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2.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经济社会学学科诞生时,学者非常重视从丰富的文化视角理解经济生活,如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并形成了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重点关注文化的社会整合作用.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社会学复苏时,受格兰诺维特等学者的"社会结构绝对主义"观点的影响,文化分析范式一度被遗忘.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分析范式又再次进入经济社会学领域,并出现了多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新制度主义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建构论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和嵌入性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等.21世纪以后,"文化分析范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文化置于理解经济行为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经济社会学的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着"苻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历史小说的"史诗性"追求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题材从农民起义到帝王将相的转变;历史时空向明清代际裂变集中;从单极的革命语义支撑转向站在现代文明立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面对文化转型语境,传统历史小说严肃的"史诗性"追求,使之迥异于新历史小说游戏历史的虚无观,实践着对传统与现代、爱国主题与天朝心态、革命话语与封建文化、民族大义与价值是非等历史文化主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胡慧翼 《河北学刊》2003,23(4):114-117
“钱钟书热”是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在短短的二十年中 ,它经历了三次接受高潮。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 ,回顾和考察了这二十年中钱钟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钱钟书热”的发展和流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一些关键性的范畴有相当大的"转向",在话语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型".学者们以80年代对历史和传统的审视,进入到对我和自我时代的审视.话语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种体现,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研究和清理90年代文化价值走向,能为我们提供知识,复予前瞻.  相似文献   

8.
迟维维 《河北学刊》2003,23(6):141-145
所谓"第六代",是指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探索和试验,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阐释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的多重交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个案<苏州河>(娄烨,1997年)的文本解读,进而对"第六代"电影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后现代性分析,以进一步阐释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当下很多农民工影视的出现,与中国当下社会改革进程中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力量相关。不同的话语形态,决定了影视创作中不同的文化符码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底层关怀和人性拯救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农民工的苦情符码,他们的身上负载了不平则鸣的批判精神与内在的抗争力量,呼唤主流世界的关注。传统的诗意人文传统决定了其中拒绝与拯救城市欲望化的诗意符码,将现代都市诱惑的复杂,简单拉向乡村的诗意伦理,化作当下民众普遍存在的乡愁情结。市场欲望与消费伦理,则将农民工及其生存场景整合成商业电影中的消费符码,其背后的精神的力量逐渐被消费话语悄悄溶蚀。这三种影像符码,构成了当下农民工影视创作的三种基本倾向,也体现了不同的导演的不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20世纪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是现代新儒家开山人物.在"五四"之后的西化背景下,独树一帜地开民族比较研究之先河,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列成人类文化顺次发展的三条路向.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在新旧思想交锋的年代也引起过很大反响,重新阐释与发扬了新儒学,重新鉴定了传统文化的蕴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焦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海香 《社会科学》2007,4(5):139-146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各文化体在全球范围广泛而快速地联系、交融,致使每个文化体的发展、变迁都与全球整个文化体密切相关的进程与趋势;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交织并进的过程;文化全球化一经产生就将伴随人类长久存在。  相似文献   

12.
胡键 《社会科学》2012,(2):4-15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绝非单纯从文化角度来考虑文化问题,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天然就是文化软实力大国。资源要成为实力,还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和国家的转化能力。长期以来,中国缺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能力,这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瓶颈性因素。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是要克服文化自负导致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卑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为此,当今中国仍然需要重新整理国故,然后才能传承国粹,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时代化的创新。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塑造国家品格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为恢复与彰显心理学的文化品性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不同的学者对文化心理学的概念、特征还没有一致的认识。综合各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注重研究的生态性;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心理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苗伟 《新疆社会科学》2012,(1):99-104,142
文化是一个矛盾体,文化自身的矛盾性就充斥在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之中。从文化的演化方向角度看,文化发展既有进化,也有退化;从文化的空间展现角度看,文化通常表现为优化和劣化两种趋向;从文化进化论的立场看,文化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从文化的价值评析角度看,文化的代价与效益并存。文化绝不是一种和谐的自我封闭的整体,而是充满了最为激烈的内部矛盾。人类只有在承认文化自身矛盾性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和正确解决文化矛盾,才能自觉地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体制改革的本质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权责关系与职能边界在文化领域的重大调整与重新建构。必须超越"过分国家化""、偏重社会性""、迷信市场化"的三种理论思路与实践倾向,构建起"文化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文化体制改革分析框架,从而使文化体制改革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和均衡性,最终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发展格局,实现国家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与构建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化全球化指的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文化全球化并非世界文化的同质化。不可否认的是 ,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将会一统天下。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中国先进文化 ,首先必须坚持文化开放 ,汲取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其次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 ;最后要在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傅璇 《学术探索》2004,(6):114-117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还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全球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 ,须具有理性的文化认同 ,才能获得文化适应的最佳状态 ,以谋得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最终赢得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他民族文化身位”和“他民族眼光中的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三种单一的文化身位,树立文化的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位观念,才能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紧张关系,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让少数民族诗歌走出民族文化的樊篱,获得更大的全球性认同。  相似文献   

19.
熊黎明 《学术探索》2003,46(7):81-84
在现代环境下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业 ,越来越具有与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 ,并且开启着文化生成、传播和扩展的新时代 ,从根本上导致精神生产和文化形态的革命性变革 ,推动文化有机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发展和创新。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考察其对文化结构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三个层面的变革和创新意义 ,进而探析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 ,世界已发展到全球化阶段 ,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已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国际背景。全球化进程呼唤文化自觉 ,新的文化论争需要文化上的自知之明。在并非由我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树立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不是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 ,而只能是开放的文化天下主义 ;它既不自卑 ,也不自大 ;既有忧患意识 ,又有文化自信。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