人性。他认为文艺的本质就是对这人性的模仿,在文艺创作上强调节制、内倾、纪律。主张文艺批评首先是一种判断,其标准必须是常态的纯正的人性。梁实秋的文艺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具有作家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他的著译活动相互影响。目前国内"梁实秋研究"大致可分为传记研究模式、文论研究模式和评价研究模式,它们各有特点而且相互参照。这三种模式侧重于纵向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将梁实秋的著译活动进行系统地比较与整合。因此,有必要从横向角度采取整合研究模式探讨梁实秋创作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形成"梁实秋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