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迪的困惑     
韩涛 《快乐青春》2014,(9):44-45
艾迪是一条鲸鱼,他听说海底城堡正在评选最厉害的鱼。心想:我不就是海洋里最厉害的鱼吗?只要我张嘴一吸,小鱼小虾全进肚,谁也打不过我!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赶去参加评选。一到城堡门口,艾迪用鳍拍打城门,喊道:“我是鲸鱼艾迪.前来参加评选,快开门!”见没人开门,他用力一推,“哗啦”一声,城门倒了。  相似文献   

2.
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家、哲学家的著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鬼魂之存在深信不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猜测描绘出鬼魂的特性。由于犹太人否认鬼魂存在 ,基督教徒在传教过程中向古希腊、罗马的鬼魂观念中寻求证据 ,力图证明基督死亡后现身并复活的可信性。因此 ,可以说古希腊、罗马的鬼魂观念为基督教的兴起提供了理解的平台和信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白色城堡>通过两个不同文化文明背景人物彼此互换身份的寓言性故事,思考了"我为什么如我所是"这个带有强烈哲学意味的文化身份问题,批判了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的思想,一种文化优越于另一种文化的谬论,表明不同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表达了作者"杂交化(hybridization)是新生活的模式"的理想.艺术上,<白色城堡>同样杂糅了诸多东西方文学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混杂性创作风格.在当代东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流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时期,<白色城堡>的寓意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城堡》进行解读 ,认为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所作的种种努力是自我认证意识的体现。城堡是他者的象征 ,而K的身份无法通过他者来确认。现实中的卡夫卡与《城堡》中的K一样 ,永远是一个外来者 ,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5.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6.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原始城堡 1、阿善原始城堡。阿善遗址所在的东、西两处台地上,各有一座石筑城堡,两城堡中隔一沟,东西相距约250米。东台地高约80—100米,其上的城堡平面呈肾形,自东北至西南长约260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20米。西台地高约70—90米,其上的城堡平面呈火炬形,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50—120米。两城堡均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有的地段有几条城墙并行,有的地段利用断崖而不筑石墙。墙体上窄下宽,断面呈梯形,用石块交错叠砌,空隙间塞碎石,以胶泥粘固。厚度一般为0.7—0.3米,有的地段厚1.2米,东城堡北墙开有一个宽1.5米的门道,自门口向下的斜坡路面上铺一层石片。城堡内边缘地带和岗梁之巅,仍留有当时的石筑基址和乱堆的大堆大堆石块。其中,可以断定为房址的共计20多处。这些房址的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人鬼情二题许祥麟我们不认为有鬼魂的存在,中国鬼戏的作家们也并不一定都是有鬼论者,对一部分作者来说,他们或许仅借助鬼戏的创作折射人生、抒发胸臆、娱乐观众……但无论如何,既然他们选择了“鬼戏”这一形式,也就势必要在假定有鬼魂存在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87-92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最重要的悲剧性小说,其中捉弄人物命运的就是一个"城堡",它不仅是叙事的焦点场所,也是令主人公感到窒息的空间。主人公与"城堡"方面的关系呈现一种明显的权力关系。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和文化批评理论,可以分析"城堡"空间建构的意义以及造成主人公K生存困境性的深层机理,从而揭示K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以期引起现代人对生存—实践的空间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成镇王城岗所发观的一座古代城堡基址,是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上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是我国首次发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原始城堡,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堡基址之一。该城址刚一发现,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亲赴现场,边看边议,并在当时的发掘现场座谈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九八三年五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同志们根据新近公布的该城堡的较为详细的发掘资料,对此继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几  相似文献   

11.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其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12.
《新齐谐》中对于鬼魂世界的描写基于人类对死亡恐惧而又希望死者继续活着的双重心理,死亡与鬼魂在被描写得阴森恐怖的同时,又把人物死后的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生与死在时间上的延续被转化为人间与冥间在空间上的旅行。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阶段的终结。由此,他们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冥间。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在以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谈起。一、“某一部分社会”,到处是“围城”自称与罗素有交情的诸慎明转述这位英国大哲学家的话说,结婚就像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想飞进去,里面的鸟想飞出来。苏文纨说法国人不这么讲,他们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理解仅限于此,那就显得过于狭窄。方鸿渐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也就是说,“人生万事”都是金漆的鸟笼、被围的城堡。显然,将其象征意义大大扩展了,推广…  相似文献   

14.
赵阳 《理论界》2013,(10):174-176
中世纪城堡军事功能的衰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新的战争形式与军事条件逐渐积累与成熟时,城堡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需要一种实业批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人的城堡里呆久了,便想走出去看看。突然,发现与自己相德以沫的这座城堡,已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拖入了一片汪洋大海。喜乎?悲乎?尽管,“下海”这个词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句流行语,但现在再来漫无边际地议论“下海”,不免有明日黄花之虞,只能落个“无人喝采”的格局。当然,我琢磨出这么个题目,多少也还有一点“新翻杨柳枝”的念头。实际上,当你只要回过头来想一想,市场经济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实并没有损害文人什么。它不过是把一种在以往所有历史和圣贤中找不到答案的局面,逼近地摆在了大家面前。剩下来的事情,将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曲中鬼魂脚色的舞台装扮很特别,以黑、红、白三色为主色。其用色特征的形成,受到多个色彩符号系统的影响。魂帕、鬼穗子的形制和用色,分别受丧俗中覆面物和穗状纸钱的影响。黑衣、红衣、素衣,主要受中国传统色彩象征系统的影响。上述装扮又同时受到戏曲服饰色彩秩序的影响。每个符号系统的影响都不是绝对的,每一个鬼魂形象的服色选择,都是不同系统相互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陈学文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26-130,125,159
明中叶以来江南大量修建城墙城堡,这种新型城堡既属于城市体系中的居民集结点,又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城市化新格局.温州永昌堡就是一个范例.它集防御、生产、生活、交通等多功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和《我的缪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前者是虚构的艺术作品,后者是作者真实的生活随笔,两部作品中亦幻亦真的人物命运都令人瞩目与感叹。作者对命运、鬼魂、信仰等人生难解之谜的异类表达,不仅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意味,也有西方文化的痕迹,混合信仰在人物形象和作者身上"杂糅"呈现,折射出华裔在跨文化语境中两难的生活处境与信仰选择及文化接受。  相似文献   

20.
瓦罕通道,或"大佛教之路",位于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畔,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它是一条穿越西帕米尔地区的主干道。作为穿越亚洲之路(The transasiatic route)的重要节点,它以其扮演的文化和历史角色而著称于世。沿着这条道路,旅行者向北可至中国西部,向南可达阿富汗和印度。一连串的城堡曾出现于现今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喷赤河北岸上。这些城堡,诸如卡哈卡一号(Kaakhka Ⅰ)与雅穆春一号(Yamchun Ⅰ)之类,建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担负着抵御南迁的游牧民族的重任。虽然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曾经通过征服或者联盟的方式,一度保持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但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城堡似乎都在贵霜时期重修或新建,其目的不仅是防止可能来自游牧的塞人的侵扰,亦用来对抗更为强大的汉帝国。与此同时,它们在客观上也保证了丝绸之路的通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