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从国外引进并在中国逐步实践的.西藏,有着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也一直是西藏吸引中外游客的根本魅力所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催生了西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由于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旅游景区承载力较为有限.目前西藏又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于这些原因,西藏只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对于西藏特殊的高原环境意义重大。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平解放到21世纪初,可视为传统工业化阶段;进入21世纪后,逐渐确立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藏现代工业要想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选择为基础,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型生态化工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1929--1930年间,刘曼卿以一弱女子,肩负民国政府的特殊使命,毅然进藏,冒着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最终完成这一壮举。她的进藏之举,是为国家分忧,同时亦是对西藏深厚的桑梓之爱的表现。刘曼卿个人深受五四精神影响,服膺三民主义、信奉回教,在多元思想文化影响下,在进藏期间,她呈现出同情、怀疑、批评、平等、包容等心态。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是二十五年前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十分重要的党内指示。毛主席在这个重要指示中,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进藏以后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规定了一系列关于实现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特别是改编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西藏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为西藏经济的发展与高原生态环境安全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二者的冲突,必须采取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的策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全新的政府政绩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西藏时局风云变幻,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度疏远,然国民政府成立后与西藏积极联络,关系得以改善.1933年底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次年,国民政府遣使黄慕松进藏追封、致祭达赖喇嘛,黄慕松在藏积极活动,妥善处理诸多事件,增进彼此了解,开启了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释西藏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人人熟悉的地名。西,汉语,表示方位,在祖国的西部;藏是藏语,所指的地理名称,合起来称为西藏。这汉藏合壁的西藏,就是人们所称的世界屋脊藏北高原,藏语称为“羌塘”。西藏在历史上很早就与中原发生关系,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象征着汉藏民族的友谊。但是西藏作为地理名称出现和使用是比较晚的。考西藏一词,清以前诸史籍,概未有所见。因此《西藏志》指出“西藏一隅……明曰乌斯藏,  相似文献   

8.
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乘坐火车前往西藏随即成为全国旅游热点。在北京进藏车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女儿凌晨4点到火车站排队,终于购到两张车票。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一个成功典范。由于西藏一些地方依然沿袭着保守的耕作制度,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发扬筑路形成的创新机制功能,发展西藏特色资源产业,创建西藏与外界融合的统一大市场,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高原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人和自然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0.
费米  王青 《北京纪事》2015,(2):58-64
我,还有吴恒和小吉,都是1983年同一所大学毕业后一起去的西藏,不同的是,小吉那时候就是北京人了,而我和吴恒都是多年以后才成了北京人的。同样是进藏,吴恒跟我和小吉又不一样。小吉和我都是坐车进藏,吴恒则是骑自行车翻山越岭,历时一个多月进的拉萨。  相似文献   

11.
艳遇     
在开始讲述之前,首先要说明一点,这是个真实的故事。10年前,一个年轻姑娘只身前往西藏,在那里待了近3个月,几乎看遍所有高原美景。但离开西藏时,她却带着一丝遗憾,因为心底的一个愿望没实现——那就是与一个西藏军人相遇,相爱,结婚。  相似文献   

12.
刘元超 《华人时刊》2011,(10):48-49
西藏,全称西藏自治区,简称藏,这片世人眼中充满神秘的雪域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的历史气息浓郁、人文景观独特、自然景观壮丽,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西藏旅游资源丰富,雄奇壮观的布达拉宫、日日被信徒膜拜的大昭寺、热闹的八廓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圣湖纳木错、神山冈仁波齐……所有的一切,  相似文献   

13.
很早的时候,西藏就是男人心灵的归宿。那座雄浑的,让一切野心匍匐的高原,成为所有在都市生活中疲惫不堪的男人,心灵向往的“麦加”。在所有有关假期的憧憬中,“我要去西藏”在一段时间内总是从男人的嘴里脱口而出。想象西藏的风割在自己的脸上,茕茕独行于高原之颠是男人最美的梦境。  相似文献   

14.
1998年5月20日,徐学武肩负着山东省委、省政府和8700万人民的重托,带领50名援藏干部来到了日喀则。从齐鲁大地到雪域高原,从海拔几乎为零的海滨城市青岛到海拔近4000米的日喀则,工作条件的变化、生活上的艰辛、生理上的损伤可想而知。初次进藏,厌食呕吐、胸闷头痛、心跳过速、四肢酸软,徐学武同其他同志一样,经历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精神和毅力的考验。临行前省领导的谆谆嘱托,家乡人民的热切希望,第二轮对口支援的重任使他感到心头沉甸甸的。刚刚进藏,自己和同志们的身体不适应,生活没有安顿好,许多工作需要协调。身为总带队的徐…  相似文献   

15.
马丽华以纪实散文的体例,使雪域高原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在《走过西藏》、《藏东红山脉》等文集中诗意地再现,并以审思为其散文创作的整体运思方式,对西藏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渐变及重建民族话语资源和话语策略作沉静的审思。更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话语展现了一个不同于扎西达娃笔下的马丽华的西藏,为人们进一步从认识上消弭边缘与中心化、地域与全球化的差距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很多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自远古以来西藏人民就在雪域高原条件下创造了城市文明,并构建了适合高原条件的城市人居环境,其城市选址、空间布局和住居建筑等都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顺应自然,展现了西藏人民的人居智慧,西藏城市成为全球人居环境的一个特殊样本。20世纪中叶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援藏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高原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对高原自然规律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和能力,将城市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7.
艳遇     
《北方人》2007,(12)
十年前,有个年轻姑娘只身一人去了西藏,她在西藏跑了近三个月,几乎看遍了所有的高原美景,但离开西藏时,却带着一丝遗憾。因为藏在她心底的一个愿望没能实现。那就是,与一个西藏军人相遇,  相似文献   

18.
戴炳中 《南都学坛》2008,28(3):98-109
邓小平为西藏和平解放和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历史性贡献:积极主动接受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伟大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西藏情况,负责筹划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四条策略方针,继而主持起草了准备同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谈的"十条政策";以打促谈,解放昌都争取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和谈代表,并落实"十七条协议",指导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开展农业生产;毕生关注西藏大局稳定,心系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连同寓于这些巨大历史性贡献之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重要思想,都表现出了一位时代巨人的博大胸襟、远见卓识和崇高风范,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治藏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军队远侵西藏、占领拉萨,终结了青海和硕特汗庭对西藏的统治。青海和硕特、准噶尔、清朝在西南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为实现"驱准保藏",清朝两度派军远征在藏准噶尔军队,其中青海和硕特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西南边疆局势及清朝与青海和硕特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青海和硕特的内争及其影响,可以厘清清朝如何争取、拉拢青海和硕特联军进藏,实现西藏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西藏高原气势磅礴,景象万千。其间,绵亘着众多巨大的山脉,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河流。西藏可分为四个地区。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藏族称之为“羌塘”,该地区为西疆主要的牧业区。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玛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此处为西藏主要的农业区。藏东高原峡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