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从《蒙文文法》到一支学术梯队:纪念清公执教50周年而作郝苏民一纪念清格尔泰先生执教50周年活动的信息,尽管出于偶然之因未即时获得,导致时间仓碎来不及如愿写一篇较成熟的专门性学术文字,以表多年出于钦慕而酝酿的关于少数民族学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阿拉善蒙古与清政府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清前期出兵西北的过程中,几乎每战都有阿拉善蒙古出征,而且屡立战功。本文梳理了康、雍、乾三朝中阿拉善蒙古的军事活动及其军功与作用,并分析了阿拉善蒙古效忠清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蒙古与清廷联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蒙古是清朝皇帝实行政治联姻的重点部落,有清一代,该部与清皇家的婚姻始终不断。本文以清皇家族谱《玉牒》为主,结合其他文献,对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家的联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并对联姻的特点及其与清朝统治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蒙古、汉血缘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梁黎 《中国民族》2008,(2):9-14
北京农光里是社科院老一辈学者集中的宿舍区,刘凤翥的家就在这里。他的家不算大,却是全世界收藏契丹文字最多、最全的地方。当今世界上,被公认为对契丹文字研究卓有建树的只有四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刘凤翥、内蒙古大学的清格尔泰教授、辽宁省博物馆的历史与文物考古学家阎万章和日本人丰田五郎。  相似文献   

5.
乌兰图雅 《中国藏学》2023,(6):156-165+218-219
清朝政府采取的扶植藏传佛教的政策有力促进了蒙藏民族关系的发展。有清一代,无数蒙古地区僧人香客、学者前往西藏进行熬茶祈福、求经学法等活动。其中,往来于西藏与蒙古地区的蒙古僧人为蒙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或部落的蒙古僧人,为求学来到西藏各大寺院,并按籍贯被分配到不同的康村和弥村中居住学习。到了清后期,蒙古人赴藏熬茶的次数变少,赴藏求学的蒙古僧人数量也逐渐减少。这就直接导致西藏各寺院中蒙古僧人居住的康村及弥村的衰落,出现了西藏格鲁派重要寺院的僧人到蒙古地区化缘的情况。文章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清后期蒙古各地区经济的不景气。陷入破产边缘的蒙古地方经济,直接影响了深受蒙古人重视的宗教活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各民族交往以及其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青海蒙古旗制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对清雍正后蒙古经济、人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卷头语     
10大本刊物,终于一口气撑着办下来了,而且是在中国的大西北高原,尤其是在商品经济这个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与改革开放的时期里;坚持了5个春秋,印出了5,000,000字,突出了中国西北古今各少数民族的研究(特别关注了东乡、保安、裕固、土、锡伯、撒拉……等等),提供了新的学术信息!在丝绸古道上璀灿夺目的文化宝库——敦煌身边的这个新学术论坛上,既有费孝通、季羡林、谷苞、蔡美彪、杨志玖、杨堃、清格尔泰、赵俪生……等学界一代宗师、宿将、名流论道讲学的身影;又有相当一大批活跃于  相似文献   

8.
清朝皇室、章嘉活佛与喇嘛寺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者阿达曼(Adalman)曾经注意到“在整个蒙古地区,对于蒙古人、对干满洲政治来说,最起作用的制度恐怕莫过于喇嘛教了’“”。我们暂且不去考察此话是否完全正确、合适。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清一代修建了无数的喇嘛庙宇,不仅仅在蒙古,而且在青海(库库诺尔)、多伦诺尔  相似文献   

9.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是乾隆年间清延划给东归的蒙古部落定居的地方,位于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中,水草丰美。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朝在统一天山南北以及与中亚各部族政权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蒙古语文在中亚的地位和作用,使蒙古语文成为相当重要的沟通语言工具。蒙古语文在清朝与中亚诸部族政权沟通交往环节中所扮演的语言媒介角色,亦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清代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本文廓清清朝颁给中亚各部族统治者蒙古文敕谕的历史背景,并展开讨论蒙古语文在清乾隆朝统治新疆、经略中亚时期所发挥的沟通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佟佳江 《民族研究》2003,(4):99-105
伪满时期,日伪在东北地区实施"蒙地奉上",即收回原有属清外藩蒙古的蒙地所有权;蒙地地租变成了地税."蒙地奉上"后,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伪满政权,为了表示安抚,不仅对旧蒙古王公给予种种优待,同时还设置蒙民厚生会和蒙民裕生会,以示兼顾蒙古民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柳陞祺 《民族研究》2004,(1):92-101
本文以清代档案为基础 ,探讨 172 7— 172 8年卫藏战争前后清中央治藏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指明当时西藏内部的治乱与清 -准噶尔蒙古双方和战全局息息相关 ,雍正帝一直认为西南一隅的西藏问题如处理不妥 ,西方北方蒙古诸部则疑贰不附 ,卫藏虽远在边陲 ,实际上是“社稷生民忧戚所系” ,因而秉承其父康熙帝的遗志 ,继续执行积极的治藏路线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两个明安家族及清史传记《明安传》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同名为明安的两个蒙古贵族及各自所属的科尔沁部、兀鲁特部与后金(清)的关系,以及其在清朝中的显赫地位、重要人物事迹。然后对清史史籍《明安传》中两个明安及两部分蒙古一些重要史事的错乱记述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14.
康熙朝的蒙古政策是在继承清初历任政权统治政策的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下各民族的融合,以此来为统一而非一统的国家提供坚强的统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康熙朝的统治从历史观上讲,推动了各蒙古文明的进程。法律的强化、文化的推广、科举制的实行、农耕的引入、政权参与的扩大等方面的努力促进蒙古各部从单一的游牧式牧业文明向游牧、农耕混合型文明的转化,并使之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的民商事习惯规则,多以成文的、法典的形式表现,其原因之一就是蒙古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统治时期,即元朝.其后的朝代(明、清时期),仍承袭元朝的做法,将治理蒙古社会的规则进一步法典化、专门化.本文以1640年蒙古族的《卫拉特法典》为基本线索,并结合调查的结果,就法典中的有关民商事习惯规则条款以及该法典对现今青海海西蒙古族地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僧格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抗俄英雄——僧格,是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五子,汉文史籍又称僧厄. 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共同构成我国厄鲁特蒙古,俗称西蒙古.准噶尔部原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麓塔尔巴哈台东和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为活动中心.准噶尔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已渐强盛,成为雄据我国西北一隅的势力.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殁,僧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萨满教对中国古代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之 宫廷祭祀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一世的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高句丽、蒙古、 满洲等民族历史上几乎都曾信仰过萨满教。在蒙古帝国、大元帝国以及清王朝的宫廷祭祀中 都有萨满教的遗存。  相似文献   

18.
大智寺,蒙古名伊赫莫日格图苏木,建于依克明安旗境内(现已划归富裕县)。清乾隆二十年(1755)额鲁特蒙古酋长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清,清政府派遣大军征讨,师抵新疆伊犁地区时,准格尔部巴桑率众向清政府献籍300余口,皇帝很赏识,诏赐冠服,入觐热  相似文献   

19.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乌拉特部落归附后金(清前身),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大兴安岭山阳的西拉木伦河北岸。顺治年间为了能够加强防守喀尔喀诸部以及卫拉特蒙古,进而可以保卫归化城,清朝政府将四子、乌拉特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自此,乌拉特部落从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西迁至黄河北岸、阴山南北,繁衍生息至今。  相似文献   

20.
在19世纪西方商船到达中国南部沿海之前,对中国清政权的最主要的外部威胁来自准噶尔,它是西部蒙古的一支。17世纪前期,准噶尔征服了西部蒙古其他各部:土尔扈特、和硕特和杜尔伯特,并且组织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整个18世纪,特别是在噶尔丹的领导下,这些部落从外蒙古向西扩张,直到它们成为中亚的主要政权。1690年,善于骑射的准噶尔领袖和他们的骑兵部队侵入了外蒙古,相继威胁北京和西藏。准噶尔的军事胜利震动了中国宫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