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正>近期北欧和东欧的民俗学圈关注在全球化下文化环境整体变迁背景下的民俗学研究问题与方法,紧邻芬兰的爱沙尼亚民俗学者冬季会议(The Estonian Folklorists'Winter Conference)反映了这种动向。该会始于2005年,一年一度,旨在讨论民俗学研究的当下核心问题。它类似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大会,但又去除了其中的工作内容,也不吸收一般民俗学工作人员参加,而是全部由专业民俗学者参加的纯学术会议。2014年的冬季会议为第九届,由爱沙尼亚文学博物馆民俗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istics of the Estonian Literary Museum)、民俗学会(Academic Folklore Society)和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联合举办,于2014年2月26日至27日在爱沙尼亚V□ru县  相似文献   

2.
<正>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简称为塔尔图大学民俗学系),自2011年起至今,在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印度民俗学者和当地大学联合举办国际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和工作坊,并组织联合田野调查活动,研究方向有本地宗教、信仰叙事与民间口头叙事等。2011年2月22日至25日,为期三天,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民俗学系的师生参加了在印度东北部梅加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俗学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芬兰民俗学巨匠劳里·航克开拓,北欧诸国的民俗学者追随之并继续推进。他们将印度作为国际化研究基地,研究全球化语境中富有文化差异性的民俗。这种国际化有两个目标,一是建立国际民俗学者的合作机构,二是建立民俗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基地。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对文化差异性的研究在不同国家高校之间合作进行,它主要与印度高校合作。这种国际化的研究方式能拓宽各国民俗学者的眼界,使民俗学者在全球化环境中放眼世界,打破"本土性"的边界,了解当今的活态民俗。不同国家的民俗学高校师生在一起工作,还能促进彼此认识对方的学术传统,互相学习,然后发展本土的民俗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语言政策是全苏民族政策的一部分,对于非俄语民族也应这样理解。虽然评价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冲击可能为时过早,但是已有充分证据说明,非俄语民族十分忧虑的是,正在重新发动一个强化俄语的运动。最明显的不满来自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立陶宛持不同政见者弄到一本《1979年塔什干会议评论集》并送到了西方。随后在地下刊物《展望》上刊登了第十个问题的摘要,还有1978年12月6日叶留金的指示以及1979年元月关于高等教育学院的评论。一个捍卫立陶宛语言的团体给国外的立陶  相似文献   

5.
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 (研究所 )在 1984年成立的西北民族研究所的基础上 ,于 1998年 10月组建 ,原西北民族研究所所长郝苏民教授任名誉所长 ,成员全部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组成。 1990年获民俗学 (含民间文学 )硕士生授予权。 199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至 2 0 0 1年共招收 11个民族、来自 14省区的 6 4名研究生。已获学位者 ,有的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有的被招聘至天津、河北、广西、湖南、浙江、四川、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高校或科…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第3届亚细亚民俗学会国际学术大会于1999年11月20日至25日在韩国汉城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马文化与动物民俗”。省民俗学会会长、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郝苏民教授应邀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题为檬古人与马:观念及其文化阐释》的论文,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会议期间组织学者前往江原道杨口郡出席亚细亚背架民俗国际学术大会。会上我国学者金曛、陶立璠、黄建明、吴亚芝、桑普拉敖力布、程蔷、董晓萍等先生以及博士生庞建春都发表了相关论文,受到与会学者注目与欢迎。省民俗学会会长郝苏民…  相似文献   

7.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所)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于2003年5月29日举行,答辩委员会由刘敏教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郝苏民教授(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郗慧民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彭金山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郁烈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组成。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所)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于2003年5月29日举行,答辩委员会由刘敏教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郝苏民教授(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郗慧民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彭金山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郁烈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组成。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6月25至30日,国际民间叙事学会(简称ISFNR)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办第16届国际民间叙事学会专题学术讨论会(The 16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lk Narrative Research),主题是"当代世界的民间叙事:统一性和多样性",(Folk Narrative in the Modern World:Unity and Diversity)。承办方是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立陶宛语言文学和民俗学研究院。主办方在会议期间,还在维尔纽斯大学广场举行了招待晚宴,这是一座美丽的巴洛克式教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俗学拥有大量与移民—族裔及其民俗传统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移民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民俗学者主要以关注遗留物与口头传统为主,而在美国民俗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后,逐渐形成了以"经验"、"过程"与"认同"为关键词,以及以"什么是美国的民俗"为核心问题意识的研究传统。本文通过对美国民俗学移民研究成果的梳理,一方面肯定了民俗学在移民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民俗学应加强对包括美国民俗学在内的世界民俗学界的移民研究的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西方民俗学、人类学学术史的脉络中梳理并探讨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动过程,揭示了人类学在不同的重要理论发展阶段上对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影响,说明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相互交织的状况.民俗学是不断运动的动态发展过程,理应结合人类学理论来研究不断产生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2.
1987年3月18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社会科学部民族问题学会和《苏联历史》杂志编辑部联合举行了题为“苏联的民族过程:总结·趋势·问题”的圆桌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所、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苏联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以及国立莫斯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来自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哈萨克、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等共和国的学者。会上发言者共25人。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工作概念,包括"口头传统与书的未来""、民族民俗与地方民俗"和"特有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明确理论方向,并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可以提升民俗学的理论活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10月27日在国家民委会见了访华的白俄罗斯、爱沙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立陶宛、蒙古七国电视媒体联合记者团一行。周明甫副主任向来访的七国记者介绍了中国的少数民族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欧洲的民俗学研究中,比较语言学曾显赫一时,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也注意到了与语言学的结合,形成了民俗语言学,但其着眼点放在了语言学上。笔者认为,语言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另外一种结合方式是语言民俗学,其特点是以民俗研究为重心,运用语言学的方法,以方言中的民俗词语为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民俗功能似乎被视为理所当然和不言而喻的概念,以至于相比其他一些概念,有关论述在国内民俗学理论研究中少得不成比例。这似乎与民俗功能的界定最早来自人类学的功能主义有关,由此限制了对民俗功能更深入与广泛的探讨。随着全球化时代人类交际手段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承和运用民俗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个体与群体在社会大背景下的角色也有了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结合多学科的理论进一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分析民俗的功能。文章提出一些浅见,以期引发同仁的批评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民俗学理论构建强调两点:一是谋求其在民族革命、社会改良、教育等领域中参与国家建设的话语权,二是寻求民俗学作为现代学术的独立地位,译介外国民俗学理论为其实现的助力之一。1927年民俗学会成立后,外国民俗学理论译介由个人发展到团体制订译介计划,译介对象主要是以英国为主的欧西的民俗学理论,对各国民俗学理论的接受和评价表现出一定的学术考量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20.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刘半农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和蔡元培支持它的《校长启事》, 由沈兼士、沈尹默、钱玄同和刘半农组成了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 宣告了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开始, 其后又成立了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方言调查会,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1918年5月20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开辟“歌谣选”专栏以后, 北大的《歌谣周刊》, 上海的《妇女杂志》, 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民俗周刊》, 杭州民俗学会的《民俗周刊》、《民俗学集镌》、《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