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意象论中,讲究“心物一体”,主客交融。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而产生的,随之还有对于审美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古代审美意象理论中,时空既是思维方式,也是其成“象”的一种譬喻方式。因思而成象,时空不仅存在于所思之“意”中,还存在于所观之“象”里。唐代是一个重视“兴象”的朝代,且“象”中蕴含着时空观,主要体现为时空合一的审美意象时空主题的建构。“象”中时空的分析成为唐代意象创构中时空观审美建构的重要主题,对意象创构中的时空关系探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渊 《社科纵横》2005,20(1):141-142
传统绘画受老庄哲学影响 ,重意轻象。故把得意忘形、纯任自然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本文对“意象”与象的关系进行剖析 ,便于我们在中国绘画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更好的来把握绘画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丰富的民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明醒 《社科纵横》2006,21(8):130-131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在民俗活动中发展的。中国古典哲学是民间美术造型的理论基础,民间美术造型通过民俗活动传承哲学思想。民间造型艺术传承具有家族的、民族的、宗教的、地域的特征,民俗活动是主要的传承方式。民族、地域、古今、中外差异形成了我国造型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同时讨论了中外交流和传统保持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散点透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前军 《社科纵横》2008,23(8):101-102
中国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散点透视法则,它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自由的视觉空间和精神空间,是一种突破了视域局限的动态展示,成为中国传统绘画高度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之一,具有典型的东方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词中莲荷意象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其昌 《社科纵横》2005,20(2):176-177
中国的古代诗人钟爱莲荷,从而形成了一个莲荷意象群;这可分为:莲荷的君子意象;莲荷的佳人意象;莲荷的爱情婚姻意象;莲荷的向往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意象;莲荷的离愁悲苦怨恨意象;莲荷的忆旧怀人意象等。莲荷的意象具有“递相沿袭性”及“多义歧解性”,具有超限性。  相似文献   

6.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各种文化形式中,都能觅得动物意象的踪迹。在《庄子》中,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是当时生态文化、生存文化、文化自身之发展及《庄子》自身文本创作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存在的具体价值而言,动物意象在《庄子》中承担了说理的工具、情感的媒介、象征的载体等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闫月珍 《浙江学刊》2005,(1):114-121
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源头,也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集中体现."观"体现了身体与自然的联系,"以物观物"意味着视觉的游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观察者这样一个中心的潜隐,意味着对个人情感的排除,对自然本身状态最大程度的亲近.王国维以"以物观物"对中国的抒情诗进行了现代阐释,他并没有排除情感之于文学的基质性意义;控以来,正是王国维开始以现代性的眼光对传统的文学概念进行了改造.叶维廉以"以和观物"阐释中国的山水诗,从比较诗学的高度强调中西观物程序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给这一命题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唐鸿 《社科纵横》2013,(3):21-24
中国传统民众观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历史上关于民众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观点和学说,它以民惟邦本为核心理念,多维展现出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为政以德、民心向背等基本向度,对于当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在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成绩的追求,从而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丈化的教育,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在课堂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既有利于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发扬与继承.  相似文献   

10.
侯榕育潇 《社科纵横》2014,(11):117-119
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其特有的即兴之美,造就了百听不厌的审美效果。同一曲牌下,衍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曲调,一首简单的民歌曲调,在劳动人民即兴的创作下,翻新出不同的视听感受,带给人各异的情感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它是应该作为优良传统发扬,还是应该作为落后因素摒弃?本文将通过作者的分析,对以上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浅谈装饰     
装饰艺术是生活学升华 ,它有着更高的艺术境界 ,由于装饰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装饰艺术造型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 :简练、概括、夸强、变形、追求完美的意境 ,它给人以更广阔的艺术想像空间 ,是现实生活和自然的升华 ,是理想化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张严 《阅江学刊》2010,(6):141-145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设置入艺术作品的真理的考察,探讨了真理、艺术与存在三者的关系,阐明了人与存在在艺术中的关系。相对于海德格尔以前的作品,《艺术作品的本源》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地位,更多地从空间的角度来探讨存在,并对艺术进行规定。艺术作品是存在的真理所照亮的澄明之境,是人与存在共属的"位置"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玉苗 《创新》2009,3(11):61-63
民歌新唱是传统民歌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物质条件、大众审美心理和需求所做的必不可少的调整,民歌新唱必须尊重传统,保持民歌的艺术内核。  相似文献   

14.
区志坚 《阅江学刊》2009,(4):143-146
卞孝萱先生在《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中概述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的治学关意,表述国学大师治学得失,开拓研究现代国学大师的范围,提出甚多值得研究的民国学术史的课题。他虽师事有关大师,评论却不讳其失,论述观点为前人未导。该著可开拓研究现代国学大师群体的视野,不独是个人自述,也是半部民国学术史。  相似文献   

15.
何劲虹 《唐都学刊》2012,28(5):73-76
爱伦·坡在《红死魔的面具》中表达主题与形式对应,是传统情节的奇异颠倒。小说形式可视为信息量积累过程,标题显示主客观间的矛盾。创造与毁灭,生与死象征两极。小说中悲哀的气氛愈来愈深沉,而浓重地全然笼罩着读者。《红死魔的面具》是专制统治者自身的"判决书"。  相似文献   

16.
何建良 《阅江学刊》2014,(4):118-121
杨万里的写景咏物诗占了其现存诗歌很大比例,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拓了写景咏物诗的新境界,对后世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艺术开拓表现为:用诗化心态体物察人,用细腻笔触写景咏物,用组接艺术创造意境,用通俗语言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17.
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敏磊  毛升 《社会》2006,26(1):187-205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本文试图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这些女性群体包括:新女性传统女性、才女、家庭妇女职业妇女、贞妇烈女、妓女、农村妇女、女勇士、女尼等。  相似文献   

18.
以颐和园排云殿为例,对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建筑序列、庭院空间、露天陈设景观配置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理景艺术作为园林建筑的重要手段,与建筑的主题和功能是一致和相协调的,表现出传统建筑和谐的空间观念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国清 《求是学刊》2002,29(5):45-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三维空间。它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政治整合、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三个坐标构成三个平面 :即政治整合与家庭本位的组合构成社会的自然化 ,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伦理本体化 ,政治整合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精英集团“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这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没有时间性的文化 ,它物化为精神父亲型的专制统治和封闭性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