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帕斯捷尔纳克》一诗中,诗人的心愿是去成为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诗的一个"对称",但他又身不由己地对此感到踟蹰和犹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种踟蹰和犹豫呢?  相似文献   

2.
在<帕斯捷尔纳克)一诗中,诗人的心愿是去成为帕斯捷尔蚋克和他的诗的一个"对称",但他又身不由己地对此感到踟蹰和犹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种踟蹰和犹豫呢?  相似文献   

3.
帕斯捷尔纳克曾经指出,莎士比亚的节奏是他的诗的基础。他分析了节奏在《哈姆雷特》一剧中的三重作用:它既被用作说明某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又物化为声音,始终维系悲剧的主导情绪,同时升高并舒缓剧中某些粗鲁的场面。在一首诗中,声音往往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它或者使一首诗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者使一首诗全盘涣散。事实上,声音问题也牵涉诗人的个性。独特的声音既是一个诗人的个性的内核。主题或题材和花样翻新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荷马或者萨福所使用的体裁仍然为今天的诗人所沿用,而我们在这些题材中又表现了多少新意呢?但是声音…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及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问世引起了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反响热烈,主人公尤里·日瓦戈的形象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本文从对《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的认识开始谈起,根据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分析尤里·日瓦戈的英雄形象,研究其个性和心理特征,阐释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社会影响、历史功能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5.
走进苏联现代文学的长廊,璨若星辰的苏联作家让人目不暇接,有两位作家尤其引起人们的留恋和凝注,这就是肖洛霍失和帕斯捷尔纳克。也许任何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只能是“苦闷的象征”,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而现实的层峦迭嶂决定了他的个人经历必然要走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与他们的许多同行一样,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命运都无可幸免的经历了一个山重水复的过程。许多年来,苏联国内对他们作品的争议及创作意识的评价是这样的尖锐而严峻,《静静的顿河》第三部是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出版,而帕斯捷尔纳克苦心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7.
赵青勃(1921—1991)是国内外有影响的诗人。早在1942年,他就追求进步,开始了文学活动,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发表在臧克家、程光锐主编的报纸副刊上,被艾青誉为抗日战争中收获比较大的诗人之一。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把田间、青勃列为专节介绍。朱自清在《今天的诗》一文中对他的《叩》也给予了好评。他一生著作甚丰。解  相似文献   

8.
苏金伞是一位写新诗而获“读者很多”的老诗人。他的创作生活,从一九二五年在《洪水》上发表第一首诗算起,已是整整五十六个春秋了。先后出版过《无弦琴》、《地层下》、《窗外》、《入伍》、《鹁鸪鸟》五个诗集。粉碎“四人帮”后,老诗人“精神振奋,  相似文献   

9.
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1895—1925)在二十年代即已蜚声苏联诗坛,扬名国外,时至今日,仍是相当多国家最受读者喜爱的抒情诗人之一。他在抒情诗的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建树。他写的叙事诗、诗剧,也都成绩卓著,但仍以抒情性见长。因此,通常谈叶赛宁的风格,主要就是指作为抒情诗人的叶赛宁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诗坛上,曾出现过一批才华出众而又倾向、风格迥异的大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叶赛宁、别德内、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较沉默)、巴格里茨基等,但就艺术成就及对后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最困苦的一年,也是他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继《三吏》、《三别》之后,杜甫又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陇右诗作。诗人在饱经战乱、颠沛流离、间关秦陇之际,挥如椽巨笔,蘸满腔激情,写下了诸如《秦州杂咏二十首》、《同谷七歌》、《陇右纪行诗》等大量脍炙人口,传之不朽的陇右诗作,从而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指出的:“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可以说,没有陇右之行,就没有陇右诗作,也就没有他在成都乃至晚年在夔州等地的光辉诗篇。因而,陇右诗作是诗人前期和后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他的诗歌,他也未给自己编过一本诗集,这真是件憾事。 朱自清的新诗作品并不丰饶,而且多数作于青年时期,但他一生与新诗有不解之缘。从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创作第一首题画诗《睡吧,小小的人》开始,他先后在《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诗》等报刊发表了六七十首诗作。一九二一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次年创办中国第一本诗刊《诗》,由朱自清和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主办。一九二二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了文学丛书之一《雪朝》,内收八位诗人作品,公推朱自清首席。后又编成诗、散文合集《踪迹》。此后,他潜心新诗理论研究,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诗论。《新诗杂话》一书是他研究成果的集萃。与此同时,他仍不断受诗兴趋遣,写出一些新诗。  相似文献   

12.
肖军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向人民奉献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且以卓著的小说成就蜚声文坛。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甚丰,仅从一九二六年——一九六六年间写的诗,就计有《黄花吟草》、《梦回吟草》、《故诗拾遗录》、《囚庭吟草》、《新开吟草》、《陶然吟草》、《悸余吟草》等十卷,总名为《五十年故诗余存录》,收录了诗人诗作近八百首。肖军五十年来运用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是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以后走上中国文坛的诗人。他的主要活动,在1922年到1931年革命形势发生急遽变化的年代。他生前死后共出版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此外还有小说、散文等。在短短的  相似文献   

14.
在曾获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有许多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帕斯捷尔纳克力图从基督教角度来理解生死 ,对一切战争都予以否定 ,表现出一种泛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苏叙阳同志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剧作家,他的话剧《丹心谱》、《左邻右舍》、《家庭大事》和电影《夕照街》,很受广大读者观众的欢迎;他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抒情诗作充满了火热的激情,很为诗歌界的同行所称道;他又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小说家,长篇小说《故土》(《当代》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强烈的反响,甚至不禁使人感到,他写小说的才能胜过戏剧和诗歌的创作。这也难怪,因为在《故土》中,显示了苏叙阳同志戏剧家的风格和诗人的气质,那具有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七月,青年诗人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在前辈诗人闻一多、王统照的资助下自费出版,获得广泛好评。同年十一月,茅盾、老舍在《文学》第一卷第五期上撰写了《烙印》的评论文章,热情地肯定了他的诗篇,这就使他成为“一九三三年文坛上的新人”之一。从此,诗人在诗苑里继续不倦地辛勤地耕耘,至全国解放前为止,他出版了将近二十本诗集。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前战乱频仍,诗人行踪不定,报刊资料的保存极为不易等原因,诗人的许多诗篇竟未结集。有鉴于此,冯光廉、刘增人两同志在编辑《臧克家研究资料》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古典的新义——谈闻一多解《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运用侯美珍一、前言闻一多(1899—1946年),朱自清说他这辈子是诗人、是学者,也是斗士。由1925年参加《晨报》的诗刊,到1929年任教青岛大学,可说是他的诗人时期;以后到1944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18.
“赫兹利特《初识诗人记》简说”一文,概要地评释英国散文家和批评家赫兹利特的记叙文杰作《初识诗人记》(1828年)的内容和风格,指出:赫兹利特在作品中忠实而热情地回忆自己于1798年二十岁时认识青年诗人柯尔律治和华滋华斯的经过;他着意记述柯尔律治的言和事,强调其辩才和评判力;他反映了他和柯尔律治在青年时代的友谊,他在创作上受过柯尔律治的启发,以及他对哲学和文艺的兴趣和敏感;他叙事写景,很有诗情画意;他的文辞,鲜明、生动、有力.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说过:“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1926年5月,一多先生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情景相融,触发了对社会死水的无穷愤怒,谱写了《死水》。诗人将旧中国比成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多先生在《死水》中运用了许许多多具体的意象,诗意含蓄,回味无穷。要写出一首好诗,闻先生要求诗人,既不是单着眼于诗人的立意,也不是单着眼于文字的运用,而是着眼于诗人将一种感念渗透于一种物象,而使二者无问地融合的艺术的结晶。先生在《〈冬夜〉评论》中提出,一首好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许多英美经典作家和诗人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母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的战地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也不例外。他有极浓厚的《圣经》情结,他的诗作通过化用《圣经》典故,将作品与钦定本《圣经》进行互文,从而增加了诗作的厚重、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本文考察了诗人的有关文化背景,分析了他的诗歌特色以及它们与钦定本《圣经》之间紧密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