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言因其作品"将梦幻般的现实主义与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相融合"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形式上的对接。贫困饥饿而嗜书如命的早期生活经历,以乡土记忆的方式沉淀到莫言创作的心理结构之中,并促成其小说谱系茂盛的民族根系、浓烈的生命崇拜和拓新的先锋姿态。东方与西方汇通、古代与现代融合、民间与主流碰撞,构成莫言文学景观中独特的民族指纹和新锐的创新精神。辩证对待方兴未艾的"莫言热",不仅有助于莫言个人的自我超越,而且有利于维护和谐共进的总体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2.
和诸多乡土作家一样,莫言始终关注着乡土大地的苦难,不同的是,在莫言的作品中,沉重的历史和现实苦难往往隐含在狂欢化的叙事背后。狂欢化的感官描写、狂欢化的杂语写作等话语策略与苦难主题的结合,使得莫言的乡土小说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综观莫言的创作,狂欢化的艺术世界奇谲瑰丽、丰富繁缛,展现了其作品厚重的文化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丁帆是当代乡土小说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领军人物。围绕乡土小说的学理与创作问题,他先后发表了上百篇高质量的文章,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成为这一批评领域重要的风向标之一。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汹涌澎湃的"打工潮"影响下,乡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乡土"的主体由"乡村"迁徙到了"都市"。面对题材、主题的大规模转移,他又敏锐地从史学高度提出了"乡土描写的转型"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从宏观上看,为"五四"以来的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勾勒出一道分界线: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乡土小说主要体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合一,之后的乡土小说则着重表达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从微观上看,扩大了乡土小说的版图与表现疆域,在传统乡土小说人物画廊之外增添了一批游动在都市中的"新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创作与收视的小"高潮",其"乡土现实"题材有"农民进城"、"乡村女性"、"乡村日常生活"、"村官"、"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三支一扶"、"土地问题"和"乡土生态与环保"等八个叙事"热点"。每个叙事"热点"都是对中国农村变革现实的叙事应答。由于"电视剧作者"的有机构成、创作成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国家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同,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叙事就有不同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由此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貌,也存在诸多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派起始于五四时期的"流亡文学",它是当时较为成型的小说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地方色彩"不一的"乡土小说派"到30年代的"京派",表现了乡土小说创作审美化倾向的提升和地域化方向的发展,后来的"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出现及其显著影响,更加体现了审美化、地域化是乡土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土小说的产生,土地也成为文学中主要的意象之一,综观乡土小说的文学表达,土地意象表现出三种主要的文化特征:基本特征、变形特征和代际特征.基本特征表现为根植于老中国儿女的精神记忆中的地母意识,变形特征是指从土地崇拜中衍生出来的悲剧性和灾难性,而代际特征则呈现了中国农民从守护土地到拒拆土地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底蕴建立在其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乡土记忆之上。童年时期的"创伤体验"是莫言成长记忆中的生命情结;从"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到"阶级成分论"的社会经验构成了莫言人生和创作中的历史记忆;以"高密东北乡"命名的故乡是作家莫言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难所。莫言小说创作是其童年经验与成长记忆、家族经验与历史记忆、乡土经验与感情记忆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8.
正一部电影《红高梁》让中国人认识了莫言,一项诺贝尔文学奖让全世界知道了莫言。在莫言旧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和我们讲述他们家族的"历史",并说莫言能走上世界文学的最高殿堂,跟家庭熏陶不无关系。故事里的家风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正是通过他的一个个精彩故事,让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了中国。"高密东北乡"随着他的一部部作品走出了山东,走出了中国,登上了世界舞台。莫言会讲故事,是因为他从小听了很多故事,我  相似文献   

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国人的认同性焦虑,对日趋边缘化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有所提振。但是,对"性"和血腥暴力的过度推崇与放纵描绘,是莫言作品无法忽视的两大突出硬伤。这与莫言地道的农民出身有关,更与中国当代文坛普遍的反文明倾向有关,即作家们明显地排斥现代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上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而对现代社会中那些大肆挑战或突破文明道德底线的人和事赞赏备至。莫言获诺奖,是否遮蔽了这一粗鄙化倾向?这实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程振兴 《天府新论》2008,2(1):154-158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诗人穆旦已经被充分经典化了.王佐良的评介文章<一个中国诗人>,是穆旦研究的经典之作;穆旦的诗作<饥饿的中国>,标志着穆旦创作走向世界.从<一个中国诗人>到<饥饿的中国>,穆旦提供了一种"世界诗歌","可译性"是这种"世界诗歌"的重要特点.穆旦的"世界诗歌",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意义重大,但也由此带来了穆旦诗歌中备受争议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