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范炳良 《学术论坛》2005,1(7):101-105
文章针对学界在国际政治问题研究方法上的就事论事做法,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政府外交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前政府外交的国际背景;国家利益是政府外交追求的永恒目标;综合国力是政府开展外交活动的基础;应该引进政府成本理念来研究政府外交的效益;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对政府外交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共外交在各国外交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以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跨国公司因其多重的国际关系角色而具有重要的公共外交潜质。利用跨国公司载体开展公共外交具有辅助经济外交,实现公共外交活动隐性化,增强公共外交的可信度,推动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的发展四大优势。中国公共外交在西方遭遇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可信度,对跨国公司载体的开发利用有望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破解难题、实现飞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对当时的民主党派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共两党的"继续合作"使民主党派的地位急剧提高;国共两党的激烈斗争使民主党派的活动异常活跃;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则使民主党派内部产生分化,并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外交目标设定的认知视角出发,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外交目标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外交目标设定不仅是综合"自我认知"与"他者判断"后得出的科学判断,更从中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外部因素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国民党过分迷信和依靠美国,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当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同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判断失误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对苏断交导致了在东北的失利.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作为国共两党领导者的蒋介石、毛泽东从对抗到携手合作、纷争、摩擦谈判直到抗战最后胜利,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与荣辱,国共两党只有携手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哈萨克斯坦的外交资源和外交战略进行了概括和评述。认为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外交资源并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了正确的外交战略,在参与国际关系中,较好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实现了对外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8.
袁素莲 《齐鲁学刊》2000,7(4):115-121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经历了由“不抵抗、不交涉” ;“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 ;“媚日外交”到态度比较强硬、被迫抵抗的曲折复杂的转变过程。这一对日政策的转变 ,具有进步性。它不仅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有利于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局面的早日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 ,也使南京国民政府停留在口头上、计划上的抗战准备得以逐步实施。但是 ,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是不彻底的 ,仍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陈瑜 《贵州社会科学》2005,1(2):154-156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都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对于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问题,国共两党既有共识,又有认识差异。由于国共两党对敌后游击战争的认识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抗战结果: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迅速扩大;而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萎缩,游击部队日益减少,在敌后战场上逐渐失去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琳 《理论界》2012,(8):147-148
不同于传统的实力外交,欧盟规范性外交是建立在其强大的思想和理念基础之上的,最明显地反映在与其邻国的关系之中。欧盟邻国政策体现了其规范性外交,无论从欧盟邻国政策的目标、手段和结果上看都具有规范性的特点。欧盟邻国政策中的规范性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扩散了自身的规范。但其利益与规范性目标的冲突,以及规范性手段的单向性,规范性结果当中民主和法治规范在邻国的进展缓慢,都体现了欧盟规范性外交所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黄琳 《理论界》2012,(9):157-158
不同于传统的实力外交,欧盟规范性外交是建立在其强大的思想和理念基础之上的,最明显地反映在与其邻国的关系之中。欧盟邻国政策体现了其规范性外交,无论从欧盟邻国政策的目标、手段和结果上看都具有规范性的特点。欧盟邻国政策中的规范性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扩散了自身的规范。但其利益与规范性目标的冲突,以及规范性手段的单向性,规范性结果当中民主和法治规范在邻国的进展缓慢,都体现了欧盟规范性外交所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是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的时期,也是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生死搏斗的时期。斗争的结果是:号称强大的国民党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土崩瓦解,溃败到台湾一隅苟延残喘;共产党则以弱胜强,天随人愿地夺取了全国政权。关于国共两党的成败得失,人们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图运用心态史学、比较史学的理论,对解放战争时期民众反蒋拥共心态产生的思想基础、发展状况及重要影响作一剖析,以揭示出共产党胜利、国民党覆灭的历史必然性,并借此机会求教于大方。 一、长期积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李运昌 《阴山学刊》2006,19(4):87-91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行为体纷纷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博弈”,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是日本战后外交追求的主要目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日本对中国、东盟、印度、非洲和拉美等地区推行经援外交,其实质在于为其政治目标服务。从日本的经援外交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日本在经援外交上的成败与得失,可为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华政策,直接影响了抗战期间的国共两党关系。本文试就美苏两国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谈一些粗浅看法,从国际制约因素这一角度探讨国共合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楼项飞 《理论界》2014,(12):80-84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传播因素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党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视为当前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以下机遇:第一,有利于培养国内民众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民族认同感和健康的民族心态,为开展公共外交打下良好的国内民意基础;第二,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为开展公共外交提供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第三,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现代传播体系,为开展公共外交赢得更多的话语权。面对当前的机遇,中国可以从制定明确的中长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整合公共外交各主体的优势以及加强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公共外交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外交战略在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为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交往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外交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外交思想、外交利益、外交实力、外交目标、外交政策,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体现出"创新性"、"全球主义"、独特的思维取向、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石 《河北学刊》2003,23(6):173-177
近代民族主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在引介现代国家观念、推动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为中国外交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由此催生了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萌芽。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占据着无可匹敌的话权霸语地位。作为最具号召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中国外交提供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现代文本和评判国际政治行为的价值体系;而被近代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历次社会运动,则从实践层面上推动着困境中的中国外交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18.
尹朝晖 《天府新论》2014,(6):144-148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民间外交报刊,《外交报》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外交思想.该报吸收了西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先进理论,在国内首倡“国民外交”,坚持新型国家权利观,积极关注领海、领水主权,基于国际法的视角评价中国外交,倡导文明排外.该报还将均势外交等作为晚清政府地缘外交的重要策略.《外交报》依靠大众传媒的优势,传播现代外交观念,形成民间外交舆论,对于启发民智,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2年韩中建交后,两国关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在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领域也不断深化着合作与交流。2013和2014年,两国共举办了两届韩中公共外交论坛和两次韩中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会议;两国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人文交流对于促进韩中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话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将韩中人文交流视为一种公共外交。以公共外交为视角,目前韩中两国人文交流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双方应深化和发展人文交流事业;在人文交流中重视国民的体验;灵活调整交流项目,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海洋作为国际交往与合作的重要通道、纽带及平台始终被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1世纪以来,陆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叠加波谲云诡的海洋局势,使中国的海洋经济外交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对此,为了培育中国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海洋经济外交相关的世情、国情、海情的最新变化,以开创性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关于海洋经济外交的重要论述。有关论述的内涵十分丰富,一是明确实现全球海洋资源优势转化的新目标,二是创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框架,三是指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原则,四是提供立足多维范畴开展有关外交活动的新思路。同时有关论述以全新的视角科学解答了中国海洋经济外交中最具长远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一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海洋经济外交论述,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海洋经济外交的战略地位、整体框架及具体举措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部署与安排;二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海洋经济外交理论,构建了涵盖顶层设计、机制保障、指导理念、实施路径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理论遵循;三是引导着中国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海洋资源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