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夫之倡导正心先于诚意,说“学者明明德之功,以正心为主,而诚意为正心加慎之事”,认为心是恒定的,而意乃与外物交感而生,是偶发不定的。因心之恒定,故可以存养以理,立之为志,用来监督意念的发生和方向。因意念之不定,故不可仅诉诸意念以诚意,而要“以志观意”,使意念有所遵循。其所遵循者就是已正之心或素养之志。对《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王夫之解释说,正心是无事时的存养,而诚意是接物时的省察。虽然无事时心皆合于理,但是接物时意念发动则有可能不合于理。这就需要时刻省察意念之邪正,以防止意念对已正之心的颠覆。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但是,通观王夫之的论述,他始终坚持正心为先,诚意乃正心之巩固。在他看来,没有心中之理则,诚意根本无从谈起。这与他坚持“复礼”先于“克己”一致,因为只有以礼作为标准,克己才能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2.
对于刘宗周的学术宗旨,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刘汋的"诚意"说,黄宗羲的"慎独"说,还有今人东方朔等人的"诚意即慎独"说。三者各有所据,都有道理。但是,"慎独"与"诚意"毕竟不能完全等同,因此,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有必要区分两者辩证统一关系。其实,从辩证方面来看,它们分别是性与心,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从统一方面来看,从"慎独"转向"诚意",是下手的工夫;从"诚意"升至"慎独",则是"下学上达"路径。刘宗周同提两个概念,原因有三:对往圣绝学折衷归一;纠正当时学术上的偏颇;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深居西北内陆的刘古愚,在晚清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声名斐然,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他虽未直接接触过西方,却以中国传统的教化哲学和实学为路径,自觉发展出了一套儒学的现代转型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儒学在不同地域发展过程中,与特定空间与文化环境互动所形成的地方性实践。刘古愚的思想代表着关学等地方性儒学并非“内卷化”的“地域儒学”,而是因时制宜的儒学地方性形态,这对于理解儒学在近代社会是否能够“内在地”产生转型动力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晚年对“万物一体”多有阐发,且在前人基础上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在《大学问》中以《大学》的“三纲领”来系统诠释“万物一体”。阳明认为“明明德”是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天地万物一体之用,而“止于至善”则是“明德”和“亲民”的终极标准。如此一来,阳明将儒家内圣外王之纲领的《大学》归结为“大人以万物为一体之学”,这不仅赋予了“万物一体”以内圣外王的内涵,也体现了他以《大学》为核心诠释儒家其他经典和思想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朱熹认为,"诚意"就是指所发之"意"表里内外、彻头彻尾、自始至终都是"好善恶恶"之意,反之,只要有一丁点不够如此,便是"自欺"。王夫之认为,"欺"不应该理解为欺骗,而应理解为欺凌、欺压,"自欺"就是"意"欺凌了自己的"心"。朱熹认为,"正心"就是"心如太虚,湛然虚明",空无一物,不先带着情绪去应接即将到来的事物;"正心"的方法就是"致察"和"敬以直内"。王夫之认为,"正心"就是"正其心于仁义","心为道义之心","正心"的方法是"执持其志"。王夫之的"诚意""正心"思想比朱熹更落实,也更符合儒家一贯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刘古愚对清末图书事业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古愚对清末图书事业的主要贡献是增加图书文献、刊书售书,特别保存和引进中外自然科技书刊报纸;编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大力提倡科技、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学的性善论和基督教性恶论在理论理性上相互冲突,但在实践理性上所要达到的至善目的又相互融合。儒学善的教化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基督教善的教化是活出基督的样式,两者都认为善是通往天人合一的桥梁,最终都是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达到自然与我为一体,天道人道合一的境界,实现天下犬同、世界和谐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8.
清末是《孝经》研究的又一次高潮,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的刘古愚在康有为的直接影响下,转向今文经学,作《孝经本义》以显其意,以敷世用,提出诸多创发性观点。刘古愚首先标举《孝经》,指出《孝经》是经,六经为纬,乃六经之先导,蒙养之根本;在《孝经》文本上,刘古愚推崇唐明皇的《孝经注疏》,质疑、反对朱子对《孝经》的删改和编排,提出新的改本模式;在内容上,他反对将"孝"局限于父母一身,而是要扩充其量,创新性地提出"孝必以天下万世为量"。刘古愚的《孝经本义》体现出"拔弃考据训诂、独研微言大义""以四书释《孝经》""理在解语内"的经学特质,在晚清时代激变之际,回向固有传统,提振儒家伦理,以为救世良药,拓展《孝经》的诠释维度,丰富《孝经》的意义世界,开显出学问家而非如康有为政治家的经世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教化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教化概念所关注的是人之德性的成就,即自我德性的成就以及他人德性的成就,这两方面所对应的正是《大学》之"明明德"与"新民"。在孔子和孟子的教化思想中,二人都坚持为政者之德性的成就在教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孔孟认为成就民众之德性的关键不在于行政制度的安排,而在于为政者自身德性的表现。只有成就社会全体成员的德性,一个有德的理想社会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反腐败思想是刘少奇执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较早地注意到革命胜利后产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和党内出现腐败现象的危险性。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其反腐败思想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论柳如是诗词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之历代女子的诗作,柳如是的诗词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境界,主要表现在独立自主的人格美、博大的爱国情怀、现代意味的爱情观等方面,这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明末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柳如是特殊的乐妓身份及个人生活环境,是其诗词美学价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刘少奇提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一步跨越,必须经历一个坚实的、培养社会主义成分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和平的“经济竞争”上;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就不怕私营经济发展得多;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不能过早地用对待封建主义的办法消灭资本主义。这些观点符合建国前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国情,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来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诚是"一切道之道"、"一切德之德",是人道与天道得以连接的枢纽。人道显现天道之诚的方式有两种:思诚与诚之。但同时,天道之诚开显在天道万物的各正性命中,因此,人之给出万物的各正性命的行动,才是开显天道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