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探春理家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红楼梦》第一回的第一首诗,记下了作者无才“补天”的深深怨怅。它对作者创作《红楼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剖析一下探春理家,有助于对这种思想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贾探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探春是《红楼梦》塑造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典型人物。20世纪学术界对这一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有人认为她是封建统治的忠诚拥护者,有人则认为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有人认为探春理家时的改革是“牧师兼刽子手的花招”,有人则认为她在家进行的民主经济改革是在为社会“开辟光辉道路”。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形象,红学界发表了大量不同见解。本文旨在对20世纪贾探春研究作一总的回顾,以期为新世纪的探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里,探春是贾家最能干的一位小姐,她曾经代理王熙凤理家,运筹于“议事厅”上,干过一番小小的改良事业。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解救四大家族的经济危机。但是否仅仅据此就可以把她说成是彻头彻尾的反动人物呢?封建社会的法家人物,主观上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他们主张改革,主张前进,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内就有某种进步意义。探春虽然还够不上法家人物的形象,但她确实表现了地主阶级改革家的某些重要特征,对她的主张改革的倾向,不应当给以简单的否定。在批儒评法深入开展的今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探春理家做一番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末期法家人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贾探春是《红楼梦》塑造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典型人物。本文基于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于探春的描写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探春的特殊庶出身份出发,来分析探春“玫瑰花”这一诨号所反映的探春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细节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凤姐在“探春理家”事件上之所以表现出大度,既是她主观判断的结果,也是客观形势使然。显示出她的心机、谋算和眼光,以及据此作出的选择。“晴雯撕扇”情节中,宝玉的言论值得玩味。他认为,在“人”面前,“物为人役”、“物尽其用”则是最根本的“爱物”。袭人因“内定”为姨娘的名分与其待遇的错位而难免尴尬,但她的付出与得到的月例是相称的,与付出极少而所得甚多者相较,她不应该受到指责。  相似文献   

6.
现在书店所出售的《古本水浒》或《古本水浒传》,均为1933年上海中西书局所出《古本水浒》之翻版。前面附有梅寄鹤之《〈古本水浒〉序》,指称该书后50回为施耐庵之续作。现代版则附有当代学者蒋祖纲先生之“前言”,强调梅氏之古本与施氏原本“前后高度的统一”,从而证明前后文应属同一人所撰,即宣称后50回也是施耐庵氏之作。几家出版社也都径题全书(当然包括后五十回)为“施耐庵著”。在穷尽调查的基础上,在作了大量地统计和比较研究之后,本文详细论证了前70回与后50回在用词和句式等七个方面的差异,结论是:后50回与前70回既然有这么多而又这么大的差异,因此决非出自同一人之手。将后50回也说成是“施耐庵著”,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探春试论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贾府三小姐探春一生的极好概括。探春是《红楼梦》中比较复杂的艺术典型。长期以来,地主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千方百计歪曲这个形象的本质,胡说她的气质是“春华秋实,既温且肃”;赞美她的姿态为“端庄杂以流丽,刚健含以婀娜”;(《读花人论赞》)甚至吹捧她为“曰勤曰俭,弗偏弗私,卓卓仪范,为女师者。”(《石头记图咏》)我们有些人离开了作品实际,也作出一些不确当的评论,说什么探春是“革新派”,甚至断言:“如果那时在荣国府的外面有一条可行的人生道路,也许锐敏而又果决的探春会比贾宝玉更先地跨出封建门槛”,把她吹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认为,评论艺术形象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进行细致的具体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论断。那种脱离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创作思想,凭主观臆测,抬高形象的评论是十分  相似文献   

8.
普及本《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独无惜春谜语。查对了“百二十回本”系统的三个版本,都是如此。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第3版的“校记”摘要举例里,亦无只字片语涉及此谜。 相反地,在“八十回本”系统的三个版本中,均有惜春的“海灯”一谜。如《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第1版),在探春的“风筝”谜语后,即是惜春的谜语“海灯”:  相似文献   

9.
探春论     
在《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中,贾探春被称为带刺扎手的“玫瑰花”,颇能引人瞩目。对于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家闺秀,“红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毁誉不一。“五四”运动以前旧红学家对探春是十分赏识的,说“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①;“五四”以后一些红学家却诅咒探春是“大观园中的女政客”②;我国解放后,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时期,评“红”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探春被说成是与“凤姐、薛宝钗相提并论”的封建卫道者。我认为,上述论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道理,却不免失之偏颇。现把拙见陈述如次,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0.
"好脉息"、尤氏吃探春饭、赵姨娘的银子、桃花夫人、贾政冬底回、王熙凤的"衣锦还乡"、王熙凤的"散花寺、凤求鸾"、"三春去后诸芳尽"八大确凿实例,证明《红楼梦》后40回与前80回是一个细节上完全照应、密不可分的艺术整体,为后40回是曹雪芹所著提供有力证据。从而证实圆满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曾经显赫一时的曹家已经衰微破败,处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了。然而,几乎是出于一种阶级的本能,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依然缠绵地表露了他“补天”的愿望。他把“补天”的愿望寄托在探春的身上。为此,许多良好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也都理想化地集中在探春身上,并为探春施展其才能提供了相应的条件。这种条件,不是曹雪芹主观空想,而是他凭着敏锐的现实主义眼光,从微露着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新鲜气息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56回写了“大观园里的改革家”探春与薛宝钗的一次小小辩论:宝钗认为探春违背理学,“入了市侩”,以”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教训探春。探春说:那“不过是勉人自勉”的“虚此浮词,哪里真是有的”!宝钗却说:“那句句都是有的!”看来,探春不但否定朱熹的绝对权威地位,而且是怀疑朱熹是否确有此文的。探春之疑是有其根据的:一、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卷七《习气》曾提及唐代的权德舆写过一篇《不自弃文》(见《权文公集》);二、朱熹的一般文集中均无《不自弃文》;三、清初的朱用纯(字柏庐).著有《治家格言》…  相似文献   

13.
“这”、“那”类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所指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回指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是话语理解的关键。其中,隐性回指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于语句之中,而是表现为语义上的隐含(implicit),用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所涉及的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土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相似文献   

15.
“东亚病夫”曾朴的《孽海花》是以清代苏州状元金沟和傅彩云(即后来的赛金花)为主线写的一部反映清末三十年重大历史事件的章回小说。曾朴是根据“爱自由者”金松岑已经写成的前六回加以修改,而后续写下去的。他“想借用主人公做全书的线索,尽量容纳近三十年来的历史,避去正面,专把些有趣的琐闻逸事,来烘托出大事的背景”,而“所写人物皆有事实可指”。当时计划用六十回写完全书,并和金松岑合拟了六十回的回目;但是后来由于曾朴体弱多病和事务繁多,只能断断续续地撰写和修改,而且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拟定的回目写。以后在读者的殷切盼望和敦促下,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1930年才发表到第三十五回。当曾朴觉着自己疾病不断,心境不佳,无意续写的时候,遂嘱讬他的老友“燕谷老人”张鸿代他写下去。  相似文献   

16.
“回”字开鱼池是近几年为进一步挖掘渔业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而摸索出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它由池埂、鱼沟的平台三部分。以“回”字形式按比例组成。其主要优点:  相似文献   

17.
在曹雪芹生前和死后二、三十年间,《红楼梦》(前八十回)以抄本形式流行,“不胫而走”,影响极大.它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极大的恐慌,诋之为“淫书”、“邪说”,千方百计要禁止它、烧毁它,但不能奏效.于是就企图通过篡改的方法,磨掉它反封建的锋芒,使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政治需要,高鹗不但对前八十回作了许多重大的篡改,而且又续了后四十回,给封建大家族——贾府安排了一个“沐皇恩”、“复世职”、“兰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关于高句丽有“回葬”习俗的见解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长寿王迁都平壤前高旬丽并不存在回葬之俗,国王应以都城为“家”,死后不可能葬于远离都城的地方,虽然长寿王在生前曾为自己在故都国内城建筑陵墓(将军坟),但其死后却安葬于新都平壤。同样,国内城的“五盔坟”4号坟亦不是高建武之陵墓。至于用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来证明这是高句丽固有之俗,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是“入乡随俗”,泉献诚、泉毖之归葬于洛阳北邙“旧茔”,是唐人的习俗。  相似文献   

19.
探春宝钗管理模式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红学及管理学角度入手 ,通过对《红楼梦》第五十五、五十六回中探春、宝钗的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提出两者管理模式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认为探春运用的是“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而宝钗提出的则是“以人情为本”的人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贺敬之同志的抒情诗《回延安》感情浓烈深挚、炽热豪放,语言朴实亲切、精炼隽永,是一篇传统语文教材。怎样正确地理解和教好这首诗歌?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一、给学生创造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想象和联想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重要艺术手段。教学诗歌时,师生的想象和联想是再现意境、进入意境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联想“境”,而且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把握诗人的“意”。《回延安》开头,诗人写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这一细节。教学时,教师先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形象化地描述体现陕北地理特征的“境”,描述诗人以“抓”、“贴”两动作为主要特征的外形,使学生如有所“见”。接着,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诗人特定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