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文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从异化劳动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著作,他从资本主义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了社会劳动异化的四种类型:即物的异化、自我异化、人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这些思想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正确解释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其中的异化概念进行现代化批判运用也是吾辈之任务。 相似文献
2.
试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人本层面探讨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文章认为 ,技术异化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意蕴。在马克思看来 ,技术既是造成人的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 ,同时也是人类消除异化 ,走向自由、解放的动力与关键。技术不会自动带来人的自由、解放 ,而必须通过社会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与三本著作有密切的关系,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在理论界一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但从整体上来讲,三本著作标志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贯穿于三本著作的异化理论由于其不成熟性,与马克思确定的唯物史观有很多的不一致之处,但异化理论作为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这个角度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多对于唯物史观形成有阶段意义的成果。分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认识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本文欲从哲学史及文本角度对异化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并没有放弃异化理论.其实,早在《巴黎手稿》的《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就已经转换了异化逻辑,从自我异化逻辑转到了交往异化逻辑即关系异化逻辑.而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关系异化理论更加成熟.无论是摆脱了抽象类本质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是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论述,都表明马克思这时在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异化理论已经成为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及发展趋势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是历史地变化着的 ,它的地位与作用与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演变形成反差 ,即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日趋成熟 ,“异化”概念逐渐被淡漠。“异化”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 相似文献
6.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18世纪德国美学争论的背景催生了席勒和马克思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两人虽都关注"人的异化"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两人对异化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途径却迥然不同。席勒认为人的异化源于近代文明,故提倡通过审美教育恢复性格的完整;马克思则认为解决人的异化需要积极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尽管两人的思想之间有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但二人宝贵的思想遗产都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21,23(2):31-3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通过对私有财产的考察,进而打开了异化理论的世俗批判道路,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中使得异化理论的建构开始由主体异化阶段向劳动异化阶段过渡.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方面涵射了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并超越后者实现了对黑格尔对象性思想的批判,另一方面隐含...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最大阙失是对异化劳动具有的人道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对其进行扬弃是必然的。从劳动的历史形态发展看,异化劳动并非没有任何人道性,否则就无法认识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性。异化劳动存在的基础是私有财产,不顾条件地废除一切私有财产会导致更大的不人道。在私有财产还存在的情况下,异化劳动依然有其人道性。从异化劳动一般含义与异化劳动的类型看,判断异化劳动人道与否要根据劳动者意志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思想。他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批判 ,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 ;他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 ,显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他对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 ,并不是要否定人性的内容和人道的精神 ,而是要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并没有抛弃异化理论,而是把异化理解为一种社会与历史总体的异化,贯穿其理论的始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总体的框架内展开的。总体性是马克思为了克服康德、黑格尔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二律背反难题所提出的范畴,这一范畴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整体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社会总体和历史总体两个向度。从社会总体来看,马克思是把劳动、消费、分配、交换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异化过程来加以理解的;从历史总体来看,马克思是以异化的逻辑来统摄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的转变和过渡的。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与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他后来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及“异化”概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科学范畴取而代之.这种流行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异化”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异化观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成熟著作”的异化现与其早期异化观之间并无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前者对后者存在直接的理论继承关系.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早期异化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13.
杨正群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8-11
国内外研究异化问题的专论、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解却莫衷一是,异见纷呈。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早晚期异化思想并无联系;有的学者则强调马克思早晚期异化思想相互联系;或者认为只有《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才是马克思的真正意义上的异化思想,因而对马克思晚期的异化思想避而不谈;还有学者简单地把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归结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没有看到彼此的异化概念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裴苑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9-11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具体探讨的,他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有关"异化"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然而,20世纪20年代之后,这一理论遭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质疑和批判,他们在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导引下形成了自己对于异化理论问题的阐述,并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5.
劳动的应然目的要求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的应然目的存在异化的必然性,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体现其真正的本质的回归。在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马克思的研究渗透着理想的劳动制度的建构原则,即劳动的理想制度建构必须遵循劳动主体的体面性、劳动客体的生态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结果的公平性等原则。鉴于此,当前我国应营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良好风尚,构建劳动者体面劳动的有效机制,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异化史观至唯物史观的逻辑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聘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370-372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与马恩批判、改造旧哲学,进而开辟哲学发展的新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以异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的扬弃为基本线索来解剖和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历史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异化理论为支点,试探讨马克思异化史观逻辑的内在演变和科学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17.
俞吾金教授在其<"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提出三个涉及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新见解:(1)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2)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3)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分析,现提出三个不同意见: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中都没使用过异化概念,俞吾金教授说"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概念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放弃这一概念,因而他所说的情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劳动)概念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因而它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连象征性的、边缘性的地位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地位了.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马克思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异化劳动学说和《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里的资本的毁灭学说反映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思路。这种思路的转变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表现 ,而这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也正是这一新思路使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现代意识——兼论马克思“制度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包含着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人学的理解。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把制度理解为个人交往的历史的产物 ,把制度变迁理解为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制度的互动变迁。马克思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揭示了人类社会三种所有制度的存在形式 :原始个人所有制——异己所有制——社会个人所有制。由是 ,马克思制度变迁的基本思想为 :生产力要素、生产关系要素以及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变迁 ,其核心是重建“社会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构想与现行“教科书”关于共产主义公有制不同。这一构想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制度哲学和唯物史观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东社会科学》2021,(1)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一直存有争议。广松涉指出唯物史观真正建立的标志是,在如何解释私有财产的问题上,马克思放弃异化理论转向了分工理论。广松涉从异化劳动无法合理、自洽地推论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主体的抽象性、非历史性等角度批评异化论,并认为分工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广松涉论述失之简略,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重构,论证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从异化到分工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能合理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并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