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康熙碑亭位于曲阜周公庙达孝门前甬道东侧。碑亭为木质结构,重檐斗拱,绿瓦覆顶。亭内立巨碑一幢,碑身高3.1米,碑头高1.1米,龟趺高1.3米,总高5.5米。此碑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78)御制,其内容为对周公的赞颂之词。碑亭与亭内的巨碑、龟趺、水盘形成一个严整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2.
<正>正统碑亭位于颜庙仰圣门前东侧,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01年)重修。亭方形,歇山式,灰瓦盖顶,双重飞擔,周围彩绘斗拱,亭内藻井彩绘仙鹤图案。亭内立明英宗《御制兖国复圣公新庙之碑》。  相似文献   

3.
康熙御碑亭位于孟庙第三进院东侧,建于清代。碑亭双重飞檐,碧瓦覆顶,彩绘斗拱,灰瓦立墙,四面为红色花棂门,建筑富丽华美。亭内放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皇帝亲书“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此碑为孟庙现存最大最完整之碑,高3.16米,宽1.42米,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精湛逼真  相似文献   

4.
<正>双圣碑位于邹城火车站广场。1920年代津浦路幵通后,为使过往乘客知悉此处为圣人诞生之地,邹县教育会长张丕矩倡议立制了两座均面向铁路而立的"双圣碑",后又建碑亭。碑皆高3.3米,宽1.1米,方形碑座,碑身分别刻"孔子诞生地"和"孟子诞生地"。亭为单檐歇山式,斗拱彩绘,黄瓦盖顶,古雅美观。  相似文献   

5.
<正>曲阜城北门到孔林前的"至圣林"坊之大道称孔林神道。神道中段之"万古长青"坊两侧有形制相同的碑亭各一座。亭建于明代万历22年(公元1594),此照为西侧碑亭。亭顶覆绿瓦,方形歇山式,重檐斗拱,云龙彩绘,四角飞檐脊上各有鸱吻、神兽五尊,周围青石栏杆,四角砖墙,托起十二根木柱,其顶部天花绘四仙鹤。碑亭内立有明代之  相似文献   

6.
华山北麓华岳庙金城门东西,原有古碑亭,亭壁嵌汉唐以来残碑二百余块;灵官门内外,有碑亭七座,碑数不详。历代兵燹、地震,均有损毁。欧阳修《华岳题名跋》记载:“自唐开元二十三年,迄后唐清泰二年,二百一年,题名者五百一人。再题者,又三十一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岳庙唐人题名,九十二人,有裴士淹、李商隐等名。”比欧阳  相似文献   

7.
正统御碑亭,位于颜庙第二进院中路甬道东侧,建于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内立御制《大明敕赐兖国复圣公新庙碑》。亭建于平台上,歇山式,灰瓦盖顶,双重飞檐,鸱吻神兽,周围彩绘斗拱,四周八根八棱石质明柱撑檐,内有朱漆园形木柱四根直撑至亭顶,亭内藻井皆采绘仙鹤图案,亭四角有砖砌角墙,整个碑亭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颜庙·正统御碑亭@轩宇  相似文献   

8.
<正> 奎文阁在孔庙中部,有一座巨型木构的楼阁,即当年收藏历代封建帝王御赐各种书籍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毓粹门、观德门之间的院中,南北两侧矗立着十三座黄瓦、飞檐、朱栏的碑亭。道北五座亭中的石碑皆清初康、雍、乾三朝所立,道南的八座亭中,四座为唐、宋、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首都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蒙古喇嘛庙 雍和宫最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雍正皇帝)建的府邸。雍正即位后,府邸改为行嘛庙,却是雍正死后,于一七四四年由乾隆皇帝决定的。 乾隆为什么要在北京建蒙古喇嘛庙?在雍和宫昭泰门内有两个八角碑亭,碑亭中各有一座龙首龟蚨海兽驮石碑,碑的阴阳两面分别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民族文字的碑文,碑文写的清楚:“盖因蒙古奉佛,最信喇嘛教,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据说这碑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很明显,乾隆是想利用宗教搞封建专制主义的民族统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1998年秋发掘西夏陵区3号陵园西碑遗址出土遗物、清理迹象等情况,探讨了3号陵陵主、碑亭构筑、基址裂缝、碑石残碎、石像座运置及文物石料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明洪武初年 ,在白龙 (今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公所 )筑城 ,设官镇守珠池。南门外尚存《宁海寺记碑》、《黄爷去思碑》和《李爷德政碑》。白龙城是广西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 ,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兴建珍珠碑亭一座 ,将这三块石碑保存下来。 1998年 ,北海市文物管理所组织力量对白龙城遗址和保存的石碑进行考察。因年代久远 ,风雨侵蚀 ,碑文多已漶漫难辨。经辨认 ,初步整理出石碑上残留的文字 ,并对这些文字作出注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礼义所由出 人才所由兴” ——朱元璋重视国子监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在“治国之要”以学校为先的思想指导下,对创办最高学府——国子监极为重视。 早在宋龙凤十一年(1365,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先元璋就把原集庆路(今南京)的儒学改建为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982)又改“学”为“监”,扩大规模于鸡鸣山之阳:“中为彝伦堂。分两厅(博士厅、绳愆厅)、六堂、三十二班。左庙(先师庙)右学,亭庑厅厢,肆业有所,会馔有  相似文献   

13.
胜友千里来。欢情杂今古。携手浮湘波。箯与待沙渚。迤逦度阡陌。威纡历村墅。上山路披榛。穹碑访神禹。舍舆蛇伏行。攀登觉战股。舆夫撑后脚。乃敢前脚举。鼓勇忘疲劳。登顶喘息苦。惟有故将军。健步若超距。山项非极高。游者少接武。嗜古几无人。崇功更谁语。原碑传岣嵝。存佚费(?)取。摹刻赖此石。无异天石补。宋嘉定间。何致在南岳寻获原碑。以纸打之。摹刻麓山。后吴越秦豫滇蜀皆据此翻刻。有谓禹碑本无者。则起于朱子之寻而未获也。碑亭已倾圯。炙日复淋雨。蝌蚪几字存。螺旋久摩抚。何蝯叟谓碑阴尚有题字。今砌于岩壁间。已不能见。年来洪水祸。孰与甸兹土。为想玄夷梦。  相似文献   

14.
<正>康熙驻跸亭位于孔林主体建筑享殿之北和孔子墓东南,是清代康熙帝在位二十三年到孔林瞻拜祭祀时休息的地方,康熙年间,为示皇帝祭孔驻跸之处以建亭纪念。亭立于四级台阶之上,方形歇山  相似文献   

15.
读中华书局本《明史》,得校记三条,今录之以就正于读者。一、卷131《费聚传》(页3582):洪武“三年封平凉侯……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按:“明年”,承上文的洪武“三年”,即为洪武“四年”,误。征云南,擒达里麻,不是发生存洪武四年,而是发生在洪武十四年。据卷2《太祖纪》、卷126《沐英传》、卷129《傅友德传》、卷132《蓝玉传》等记载: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命傅友  相似文献   

16.
贾使君碑     
<正>贾使君碑,又名贾思伯碑。北魏神龟二年(519)刻。碑高215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原存兖州,宋绍圣三年(1096)、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两度湮而复出,1951年移入曲阜孔庙。额饰浮雕龙纹,题"魏兖州贾使君之碑",正文记贾思伯兖州任内政绩,笔法高古,结构精绝,为著名北魏碑刻之一。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17.
有清中叶。海盐张芭堂嫥精金石。以石、鼓、文、字、为、性、命。坐卧太学之门。摩挲旬日。又裹粮徧访宋元拓本。鉤搨累数百通。手勒入石。校其文字异同。附诸碑后。筑亭藏之。名曰石鼓亭。(?)、雅、渊、懿。见重、当、时。其津、逮、来、学。有足、多、者。老友陈王叜。少承家学。躭悦道蓻。平时譔箸已追古人。官大埋十余稔。非其所好。政府南迁。弃官隐北平寓庐。  相似文献   

18.
兰亭诗考论     
兰亭诗是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宴集时所作的一批诗作。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约十三公里处,有山名兰渚,渚有亭。记载兰亭地理的最古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卷四十“渐江水”条云: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按照郦道元的说法,东晋一代,除王羲之等人所游的兰亭外,还有王廙之和何无忌所建的兰亭。王廙之生平不详,何无忌生活年代较晚,以此推知,二人所建的兰亭当都在王羲之等所游的兰亭之后,很可能是羲之等所游的兰亭毁坏之后,王廙之在水中另建一亭,后此亭又为水所淹没,于是何无忌又在高处再建一亭。何无忌所建的亭,后来自然也难逃脱毁灭的命运。这样一来,客观上给后人考定兰亭的确切地址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期刊载的六幅照片,除王夫之画象外,均为首次发表。封二②是王夫之1652年(壬辰)为其父母武夷公、谭孺人合墓立的碑。碑文为:“永历六年岁次壬辰孟冬月吉旦。明显考徵君武夷王公、显妣王母谭氏孺人合墓。不孝男介之、夫之,孙攽、敞、敔,曾孙生祁泣血立。”其中“永历”纪年与“明”显考、显妣等用语,是先生矢志忠于明王朝的又一历史见证。此碑是衡山县马迹公社社员1973年修水利时发现,现存  相似文献   

20.
萧贯生卒年,《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失载。《全宋诗》小传定其卒在景祐四年(1037),所据乃孔武仲《萧贯之挂冠亭记》(《清江三孔集》卷一四)。《挂冠亭记》云:"贯之之没,今五十年。天下之人皆知其可用之材,而未必知其高尚之志,非有子,其能追迹而显扬之欤?于是又知潜夫之贤也已。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鲁国孔武仲记。"《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