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羊皮纸叠写作为一种历史隐喻,为文学翻译和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延展性的“求异”阐释路径。通过对拜厄特《晒干的女巫》与沈从文的湘西书写进行叠写性解读,可以阐释《晒干的女巫》与沈从文湘西文本之间的叠层关系及两位作家叙述意图的不同:沈从文更注重袪魅,以凸显湘西的民族特性;拜厄特更关注对当代西方社会精神匮乏内在根源的认识,通过拼贴、创造性改写、语图叙事等叠写技巧,肯定一种利奥塔式的“瞬间”崇高美学,以“不可呈现的呈现”复魅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生命原则--论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现代"语境中,湘西作家群坚守本土文化阐释身份,以鲜明的民族性建构起当代中国区域文化之间、中西之间文化的对话平台.在文化阐释的选择上,从本土走向历史理性;在艺术与审美表达上,采取了现代甚至后现代艺术的某些形式与方式.坚韧耕耘,揭示和探寻生命的庄严和价值,发掘人性的美质,深度思考人性的健康发展和包含苗、土家等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华夏民族文化建设的关系,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积极的启示,这是湘西作家群民间立场、本土书写的意义所在,这也是当代湘西作家群文化阐释视阈的现代性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血色湘西>既是一部以湘西文化为背景,讴歌湘西人民忠贞爱情的传奇故事剧,又是一部以象征和隐喻手法歌颂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红色偶像剧.在家族和宗族观念下自在自为生活着的湘西人,面对外族入侵、民族存亡的大是大非,毅然忘却个人情仇,舍弃宗族矛盾,一致对外,不惜牺牲,抵抗侵略,他们身上凝结了中华文化的伟大传统,喷发出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刚强血性与勇敢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理论和著述中,有许多概念或思想是以隐喻的方式呈现的.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隐喻能启发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与思想.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语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研究科学化运动不断深入的今天,其价值日益突显.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隐喻在教育学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服饰:一种隐喻的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从生存论的深刻层面而言,服饰乃是人的生命状态的物化显现,乃是某种社会限制和诉求的文化表述,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它具有着隐喻的规则或文法  相似文献   

9.
舍勒对羞感心理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感是指人的精神意向在回首自己的身体时发现自己被束缚在一种动物性生存状态的心理情感体验和生存处境,它对伦理道德的形成和遵守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羞感区分为身体羞感和精神羞感,身体羞感是廉耻之心的生命感觉基础,精神羞感则是一切道德律令有效的灵魂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的龙母故事中 ,普遍存在着一个断尾化龙的情节 ,断尾———化龙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结关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 ,表现出明显的母题性质。从深层意蕴来看 ,动物化龙象征着对生命凡俗性、有限性的升华与超越 ,而断尾母题则是生命“过渡仪式”的符号表征 ,隐喻着人只有通过某种仪式才能完成角色转变、人格转变、精神转变 ,使生存方式与生命形态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其生成依据则是蝌蚪成蛙这一自然界少有的以脱尾为表征的生物变态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植物”的隐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知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陌生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结合隐喻理论,分析汉语中“生命是植物”这一概念隐喻所体现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卡夫卡个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他借助写作所展开的内在生命救赎,不仅仅是一场个人存在意义上的找寻,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症候性体现.写作构成了卡夫卡生命言说的最根本需要,是他面对社会时所建立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救赎的本能机制,而写作在他那里所呈现的社会功能,其所包含的"他"与"我"这二者之间深刻的紧张及对立共生的结构关系,也成为充满冲突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伦理结构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隐喻本质上是将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中去,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异同,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隐喻也折射出两个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16.
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明喻和隐喻在句式上的相互转化.从实用性和趣味感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俗易懂地把明喻和隐喻的相互转换过程进行科学的演绎,对深入挖掘修辞知识宝库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里尤其显得突出.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湘西澄彻的自然境地中、在没有被现代生活所玷污的心灵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来创作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并以之来构建理想人生.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往往能够再现生命所带来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又不断地对哲学与审美进行超越,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湘西封闭、偏僻的地理环境,使得先楚文化传统中的"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习得以保留,民众普遍具有泛神观念,认为天与地之间、神鬼与人之间、山川与人之间,乃至禽兽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奇特的联系.人作为自然之子,没有也不需要个人的意志,一切顺从自然,把关乎人事的一切委诸神灵.缘于这种生存观念,他们在面对无常的世事时,总能泰然以处,如同接受生命、接受快乐和健康一样,接受灾难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命运归属感.沈从文小说对这种神性氤氲的生命形态予以了关注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非典籍文化层面和典籍文化层面,都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传奇传统在精神上有着"血缘"关系,以传奇为依托关注生命的神性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作家以现代理性反思湘西生命的存在形式,用自己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建立起具有神性的人性样本,瞩目"民族精神重建",完成了传奇传统与湘西世界的历史遇合与现代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