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失掉的好地狱》与《杂忆》写作于同一天,后者颇为详尽地讲述了鲁迅的辛亥经历,深情地回顾了民国建立的经过以及民元时期的"希望",同时表达了对民元之后的中国社会的失望。在鲁迅看来,自己及辛亥同人之所以倾力于文学,并非因为文学是高雅之物,而是那里面记录着弱者的苦痛与呻吟,这正是辛亥一代同五四一代("现代评论派们")的本质性区别。正是这个原因触使了鲁迅在五四退潮时期,不断地在文字书写之中重返辛亥原点,重拾辛亥革命的精神之力,这成就了《失掉的好地狱》这一系列文本的书写,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书写,鲁迅"扬弃"前一个阶段因辛亥革命失败之顿挫而苦痛不已的自我和已然登上"高雅之文学殿堂"的五四同人,而向新的革命征程进发,去拥抱异样的具有强力之意志的"别一类人们"去了。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形象从1937年后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缺席的在场"状态。其形象塑造跟"五四中国"和"1930民国"时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鲁迅不能挥笔反驳或者即时呼应了。这种情形下,"鲁迅"纯粹地变成了一种精神文化现象。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关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哲学论述有两个,一个是"自我的对象化",另一个是"对象的自我化"。"鲁迅研究"其实也是这两种途径:一种是"自我的鲁迅化",另一种是"鲁迅的自我化"。这  相似文献   

3.
鲁迅生前时人编选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广东》《鲁迅论》《转变后的鲁迅》这四本论集,分别塑造了“思想革命鲁迅”“国民革命鲁迅”“革命同路人鲁迅”“共产革命鲁迅”四种形象,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鲁迅的复杂参与所引发的关于“鲁迅是谁”的不同理解。这个“一身四面”的现象,看起来是鲁迅个人影响力的上升,实则是知识阶级在革命时代的逐渐分化,但鲁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大革命”哲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鲁迅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4.
《一件小事》构成了鲁迅精神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它折射出《呐喊》时期鲁迅"绝望"与"希望"并立的创作心态。就故事情节而言,以往被结构性忽略的摔倒的老女人,以其麻木的国民形象,与"沉入国民中"的"我"构成同质的链条,而车夫的行为以一种异质的方式触动了"我"的灵魂,唤醒自我并因而加以内省。与《藤野先生》相比较,对象化的客体人物形象并不直接与鲁迅内在精神的觉醒之间相连,而是由主体自我将主观意识投射于客体形象之上时,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增长了勇气是关乎鲁迅精神世界的关键之处,也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这显现出以不懈的抗争虚无与黑暗为根基的鲁迅精神的端倪。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精神内核是忏悔意识。《风筝》的忏悔意识蕴含着四个不同意义的精神层面 :一、对具体人和事的忏悔 ;二、精神家园破坏者的忏悔 ;三、历史“中间物”的忏悔 ;四、对负面人性的忏悔。《风筝》所流露出的忏悔意识具有普遍人性的意味 ,因而也是鲁迅创作超越自我的一个精神基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解读鲁迅《阿Q正传》、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指出三位作家创作三位愚者形象背后不同的理念、心态,剖析了鲁迅的启蒙意识、余华的人道意识和辛格的信仰意识,并在不同价值体系间进行比较和相互阐发,对原作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洞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比解读鲁迅《阿Q正传》、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指出三位作家创作三位愚者形象背后不同的理念、心态,剖析了鲁迅的启蒙意识、余华的人道意识和辛格的信仰意识,并在不同价值体系间进行比较和相互阐发,对原作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洞察。  相似文献   

8.
卢军 《东岳论丛》2023,(5):41-49
《端午节》的创作动机、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与当时鲁迅自身的经济生活体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小说以1920年代“索薪”事件为背景,展示了面临经济与精神双重困境的民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实况。通过塑造持“差不多”说的小官僚兼教员方玄绰这一人物形象,鲁迅既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又审视、反省了自我,其所折射出的是鲁迅对价值理想精神日渐消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结合其后创作的“索薪”题材杂文和鲁迅的实际行动进行互文性阅读,可了解鲁迅对“索薪”行为的鲜明态度:否认“不高尚”说,认为其是捍卫知识分子经济权利的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6)
作为鲁迅的第一篇创作自序,《呐喊·自序》是鲁迅从事白话文学创作以来首次系统的自我回顾与总结。成长史、家史、国史多重线索的交织,庄严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幽渺情绪的并置,使之成为解读鲁迅精神世界与创作缘起的密匙。虽然其叙述极为节制审慎,但在文本细读中,过去和现在、回忆与忘却、传统与维新、正路与异路、寂寞与呐喊、小说与文章、为人与为己、悲哀与欢欣、隐藏与显现等一系列矛盾显露无遗。这些拒绝简单化与表面化之后的思想冲突也因此成为了鲁迅创作中的"元矛盾",在此后各种文类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既是作者对于自身精神世界的拷问,也折射出彼时深刻复杂的时代面相。  相似文献   

10.
鲁迅神话思想的发展可分三阶段。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提出"神思说",高度赞扬神话的想象力特质,对神话在激发主体情感、自由想象和变革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肯定,认为神话思维是人类文明不断更新、前进的基本动力;在北京工作时期,由于理想受挫、学理限制等原因,鲁迅提出"解释说",认为神话是原始先民解释万物存在的产物,神话成为外在于主体的历史遗留物,主体精神与神话之间的一体性关系遗失了。这一转变是鲁迅由"做着好梦的青年"向"真的猛士"转变的缩影:归国后的寂寥与挫折让鲁迅从充满激情的诗人变成了冷峻的思想家。在此背景下,鲁迅撷取神话片段陆续创作了《故事新编》,神话由此成为鲁迅自我精神的呈现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