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门靠祖传作坊传承的民间陶艺潮州手拉壶是中国唯一以转动的辘轳为工作台,用手指和竹篾、小刀等工具,通过捏、擦、粘等手段,让土坯在旋转中成型为精美茶壶,人称潮州朱泥壶,俗称"红罐"。在潮州,手拉壶一直由祖传作坊制作,各家有自己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不外传。制作手拉壶,全靠熟练的工艺师凭经验手工完成。一把好的手拉壶,需要经过工艺师的精心设计、制作、窑烧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先拉壶身,后拉壶盖,大小及造型完全由双手控制,壶盖严密合缝。装镶壶把、壶嘴,使手拉壶造型比例协调,富有艺术性。待  相似文献   

2.
吴源 《山西老年》2014,(7):45-45
1.将壶与壶盖分开,放置在盛满水的下净容器中,容器要足够大,水安覆盖整个壶。 2.容器中同时放入一些想要泡的茶叶,放在小火上慢慢煮开,小心看护,防止壶与壶盖或容器壁互相撞击而造成破损。  相似文献   

3.
1980年于宝鸡纸坊头(弓鱼)国墓地出土。通高22.8cm,腹深9.4cm,口径20.5cm,重3.3kg。敞口,卷沿,直壁,腹微下垂,平底,两兽耳有长珥;圈足特高,与器身比为1.5:1.圈足内悬挂小铃。纹饰主要分布在簋的颈部和圈足部分,颈部以对称的两个牺首为中心展开一周两组涡纹与龙纹相间的纹饰带,腹部为瓦楞纹;圈足饰两组浮雕兽面纹,无地纹。该器造型独特,较为罕见,类似高柄豆,器腹浅而圈足甚高,与常见簋不同,这是其造型特点之一;其二,器耳从口沿直至腹下部,跨越整个器身,这种风格的设计也比较少见;为配合特高圈足,耳的装饰珥也格外…  相似文献   

4.
兽面纹高圈足双耳簋 1980年于宝鸡纸坊头箍国墓地出土。通高22.8cm,腹深9.4cm,口径20.5cm,重3.3kg。敞口,卷沿,直壁,腹微下垂,平底,两兽耳有长珥;圈足特高,与器身比为1.5:1。圈足内悬挂小铃。纹饰主要分布在簋的颈部和圈足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茶壶·符码     
正红色年代的提壶纹饰随着时代的发展,提梁壶的设计理念、选材用料、造型工艺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众多的改变中,提梁壶纹饰的改变是最引人注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纹饰造型的历史悠久,蕴含着中华古老民族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青瓷国宝“倒流壶”吗?当它第一次展现在文物专家面前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精美的瓷器内有玄机.从外观来判断,它的确是一把壶.但如果是一个壶,无论是用来盛水还是用来盛酒,它总应该有一个入口吧.可此壶虽然有“盖”,但壶盖与壶身设计制作为一体,根本无法打开.  相似文献   

7.
二毛的茶壶     
《可乐》2006,(9)
二毛爱喝茶。一般人喝了茶睡不着,二毛却不,临睡前还得再喝上一小碗。所以,他习惯把茶壶和茶碗搁在炕头的小桌上。那天晚上,二毛熄了灯,躺在炕上琢磨事儿。懒得起身,二毛顺手拿起炕头的茶壶对着茶碗倒——水很少了,茶壶的底就不得不往上翻。翻着翻着,壶盖吧嗒掉桌上,翻了个跟斗,摔到地上。"咳!"二毛直拍大腿,他料定壶盖已跌成八瓣了。他懊悔倒水时没按住壶盖……壶离不  相似文献   

8.
2003年1月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折沿、方唇、浅腹、两附耳,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372字。大意为:作器者速,历数其祖上八代均为王室重臣,相继辅佐西周文王、  相似文献   

9.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非常近似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同李家楼墓的莲鹤方壶也多共同之处.原来可能有两件,另一件现尚隐藏未出."与兵方壶”有铭文76字,约作于郑成公、厘公之世,也可能再晚些,到郑简公的初年.  相似文献   

10.
茶壶·故事     
正说起提梁壶,那就不得不提到苏东坡。传说提梁壶最早出自于宋朝大学士苏东坡之手。苏东坡晚年弃官闲居蜀山,不但恣意妖娆旖旎之景,还忘情吃茶品茗之间。蜀山之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的「碧泉好水」,还有国内争求的「紫砂壶」。这三样圣物齐聚于此给不得志的苏东坡平添了怡然自得、物我皆忘之感。但苏东坡却仍然感到美中不足。究其原因乃是紫砂壶容量太  相似文献   

11.
一套以春、夏、秋、冬为题材,并在象真形制壶领域具有创新意境的精品“四季壶”,最近在“陶都”宜兴紫砂工艺厂问世。这套造型简洁明快、情深意长的“四季壶”是工艺美术师高建芳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最具代表性的春鹃、夏莲、秋菊、冬梅为题材进行设计的。 “春壶”,以杜鹃花为主题,花形制作成壶身,花蒂为壶盖,整体造型尽量支除杂念下落俗套,并以单色暖色调红泥配合简洁的壶艺造型,使其更具春意之感;  相似文献   

12.
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始建于重熙十三年(1044年),为辽代中期塔。塔内出土遗物数10,其中瓷器10件。10件瓷器中,除2件白瓷净瓶和1件白瓷堆塑璃龙纹长颈瓶外,余7件皆为黄色釉瓷。其中盖罐2件,形制相同,直口短颈,折肩斜腹,圈足无釉,器底刻划“刘”字。盖呈阶梯形,有子口。无盖罐2件,可分2式。l式,直口短颈,折肩,腹内收,圈足无釉,底划“刘”字。D式,直四短颈,圆唇,圆腹,圈足无釉。另有执壶3件,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直口,有弧腹、斜腹,耳形执桶和“了”形执柄之分,圈足无釉,底刻“刘”、“周’字款。7件黄色釉瓷淡者…  相似文献   

13.
一天,我们到一位老先生家中造访,他那把奇妙的紫砂茶壶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这把壶的盖形为元宝式僧帽,壶嘴象个酒葫芦,壶盖与壶柄以一串佛珠相连。壶身上浮雕着破蒲扇、破僧鞋、吹火筒,两面还分别刻有“济癫僧积善除魔”、“南无阿弥驼佛”篆字。“这不是‘济公壶’么?”我问,“正是。”老先生微笑点头,悠悠自得。 啊,这就是曾名噪一时的“济公壶”!记得1987年夏天,在香港展览中心举办的“宜兴紫砂名作展”上,“济公壶”大放异彩。一刹时,香港许多报纸纷纷报道。港人中掀起了一股“济公壶”热。尽管每把壶的标价高达7000港币,但收藏家们仍蜂拥而至,最后连样品也被抢购一空。台湾的收藏家们也以收藏“济公壶”为乐事,还专门成立了“济公  相似文献   

14.
1975年3月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现藏扶风县博物馆。器物通高48.7厘米,口径12.5厘米,重4.96千克。该壶长体瘦高,有盖,颈长,直口,两侧有贯耳,圆鼓腹,圈足。  相似文献   

15.
1975年宝鸡竹园沟[弓鱼]国墓地十三号墓出土。有提梁,带盖,卣身直口,深腹,直简状,胎质厚重。提梁面有宽凹槽,凹槽中部内侧有凸棱三道。提梁两端有高浮雕兽头,兽头两角卷曲高耸,圆凸目有瞳孔,两尖耳横立。  相似文献   

16.
古梅山地区上游出土的先秦时期青铜器较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商代的虎纹青铜钹、歪颈堕腹瓠壶、扁圆体提梁铜卣,春秋时期的凹字形铜插、变形夔龙纹铜鼎、云雷纹铜钺,战国时期的兵器如双纽青铜矛、几何云雷纹铜短剑、扁茎短剑、弧刃铜斧、双箍铜剑、四环纽铜矛、铜铲、青铜戈等,这证明古梅山地区上游早在先秦时期与中原地区交往已较多,且战争频繁,而战争直接导致了"梅山王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东周青铜提链壶依据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3个类型:A型方腹提链壶、B 型圆腹提链壶、C型椭圆腹提链壶,其中B型提链壶依据器物形态的差异又可分为3个亚型。依据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墓葬定年等相关信息,将东周青铜提链壶分为3期6段,分期研究不仅提供了提链壶形态演变的时间序列,还为我们分析提链壶的产生和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周龙纹小铜罍 (西周)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强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通高15.8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7.8N米,腹深9厘米,圈足径5.2厘米,重0.56千克。  相似文献   

19.
1974年,宝鸡(弓魚)国墓地出土双耳双环簋两件,分别出土于不同的墓葬。双耳簋甲为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双耳簋乙为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均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双耳簋甲:高15.8厘米,口径21.8厘米,腹径23.1厘米,腹深11.6厘米,重4.05千克。双耳簋乙:通高15.6厘米,口径20.5厘米×21厘米,腹径24.3厘米,腹深11.9厘米,残重4.12千克。这两件双耳双环簋虽不出于同一墓葬,但是器形、纹饰、铭文完全相同,均为敛口,折沿较窄,厚方唇,深腹,腹中部圆鼓,腹底平阔,底部有矮圈足,外附四小矮足,矮足上部呈小鼓包。腹上对称两侧各有两组牛首,牛首两尖角盘后,吻部高突,口衔双环,双环相扣,匠意  相似文献   

20.
茶壶·年轮     
正茶壶的产生"壶"的概念有一个发展、演变和定型的过程。在我国商周时期"壶"字已经出现在容器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对"壶"的解释:"壶,盛水器也"(《周礼·夏官·司马》);"壶,酒器也"(《周礼·秋官·司寇》)。由此可见,壶在当时用途上就是一种容器,用来盛装清水、茶水、酒水等液体,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用途一致。从制壶的材料来看,壶有陶质、石质、瓷质和金属质地之分。陶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这与当时人类已开始了定居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