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为积极推动我校学科建设优化和发展学术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继之前已开展的前沿高端小型学术研讨之后,今又结合十九大文件深度学习,启动学术应用前沿讲座。11月4日-5日,首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诗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巴莫曲布嫫教授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解读》《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  相似文献   

2.
《广西民族研究》2015,(2):2+177-178
廖明君(1961~),男,广西宜州人,壮族。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员(二级)、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评审专家;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廖明君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历任广西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工作,坚持从人类学的  相似文献   

3.
时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研究》学刊社、甘肃省民俗学会、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新疆少数民族文  相似文献   

4.
黎族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24日,由海南省民族学会和《民族研究》编辑部主办的“黎族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罗贤佑、翁乃群、张继焦研究员,李彬副主编,陈景源、吴兴旺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邱永辉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的祁庆富、张海洋教授,良警宇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的徐平教授;清华大学的韩俊魁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的朱启臻教授,孙庆忠、赵旭东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色音教授;中山大学的麻国庆教授;南开大学的高永久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内容包括综合性成果中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和相关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问题.在综合性成果方面,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鄂伦春族的综合性著作多部,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研究,有大量关于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内容.在专题研究方面,包括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传承与弘扬研究等.在理论问题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要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要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一书除卷头语和编后共包括4部分,共计收录论文32篇,近37万字。对西北各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等工作做了很有见地的论述。该书学术敏感性强、资料收集准确、消息传递迅速,在以下几方面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7.
<正>为深入、全面探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落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国家民委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甘肃省民俗学重点学科建设基地联合邀请宁夏《回族研究》、青海《青海民族研究》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四刊有关办刊学者,共同研讨的"‘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战略与跨文化对话"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24日在丝路重镇——兰州市顺利举办。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恿见》精神,明确认识和唤起全社会保护意识,探讨具体落实保护工作会议任务,做好“名录”申报工作;及时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西北地区积极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西北民族大学主办,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甘肃省文化厅联办的“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暨“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挂牌仪式”7月20日在西北民大学术厅举行。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国家民委教科司赫英杰副司长,文化部社图司孙凌平处长、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主任刘茜以及有关省、区文化厅、西北民大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和挂牌仪式。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陕甘宁青新及北京各地相关高校的一流学者;“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负责人,各省区从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地、县市行政基层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西北民大民间文化、民俗学、民族学专业的在读博、硕研究生等200多人参加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研讨中,穿插了到“花儿传承基地”的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实地考察,听取和欣赏当地传承“花儿”的做法和各族民众演唱“花儿”保护工程甘肃试点的环县道情皮影现场进行研讨、参观和保护实践考察。原在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成立的“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经过扩充,结合课题项目聘请、整合校内外专家、著名艺人和传承人完善机构,正式对外挂牌开展研究,今后努力办成以西北地区为重点研究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操作技术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级人才培养为己任兼学术和社会文化工作为一体的教育学术部门。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民族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通过梳理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可取的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个案,通过对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民族社区精英、政府、民间社团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 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会“中亚西亚民族宗教问题形势研讨会”,于 2004年10月 25—30日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 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并提交了 30余篇论文。大会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伟洲教授主持,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研究员致开幕词。郝时远研究员对当前世界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西亚、中亚长久以来一直为大国插手之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汇是从2001年开始频繁进入人们视野的,目前为止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近上千条,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涉及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文结合新疆各民族间文化认同、文化差异、文化交融等特点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中的几点思考进行简单的陈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受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地域等方面影响,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传承后继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等问题;考察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症结因素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24日至29日,笔者随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调研组,赴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聚居地区,就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相似文献   

15.
刘志军(1972~),湖南武冈人,中山大学毕业,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为哈佛燕京学社2007~2008年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涉猎流动人口、城市化、移民安置、人类安全、宗教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月16日,两岸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友谊宫召开,来自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和台湾大学、南华大学、嘉义大学的师生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黑龙江省民委(宗教局)党组书记、省民委主任、《黑龙江民族丛刊》主编舒展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发所所长李炳南教授主持。在研讨会上,黑龙江省台联秘书长姚世军介绍了此次学术交流的有关情况,舒展研究员代表黑龙江省民委、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丛刊》编辑部致欢迎词,李炳南教授致答谢词。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都永浩研究员,《调查研究》副主编姜洪波研究员,黑龙江…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从有关旅游开发中"真实性"的研究视角,结合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简讯·稿约     
简讯由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马成俊教授、马伟副教授主编的《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于2005年10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二十届优秀图书奖。(张科)书讯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陈化育教授等主编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近日由青海民族  相似文献   

19.
期望:研究西北民族的高水准与权威杂志●牛汝极(新疆大学阿尔泰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西北民族研究》已走完了10年的历程,今天她已成为份量厚重的我国蒙古学、突厥学、藏学、回族学、东干学、西北史地考古等学科的重要学术期刊。《西北民族研究》既刊现实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20.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厦门理工学院教授、一级作家刘芝凤的《闽台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根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时间定位,该研究搜集整理的闽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