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竹坡评点、刊刻了《第一奇书<金瓶梅>》,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总结了《金瓶梅》的艺术经验,给这部巨著以很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小说批评史中,形成了理论体系,填补了一个空白。认为《金》只不过是细细摹仿了诗经而已,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认为《金》书“乃作者一腔炎凉痛恨发于笔端”,借以发泄对当时社会现实之不满;肯定其“画像”本领,“描神追影”,人物形象,历历在目。个性突出;其结构“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  相似文献   

2.
张竹坡(1670—1698)评点本《金瓶梅》,在清代流传最广,影响较大。张评本,全称《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评刻在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 竹坡把《金瓶梅》又称《第一奇书》,表明他肯定《金瓶梅》的历史地位,是继承了冯梦龙等的小说史观与四大奇书之说。《平妖全传》得月楼刻本序文(楚黄张无咎述,约1620年),把明代四部长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水浒传》、《金瓶梅》与《三国》、《西游》不同,是  相似文献   

3.
由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等三同志校点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1987年1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这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新贡献。 《金瓶梅》的最早刻本,是明万历年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简称万历本或词话  相似文献   

4.
我研究《金瓶梅》的内驱力,是为《金》进行辩护。对其小说美学的研究,是我研究《金》的正式开始。以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先后写了多篇为《金》一辩的文章,而《说不尽的< 金瓶梅> 》则是一次小总结。主持《< 金瓶梅> 小百科丛书》,重新校注《金瓶梅词话》。我选择了回归文本的研究方法。将考据和理论都纳入到历史和方法的体系之中加以科学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1980年笔者曾撰《评张竹坡的<金瓶梅>评论》(载《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2期),对张竹坡的小说评点作了初步探讨。近几年,在领导与师友的关心支持下,参加搜集汇编张竹坡与《金瓶梅》资料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新资料。在此基础上,现对竹坡生平思想、竹坡与第一奇书、竹坡小说评点的历史地位、张评本对曹雪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蜕变期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金瓶梅》研究日趋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瓶梅词话》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香港星海文化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金瓶梅词话》全校本,提供了重要版本,促进了《金瓶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1987年1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学界认为,这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新贡献。 校点本特精装上下两册,卷前有《金瓶梅》各种版本书影十四帧。校点后记论证了张评本与绣像崇祯本之异同以及各种张评本之间关系、特点。校点以吉林大学图书馆藏张评康熙本  相似文献   

8.
1988年作者在齐鲁书社出版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跋中公布:大连图书馆新发现一部与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本相同的《金瓶梅》张评本。近年,作者在校注张评本时又对两个版本作了细致的考证和比较,判定吉大藏本是据大连图书馆藏本修改而成,将两个版本的相异之点公布与众。并判定吉大藏本的加工刊刻着为张竹枝的弟弟张道渊。  相似文献   

9.
“趁窝和泥”:时间艺术融合空间艺术的因素“趁窝和泥”,是贯穿《金瓶梅》全书的一种重要的叙述描写笔法。张竹坡于《金瓶梅》第十九回回评指出:上文自十四回至此,总是瓶儿文字内穿插他人,如敬济等,皆是趁窝和泥。此回乃是正经写瓶儿归西门氏也,乃先于卷首将花园等项题明盖完,此犹娶瓶儿传内事,却接叙金莲敬济一事,妙绝。《金瓶》文字,其穿插处,篇篇如是。第十四回“花子虚因气丧身,李瓶儿迎奸赴会”至第十九回“草里蛇逻打蒋竹山,李瓶儿情感西门庆”,其“正经”文字,  相似文献   

10.
<正> 长期以来,《金瓶梅》的名声确实不大好,不仅罕有人印刷出版,就连公开阅读它也是不大敢,至少是不大好意思,怕受到不誉之毁。这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它里面有许多秽亵的描写,被人视为“诲淫”之书。所以,清初人张竹坡刊行这部小说时,硬是在卷首冠以所谓“苦孝说”,说这部书是一个孝子有所为而作的,要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体会到那个孝子的“苦心”。实际上,哪个读者也不会从中真正领会到那个虚构的孝子的苦心,哪个读者也不会相信张竹坡杜撰的所谓“苦孝说”,自然也无助于改变这部小说的名声。然而,仅仅把《金瓶梅》看作一部淫书,并不正确,至少失于简单粗暴。事实上,  相似文献   

11.
“李渔评改《金瓶梅》”之说的三条论据均不能成立。首都图书馆藏绣像本插图第101幅后回道人题词为吕洞宾《渔父词》的两首,而非李渔之作,回道人是吕洞宾的别号,不是李渔的化名。两衡堂刊本《三国演义》李渔序为书商伪托,真假掺半,序中关于《金瓶梅》的评论不是李渔的文字。张竹坡评《金瓶梅》在兹堂本题“李笠翁先生著”,系书贾伪托。从李渔和《金瓶梅》的关系看,他没有留下更多评论《金瓶梅》的理论遗产,也不是《金瓶梅》改写者。  相似文献   

12.
一切考证都要实事求是。本文只讨论《金瓶梅》,所以在题目之前加上它的书名。《金瓶梅》作者屠隆说创自黄霖先生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他根据屠隆的《鸿苞·舆图要略》和《由拳集·少司马屠公传》,查出屠隆的祖先来自江苏武进。武进古称兰陵,刚好和《金瓶梅》所署兰陵笑笑生的籍贯吻合;他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是一部大作品,精华与糟粕杂陈。而我国文化传统则既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又有其严重的落后面。因此,探讨《金瓶梅》与我国文化传统的关系时,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下面,我们就《金瓶梅》产生前我国的文化传统是什么、《金瓶梅》继承了哪些文化传统、《金瓶梅》又反叛了哪些文化传统这三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往往植根于具体作品的批评之中。明代各具特色的“四大奇书”,就为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四条不同的道路。其中《金瓶梅》一书,从明末《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评点(以下简称《新刻》),到清代的张竹坡,再到现代的鲁迅,都称之为“世情书”。它不同于《三国》描写古代的帝王将相、兴废争战,也有别于《水浒》刻划超人的英雄豪杰、刀光剑影,更大异于《西游》虚设奇幻的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5.
清初小说批评家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说:“即如读《金瓶梅》小说,若连片念过去,便味如嚼蜡,止见满篇老婆舌头而已,安能知其为妙文也哉?”①这条读法,对于鉴赏小说第75回“春梅毁骂申二姐,玉萧泣言潘金莲”更具有针对性的启示作用。作为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词话》主要描写的是市井小人西门庆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活跃着西门庆及妻妾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这一妻五妾又围绕着名利逐鹿家中。因此,苏曼殊说:“盖此书是描写下等妇人社会之书也。试观书中之人物,一启口,则下等…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与齐鲁文化栾昌大新时期以来,《金瓶梅》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在关键性问题上,已取得令人信服的共识。这就是,不论《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他肯定是感悟齐鲁大地生活,吮吸齐鲁文化乳汁的一位先贤。许多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张竹坡写实理论的美学贡献罗德荣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小说创作的巨大转变。从此,以《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的“人情一写实”小说,取代“历史一传奇”体系,成为创作的主流。这一巨大转变,对理论的发展影响甚深。张竹坡顺应历...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在我国小说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关于《金瓶梅》的作者问题,从这部奇书横空出世,震惊文坛之时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尚未破译的谜。规知最早论及《金瓶梅》作者的是屠本,他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时写到:“相传嘉靖时,有人为陆都督炳诬奏,朝廷籍其家,其人沉冤,托之《金瓶梅人”以山林经济籍》)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中道则说:“旧时京师,有一西门千户,延一绍兴老儒于家。老德无事,逐日记其家淫落民月之事,以西门庆影其主人,以余影其诸姬。…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和《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的两部巨著 ,同属于描述家庭生活的人情小说。随着对此两书研究的深入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得到承认。这种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后出之书《醒世姻缘传》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精神 ,真接反映现实人生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发展表现在对写实的进一步推进 :不止于暴露黑暗现实 ,而是探求原因 ,表达理想 ,这样就使《醒世姻缘传》有了一层淡淡的理想色彩 ;《醒世姻缘传》对“亵墨”的处理也较《金瓶梅》更为积极健康 ;在作者结撰时代故事上 ,《醒世姻缘传》并不以前代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 ,表现出个人独立创作的发展趋势 ;从章回小说的外在形式上 ,《醒世姻缘传》的回目更加整齐 ,说话的套式渐渐淡化 ,标明章回小说在体制上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金瓶梅》,据版本特征判断为张竹坡评本中的“全像金瓶梅,本衙藏板”本.此版本在张评系列中占有一定地位,但错字较多.此书是由中国慕学勋氏展转流传至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堪称西方图书馆藏的一件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