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佩瑾 《老友》2008,(9):1-1
"上善若水"。先哲老子的这句名言,在时隔两千多年之后,用来诠释今天正在感动中国的全国道德模范的动人故事,竟是那么贴切,那么亲切。上善何以若水?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善利万物,是水的行动,是它造福人类的愿望与实践。为而不争,是水的品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水德"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老庄用"水"喻"道",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创生了"道"之"自然无为"的思想;"水静犹明"则启示人类"心静则虚",在空明虚静状态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理解“柔弱胜刚强”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老子》赋予“柔弱”与“刚强”的特定内涵。《老子》用柔弱象征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世界和谐安宁的建设性的力量;用刚强象征发展到极致、必然要走向灭亡的破坏性力量。《老子》在柔弱与刚强两种力量的斗争中有意突出柔弱胜刚强的一面,其目的是以此警示人们要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减少因私欲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过度争夺与倾轧。  相似文献   

4.
"无为"与"不争"是<老子>一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探讨其含义应与老子书中其他相关范畴结合起来分析,在范畴间的关系中加以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与其伦理、政治思想有关,还与其本体思想、认识论有关."无为"的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因其自然又不违万物之自然,二是"同于道"."不争"范畴也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善下之"、"后其身"等,二是"少私"、"寡欲"、"知足"等."无为"与"不争"两个范畴有区别也有关系,在老子思想中"无为"可视作高于"不争"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万物的本源是水”,这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利士的名言。他把水视为万物的本源,足见他对水的重视程度。后来有人说泰利士的命题是“科学的假设”,因为近代科学曾提出这种观点:万物是由氢构成的,而水有三分之二是氢。还有人说泰利士之所以有  相似文献   

6.
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善"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至善和幸福。在他看来,"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至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与描述目的是指导人们能过上一种合乎德行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8.
水的哲理,被古人说绝。古人从水性、水能、水态、水形……,无不悟出一番哲理。老子思水性,为人当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孔子喜水灵,智者与水欢:知者乐水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感于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而告诫老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孩子的自尊、自信是那样的柔弱,犹如小苗,需要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呵护,怎经得起暴风骤雨呢?  相似文献   

10.
水是万物之源。水带给人类的祸福远远超过了其它自然物,因而成为原始初民最崇拜的对象之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水崇拜作为一种原始自然崇拜,本应渐渐消失它的声威。但是,由于中国进入农耕时代较早,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以农耕经济为主,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使得中国人对水的崇拜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形成了千奇百怪、无以数计的水崇拜衍变形式。水崇拜延续历史久远,影响深广,渗透到了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水崇拜,不仅可以揭示种种与水有关联的民俗事象的底蕴,而且可以探究中国某些传统精神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及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1.
谈善待自己     
张景 《社区》2010,(14):58-58
善是道德资本。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无不讲善,而无论是书本上的解释还是宗教上的解释,善都是助人利人(包括利万物),即善待他人善待万物。但笔者都觉得在此基础上要再加个善待自己——自己也是人啊!  相似文献   

12.
<正>宋江的绰号为什么叫"呼保义"?《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的意思很好理解,即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而"呼保义"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交代。其实,"保义"是宋代武官官名,而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 ,因此 ,感悟自然之理是老子思想的灵魂 ,同时也奠定了老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从水之性出发认为真正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应该如水之性 :善利万物、为而不争、居下守拙。这是师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14.
叫卖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小商贩以叫唱的方式与顾客建立联系,从而达到商品交易的目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口语,叫卖语言不像一般口语那样有比较单一而确定的交际对象,而是要跟所有的人去交际;它也不像一般口语那样有较合适的交际环境,有理想的交际距离,而是要在比较嘈杂的公共场所或幽静的街巷以及乡间小路上去吸引交际对象的注意力。因此,叫卖语言就必然有不同于一般口语的特点。本文主要考察叫卖语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弼《老子注》中的政治哲学显示出了由一个两层结构展示出来的复杂性。王弼政治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是"无为"与"自然"两个概念:王弼所讲的"无为"一方面有"减少作为"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有"以无为用"的含义;王弼所讲的"自然"一方面有万物按照自己所是的样子存有、活动,以至于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秩序的无善无恶的自然之意;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至善的状态,一种仁德、礼敬且大美无华的状态的自然之意。这样的不同可以分别被归纳为"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而这两点都属于王弼的政治哲学。"崇本息末"突出了对政治治理本身的批判,它为政治治理划定界限;而"崇本举末"是王弼政治哲学的应用,是方法论。王弼的这一诠释基于《老子》文本本身的两种可能诠释方向,王弼《注》十分清晰地展开了《老子》思想的两方面可能。  相似文献   

16.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的变化存在着一种秩序,即"逻各斯".我们认为,赫拉克利特所阐述的万物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战争"式的,另一种是"河流"式的."火"转化为"水"为"土"以至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这是"战争"式的变化;"火"之表达为"活火"是"万物皆流,无物常住",这是"河流"式的变化.也就是说,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包含了两种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7.
"理一"不是实体,是极好致善的"表德",即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分殊"是万物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不是概念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生命论的整体与分体的关系。理一在万物中,在人的心灵中。"理一分殊"说不只是从概念"推下来",而且是从经验"推上去",是经验与观念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人人有真、善、美的价值诉求,但最重要的是理会多样性,立足于分殊而理会理一。理一作为生命的根本法则就是仁,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只有尊重事物的差异性,从中理会一贯的道理,才能实现共同价值。朱子从生命哲学的立场,试图为人类生活建立统一的价值法则,直接讨论人类生存方式这一重大课题,并深入到心灵世界的深处,挖掘共同的生命诉求,坚持多样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而实现共同价值,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二十七章提出了"善数,不用筹策"的数学命题,确定其具体内容需要进一步的资料.通过考察,发现其四十二章与此有关.以"三物"表示"三"或以"万物"表示"万"应为古数学的一种用法,说明<老子>时期出现了不用算筹的计算; 进一步可以认为,此为古代进位制的一种表示方法,而在"万物负阴而抱阳"一句中涉及了二进制计算.  相似文献   

19.
"风月情怀"是指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意识和诗化的生活作风,从其中包含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言,它又是与道合一的生命体验.欢乐之情是邵雍风月情怀的精神性内核和情感主导趋向.具体说来,邵雍的欢乐之情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他在《伊川击壤集序》中所说的"自乐"、"乐时"与"(乐)万物之自得"."自乐"即隐居生活中的安闲之乐,它与"乐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乐)万物之自得"是一种本体之乐,它既是审美情感,又是情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可怕的炸弹     
在墨西哥和非洲北部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炸弹树"。它的果实有南瓜那么大。当果实成熟时,谁触动了它,就会像炸弹那样炸开。一旦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