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冬天不至于冻着就行。母亲也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她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3顿饭,便可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
童年·书     
生命化教育课题组昨晚在线讨论主题:记忆中的一本书。一提起记忆,我的思绪就回到了童年。人们说起童年时,总会用“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等很优美的语言来形容处于童年的孩子。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关于童年的回忆难免会带上时代的共同特征。我,一个70代出生的人,童年是忙碌而艰辛的。童年时,家境其实并不贫穷,那都是靠母亲过分勤劳所得。母亲勤劳作她的子女自然也偷懒不了。那时家中除了种田外,还养了一窝猪、一群鸭、十几只羊。最大的侄女才小我两岁,他们大大小小一条龙地排着六个。一家子十五口人,兄弟姐妹中我排行最小…  相似文献   

3.
马莲香 《新少年》2010,(4):15-16
我的家在新宾县平顶山镇的一个小山村。我9岁时,重病中的妈妈想吃个橘子——她活了30多年,还没有吃过橘子。可当时家里穷得真是一分钱都没有。我跑出门,走了好几家,才在一户村民手里借到了两元钱,买回了橘子。可妈妈连一口都没吃上,就撒手西去了……从此,我的童年就写满了苦难。  相似文献   

4.
王志文 《今日南国》2007,(19):76-76
我已经整整40岁了。很多人关心我的婚事,母亲更是盼着早点抱上孙子。但我至今仍然单身,不是我不想成家,而是太爱母亲.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和我生活的女人肯定要爱我的母亲。因为母亲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我不想让她有一丝一亳的不开心。母亲原是上海宜川电子配件厂的普通工人,生了两个哥哥和我。在我13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这对母亲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但为了我们三个孩子,她把一切痛苦埋藏在心里,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成人。当时,母亲每月工资30多元,一家四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每月领工资后。总是把钱分成几份,把必须交的水电费、应给我们攒下的学费等拿出来放好,剩下可冷的一点钱用来维持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了省钱,她学会了理发,我们哥仨的头发都是她理的。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好多年都没添置一件新衣服,每天从早忙到晚,人显得非常憔悴、苍老。  相似文献   

5.
高荣 《山西老年》2011,(6):26-26
记忆中母亲总喜欢搬家,从城里搬到乡村,又从乡村搬到了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每当我问及母亲,为何这么喜欢搬家时,母亲总是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母亲很袒护我,一天三顿都吃小灶,家里舍不得吃的肉、蛋、细粮和好吃的东西都留着给我一个人吃。就这样我还经常挑食,不合口味的饭菜宁可饿着也坚决不吃。父亲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眼巴巴地等着吃我的剩饭。十岁那年,父亲觉得母亲这样把我宠坏了,特地回四川农村老家把姑姑八岁的儿子过继过来当儿子。母亲坚决不答应,怂恿我不要这个弟弟到我家来。父亲为此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相似文献   

6.
母爱如线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线兜里总是装着各色各样的碎布头,冬天的鞋垫儿、端午节的香草袋儿以及我的书包,都是用这些碎布头拼成的。母亲的一针一线,总能把零碎的日子拼接得缤纷多彩又温馨宜人。许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我童年里好多美好的记忆,都源于母亲手中的针线,它让我的童年变得鲜亮,也让我沉浸在温暖幸福的回忆里。  相似文献   

7.
苦难童年的温馨记忆今年45岁的黄久生是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的老家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从1996年开始,每年他都会拿出3万~10万元用于捐助家乡680户  相似文献   

8.
想吃玉米粥     
小时候,我家人口多,粮食总是不够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七口人住的是几间昏暗的茅草房,有一次我因为生病,躺在床上几天不能动弹。见我面色蜡黄,母亲用一只青瓷花碗,盛了半碗玉米粥送到我的床前。可我却对那只青瓷花碗看都不看,做梦一样不停呢喃:"米饭,我要吃大米饭!"那个饥饿年代,哪能天天总有大米饭呢?如果能吃上一顿米饭,就是奢侈了。记得有一次,为吃半碗油炒饭,我还挨过父亲的打。那晚,母亲从生产队放夜工刚到家,父亲将仅有的半碗油炒饭递到母亲面前。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爱     
母亲的爱,是雨天的伞,伞下有我淋不湿的微笑。母亲的爱,是风筝的线,天涯海角总在心头萦绕。母亲的爱,是童年的歌,在记忆深处永不会老。母亲额上每道皱纹,都可以译成一句爱的诗。母亲每根白发,都可以写成一曲爱的歌谣。母亲的爱$辽宁抚顺望花区中心小学@刘晓晗  相似文献   

10.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相似文献   

11.
石磨     
石磨,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日渐变得生疏与模糊了。可我对于石磨却有着一种缠绵悱恻的感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见石磨,想起石磨,那种铭心刻骨的记忆,魂牵梦绕的眷恋,就像是在思念母亲,思念摇篮。 记得三四岁的时候,我就跟着母亲去磨道磨面了。那时,我帮不上母亲的忙,只是觉着拿根小棍儿跟在磨杆后面,“得儿得儿”地吆喝着黄牛在磨道里一圈一圈地“赶磨”,有趣,好玩。在磨道里一圈一圈地转累了,我便耍性子“罢工”,去纠缠母亲,要她给我罩麻雀或挖蜣螂……母亲放不下手里的活儿,于是便抱我坐在磨扇顶上拨磨眼,让磨扇带着我转圈儿。我乐呵呵笑着,尽享童年之乐。  相似文献   

12.
无言的爱     
姐出生的那年正值饥荒,是在爹妈乞讨的背篓中长大的。由于没钱医治,姐在一次高烧后,便成了哑巴。姐12岁那年,我降临到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不幸的是在我不满一周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了,于是姐便整天背着我四处奔波到处乞讨。好不容易讨得一点食物,姐总是“啊……啊……”地用手比画着让我吃。她经常吃我的剩饭,有时干脆饿肚子,可她总是一如既往地冲我微笑。只要我有吃的,她就感到莫大的幸福!日子好过些后,我也渐渐长大,可不知怎的,我开始讨厌哑姐姐,讨厌她总是摆手,只会“啊……”,而姐姐对我的态度从未改变,总是尽她所能照料着我。一次下雨,没…  相似文献   

13.
代母领奖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奔波于田间。那时,我还以为生产队长就应该比社员忙!记得1974年1月上旬,为抢种10多亩麦地,妈妈好几天午饭都忘了回家吃,我把饭送到田间,社员们早已回家了,只有妈妈手握锄头全神贯注在整理麦地。她急匆匆吃完饭又接着干。麦子抢种下去了,可当天下午忽然下起大雨,妈妈被淋得浑身湿透,却还在忙着垫好每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8,(12)
她总觉得自己命不好。3岁,父亲因车祸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她,含辛茹苦,十岁,母亲带着她嫁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司机酗酒,常常会打母亲,她记忆中的童年那么灰败。母亲为了她离了婚,她和母亲从此相依为命,后来,她争气,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相似文献   

15.
春节回家,见到母亲,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暖瞬间溢满心胸。看到76岁的母亲,依旧身板硬朗,心里便觉得踏实和幸福。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片桃林,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当红艳艳的桃花开过,桃子成熟之时,我便贪婪地吃着鲜桃,母亲告诉我:“桃养人,杏伤人。”嘱咐我多吃桃。并告诫我“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病从口入”,坏了的东西绝不能入口。每当吃饭的时候,我常常是端起碗就吃,这时母亲就会轻轻敲敲我的碗,说:“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在菜谱里,母亲特别偏爱萝卜,并能做出许多花样。见我不爱吃,母亲便跟我讲:“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相似文献   

16.
月光母亲     
马田 《社区》2002,(16):45-45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  相似文献   

17.
童年是人类记忆的源头,一切始於梦想,而梦想始於童年。蒋治义於1944年出生於重庆市的一个农民家庭,2岁丧父,母亲只有一只眼睛,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贫困的家境使蒋治义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带著早熟的忧郁穿梭往返於田间地头,晚.上抬榨菜、担木炭、打柴、挑泥沙挣点微薄的收人作为生活来源。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母亲还尽可能让他去读书,这是母亲这一生最大的好处。蒋治义14岁开始教书,边学边教。在3O岁时,他开始学习绘昼,业馀时间给人漆家具。对绘画的痴述,让蒋治义知道什麽是精神的真正必需品,他陷入一种保选、永恒的欢…  相似文献   

18.
流沙 《社区》2010,(36):63-63
这是一家精神疾病方面的医院,规模不大,坐落在一个离城不远的小镇上。我就坐在一间诊室里,与一位医生聊天,当然我不是病人,而是为我的一个亲戚向医生咨询一些治疗建议。医生听了我的介绍,建议我把那个亲戚带来。最后,医生说":到这里治疗的,基本上都在生活中遭遇过苦难,有些是童年时候的苦难,有些则是最近时候的苦难。"  相似文献   

19.
您问我这辈子最值得怀念的一道菜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地告诉您:我姥娘做的豆腐渣(米团)子! 我姥娘是谁?她是我母亲的母亲。我们老家人管外祖母叫姥娘,我至今仍在越洋电话里高声大嗓地喊着我的姥娘,那是我忘不了的乡音,叫起来亲切无比。可我姥娘不是大厨师,她本是山东省一个又小又穷的县城内土生土长的小脚老太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今年整整90岁。 豆腐渣(米团)子是什么东西?我不说您也许一辈子也没听说过,更甭说吃了,那是用豆腐坊里做豆腐滤下来的豆渣做的一种食品。您可能会不屑一顾,但那却是我童年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的写作方式,甚至影响到他的写作方向。出生于1960年的余华,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余华作品的解读,探讨余华作品中潜在的文革记忆,即叙述的方式是回忆与想象,叙述的主题是暴力死亡与温情苦难,叙述的风格是冷峻与狂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