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17,8(2):1-24,96-99
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着一种由渐变到巨变的深刻"转型"(transformation),需要一种新的人类学书写态度和方法.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变动性",而非保守性.而变动性虽然意味着风险,更潜藏着机会."枝杈社会"是中国经济在大风险中持续向好的社会动力,它要求一个人做他应该能够驾驭的事情,而微信正是继房地产之后给中国老百姓全体的又一次的参与式的机遇.微信使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一种差序格局的颠倒,并通过使真实扭曲化来实现一种真实性,老百姓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文化,创造语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群学".在微信群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过去我们认为技术造成了人群的分离,而微信时代,虚拟技术却使这种分离技术失灵了.此外,互联网也使知识的储备被知识的搜索与创造所代替,世界因为便捷的互联互通变得"平面化",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在时空安排上日益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而对这样的社会转型,田野在场对于民族志的书写是否还是那么重要.在一个微信的时代里,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共同体的场景想象已经变得很容易实现了,今天的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或许可以变成一种拼插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3.
东北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了鄂温克民族近百年来的苦难历史和文化变迁,表达了作家对这个弱小民族的挚爱及对族群命运的强烈关注。本文从民族历史、民间立场、自然叙事等方面,论述了鄂温克民族为生存而抗争的自我坚守和族群隐痛,分析了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库斯对多点民族志的最早尝试是富人和精英群体研究,这一"向上"道路是他的田野实践使然。从人类学的整体主义概念发生变化以来,这一整体性思想就和20世纪80年代发轫的世界体系理论契合,全球化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学的田野条件,因为多场景的变换、多地点的联系构成全球化理论的现实基础。马库斯不断地将反思和现代主义策略注入民族志的书写实验中,与其说他告别"写文化",不如说他以新的方式探索被搁置的民族志方法论,重新审思民族志书写方法。格尔茨对"写文化"创建者的影响是深远的,马库斯从反叛到回归的曲折过程再次将文本审美和田野关系纳入人类学学科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5.
6.
小说化成为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文学文本和民族志具有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使小说民族志化也成为一种可能.本文将地方性小说<三水故事>放在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分析探讨文学文本.中不经意的民族志书写特点,进而寻找文学文本的写作和民族志书写的共同之处,讨论小说民族志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刘兴禄 《民族论坛》2006,(10):42-43
《尘埃落定》小说创作者用饱蘸民族情感的笔触,深入挖掘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并予以当代观照,透过它,可以洞见其民族志书写特征,即民族精神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在少数民族长篇小说中的传承与弘扬就是民族志特征之一。《尘埃落定》既留下了可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又在民族志与小说的双向互动中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杨田华 《民族论坛》2011,(7X):76-79
在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本文以云南大丽铁路文化保护项目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即整合各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文化保护行动,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促进各方思想意识的提高,强调以专家和施工业主的介入提升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重视专家与社区民众的交流与合作等等,对民族文化保护都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旅行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述。人类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主题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似乎忘记了与旅行的这种关系,旅行成了一个"失落的主题"。现代社会的移动属性将人类旅行文化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旅行文化的分析达到了历史的深度,民族志研究与旅行所建立起的学科关系促使人类学对旅行文化这一表述范式进行反思。旅游人类学正是在继承传统民族志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移动属性,结合大规模群众旅游所进行的针对性研究。本文试图就旅行文化这一表述范式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作品。《新刘三姐》对千年以来的“刘三姐文化”进行中国式审美现代化意义的转化与改编,体现出了传统文艺作品的传承与创新。《新刘三姐》在与新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刘三姐的形象进行新的塑造、对剧情进行巧妙的设置、对剧情中的矛盾进行中和式的处理。正是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展现,来完成广西的民族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的重构和展示,实现新时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贡献。同时,《新刘三姐》的成功路径,也为中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字符号系统中包含有方块壮字来源的成分,其中用于记录和描写壮语地名和地貌特征的“岽”“?”“咘”“榃”“岜”“?”“峝”“峒”“垌”等字,主要由方块壮字“汉字化”而来。方块壮字“汉字化”背后反映的是壮汉民族的交往史以及文化上所蕴含的共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龚婷  吴济池 《民族学刊》2023,(10):88-93+156
文化共享理念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共有”来自于认同,“共享”是认同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在共有文化根脉基础上,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作家是文化的书写者和传播者,阿来是来自四川阿坝、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民族文化的作家。阿来文学书写是民族文共享和融合的展现,也是阿来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根之旅。阿来文学书写具有文化融合孕育下的独特性与典型性。本文从文化共享与汉藏文化融合、阿来文化身份建构、阿来文学书写中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及其书写的独特性价值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阿来在文学书写中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13.
当前,民族地区具体文化资本、客观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文化资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这是导致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作为民族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实现保障、实现方式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推动提升了藏区学生的能力,保护了藏区文化遗产,改善了藏区受教育水平,分别提升了藏区的各项文化资本,为我国民族教育扶贫的实现机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意义。以此为案例,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教育扶贫实现机制从全方位保障和多渠道方式入手夯实基础,以提升各项文化资本为突破点和关键,实现民族地区和个人的协同发展、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4.
袁同凯撰写的《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是一部有关土瑶学校教育的规范的人类学作品,是国内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典范。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开阔的理论视野、精湛的写作手法和崭新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民族志写作的“表述危机”,表演民族志在欧美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乔治·米德的实用主义互动论、美国种族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表演作品、亨利·吉鲁的抵制行动观点以及源自拉美的“证明式叙事”和“记忆”两个概念是表演民族志的重要理论来源.表演民族志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艺术性、体验性、表演性和批判参与四个方面.通过简述卡尔·巴格利“确保开端”项目从制作到演出的过程展现表演民族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表演民族志在呈现作品精准性、评判标准选择和可推广性等方面遭到了质疑,但这些问题可通过与具有艺术表演素养的专家合作、提高研究者自身鉴赏力等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姚艳玉 《民族论坛》2008,(11):50-51
《高老庄》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其对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情结的复调叙述无法跨越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的差距,最终导致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心态的必然终结。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文化最初是中国一种地方性的文化从上海培育、发展起来,并且主要与上海开埠有关,渐渐地作为一种现代中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蔓延传承。海派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并且是处于流变之中的文化,具有较强较广的历史包容性。它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文化的嫁接,是指一种产生于近代以后的上海城市之中,最为典型反映上海这一独特的工商业大都市文化风格的特点和个性的城市文化,在形式上既表现为历史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如历史建筑、名人故居、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也表现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和制度文化,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海派文化”的内在容量及其发展变动的历程体现了时代变化、社会生活与制度的变迁,呈现出地域人群的人文传统、精神理念、伦理道德、价值追求等,对该地域大学生思想念、社会行为、品格塑造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健 《民族论坛》2009,(2):30-30
<正>2009年央视春晚已圆满谢幕,一条颇有原生态风味的苏格兰七分裤拉着"小沈阳"走上了明星的巅峰之旅。且不说"委婉"的"纯爷们"小沈阳所引发的哗然。仅一条大裤衩却足以让人们沉思了。它非阿猫阿狗,乃出身名门——饱含苏格兰浓郁风情的七分裤。眼下,这条  相似文献   

19.
焦丽锋 《民族论坛》2013,(4X):72-75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宗教信仰从日常生活到相关的宗教祭祀活动都融进了道教文化因子,不论是住房中的神坛布置,还是宗教从业人员的服饰、法器、手诀,以及宗教活动中法坛的布局都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教理。  相似文献   

20.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宗教信仰从日常生活到相关的宗教祭祀活动都融进了道教文化因子,不论是住房中的神坛布置,还是宗教从业人员的服饰、法器、手诀,以及宗教活动中法坛的布局都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教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