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崇新 《西域研究》2008,4(1):45-60
本文以新出吐鲁番文书《道翼遗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书资料,探讨了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及高昌国僧众的社会角色.结论认为,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应当是互利共存关系,僧俗两界的利益得到有机的协调.由于高昌国僧尼基本没有脱离世俗亲缘关系的纽带,所以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身份是双重的.因而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角色也始终呈现出两面性:既有宗教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游离于宗教与世俗之间是高昌国僧尼的基本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2.
季爱民 《西域研究》2007,14(4):63-73
本文根据吐鲁番出土书,分析唐代西州僧尼与坊里居民、与其本家以及僧尼与寺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均田制是中古时期重要的经济制度.唐代均田制"僧尼授田"的规定对于中古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均田制"僧尼授田"与中古佛教寺院经济变迁的视角,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国家"制度化"的僧尼授田方式与其他"非制度化"的方式及其意义予以论述,指出"制度化"的僧尼授田方式与"非制度化"的其他方式这种双轨制的发展道路,是唐代佛教寺院经济兴盛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阳清 《兰州学刊》2014,(11):31-35
基于宣传佛教的需要,古小说"释氏辅教之书"集中表现为五种叙事范式,亦即记得道僧尼行传以促进僧传文学建构,叙僧尼与鬼神交锋以彰显佛教徒之神能异术,述人鬼遇合以明因果报应之理,说观世音灵验以诱趋利避害之徒,谈亡魂显形、死而复生以证崇佛之好处。受汉译佛经、佛教义理、本土信仰及其相关宗教活动的综合影响,"释氏辅教之书"以佛教灵验为特色的志怪叙事,总体上呈现出程式性、世俗性、交叉性、社会性等特点,最终扩大了佛教在中世民间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试述梁武帝力促佛教僧制的中国化□欧阳镇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南朝佛教在梁武帝时而极盛。据道世《法苑珠林》载,南朝宋时有寺1913所,僧尼3600人,齐时有寺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时有寺2846所,僧尼82700人,陈时有寺1232...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儒家创发和追求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理想,渊源流长,持续不断,作为显学长期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因而它在决定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取向和精神价值方面,无疑占有格外突出的地位。但我们决不能由此而疏略其它范式和理想对中国古典哲学特性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显然,道家确立和提倡的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演变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角色。本文试图以先秦老庄所奠定的道家思想和在魏晋玄学中得到了复兴的道家思想为基本座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揭示出中国古典哲学中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的意义结构,并通过现代的价值尺度,对它作出评估。 一、宇宙法则论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它虽  相似文献   

7.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无孔不入的。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连封闭的佛教寺院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这种冲击最明显地表现在寺院、僧尼经营的商业和高利贷方面。诚然,寺院、僧尼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本质上与世俗社会的商业、高利贷无异,都是唯利是图。然而,二者之间在许多方面又显然存在差别。本文拟就宋代寺院、僧尼的商业和高利贷经营的特殊性作一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相似文献   

8.
唐代僧尼道士受田问题的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均田制度下僧尼道士的受田问题,作为唐代均田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引起了一些国内外史学家的意兴,凡讨论唐代均田问题的论著,无不涉及这一内容,日本汉学家森庆来还写过讨论这一问题的专题文章。但是,到目前,在关于唐代僧尼道士受田的时间问题;僧尼受田的意义和办法问题的探讨中,还残存着一缕障眼的云雾。随之,给我们认识唐王朝的经济政策和宗教政策带  相似文献   

9.
明清僧尼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土佛教发展至明清,虽然间或有贵盛、中兴之势,但总体呈现颓波日下之态。这一时期,僧尼群体的社会形象远离圣洁高雅渐趋流于下品,并成为一种脸谱化的定型。明清僧尼丑化的社会形象,既镌刻着佛教世俗化进程中没落的痕迹,也折射出明清独特的时代特色与世俗观念。  相似文献   

10.
西夏崇佛,境内僧、寺众多,为保证僧团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到多而不乱,政府实行严格的试经度僧和担保制度,禁止私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西夏中后期僧尼数量更多,法事活动也更加频繁,国家保护僧尼及寺院享有一定特权。但僧人并非完全寄生的阶级,他们承担一定的赋役和社会义务,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