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母亲今年八十有六了,身板还较硬朗,视觉和听觉也很正常,就是腿有点毛病,行走不方便了,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孤零零地打发着日子。 为了消除母亲的寂寞,我特意给她的房间买了台电视机。尽管是个黑白的,母亲也看得饶有兴趣。母亲最爱看的是戏剧和“夕阳红”节目,看完以后还常常向家人念叨。看到母亲经常脸带笑容,我的心里也乐滋滋的。 可是,过了段时间,母亲似乎对电视又不感兴趣了,平时也不多开,还说什么电视好是好,就是不能和那上面的人说话。我立刻领会了母亲的心思,便邀了门前屋后几个整天闲得没事的老婆婆到我家来闲坐。等我了解到她们几个既不会下棋又不会打麻将甚至连个扑克也不会玩时,便给她们买了副花花牌。这个可对她们的心思啦!几  相似文献   

2.
《新天地》2007,(9)
好多年来,我一直反对"搓麻将",认为"搓麻将"是赌博、是陋习。可我勤劳、善良的母亲却有着"搓麻将"的癖好。一生钟爱,始终不渝。解放后,政府禁止赌博,母亲和牌友们曾经为"搓麻将"扫过大街,挨过罚款。母亲还甚至让我给她们站岗放哨,  相似文献   

3.
黄世玫 《老友》2009,(8):40-40
1958年经人介绍,我结识了一位上海姑娘,近两年的恋爱后,我俩结成伴侣。"城里的媳妇乡下的婆。"结婚初期,我一直担心妻子与母亲不能和谐相处,因为她们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是明摆着的事实,所以远在浙江乡下的母亲迟迟不来我城里的小家。经我多次写信邀请,母亲即  相似文献   

4.
《新天地》2007,(3)
在旨于倡导女性解放的“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想起曾经抚育我的三位母亲,她们都是旧社会的普通女性,虽然她们遭遇很悲惨,但是她们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忍辱负重的生母练就了  相似文献   

5.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张如安教授点校,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计六册, 3345千字. 同治七年(1868),鄞县知县戴枚礼聘徐时栋、张恕、陈劢三人总修,另聘陈继聪、袁杰、周宗坊、刘凤章四人为协修,于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完成《鄞县志》初稿,戴枚、张恕于光绪二年(1876)为之作序.在排版刻印的两年时间,该志仍有所增订,正文中多有"光绪"年号.《鄞县志》今传刻本牌记为"光绪三年丁丑冬十二月初竣",实际正式刊刻在光绪四年八月以后,由杨坊之子出资印行,故又称光绪《鄞县志》.同治《鄞县志》堪称历史上鄞县志书中资料最为详尽、考证最为严谨的一部鄞县志,是这一时期方志界崇尚征信的产物,亦是这类编纂的典范之作.该志精于考订,以考核严密著称,纠正了旧志的大量错误,甚至纠正史学大家钱大昕、全祖望的失误亦不在少数.诚如其凡例云:"钱《志》所收碑记之类,以诸家遗集、宋元明旧志及石刻拓本校之,多有舛误,今俱改正."同治《鄞县志》堪称清代晚期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并成为民国《鄞县通志》的直接蓝本.  相似文献   

6.
照片上的孩子就是我,左边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右边分别是我的四叔、和父亲一起南下的朗广富叔叔。我的父亲王精才早年参加革命,母亲张桂花也是党员。1948年冬的一个傍晚,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父亲宣布了一件大事:他要"过江去"。过了些天,父亲  相似文献   

7.
正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可以说是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  相似文献   

8.
一只棉鞋     
我的母亲已经去世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她给我做的一只棉鞋。母亲为何只给我做了一只棉鞋呢?其中有一段令我万分痛心的辛酸往事。20世纪70年代初,我被下放回到老家吉安县梅花山当农民。母亲见我挑着铺盖卷只带着13岁的女儿清清,意识到我出事了。听了我的不幸遭遇,也亲眼看到过家乡"造反派"武斗死人的情景,母亲坦然地宽慰我说:"回家就回家,不要难过。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0.
杨晔 《山西老年》2013,(9):48-48
午休时,学生们都去食堂吃饭。我一个人在教室闲坐,静静地看着后面的板报。不知何时,几名女生来到我身后。她们小声嘀咕着,我没有理会。但察觉到有人偶尔触碰我的后背。我回过头来,她们如水般的眼睛凝视着我,轻轻地告诉我有白头发了。我早已接受了镜中的自己鬓间偶染白丝,我捋了一下头发,淡然地说:"没关系,长着吧。"她们扑闪着葡萄般的眼睛问:"老师,长白发是累的,还是我们气的?""不是。"我摇摇头,"我不会生你们的气,也没感觉过累。"我定睛看了看黑板上的粉笔字,故作轻松地微笑着说:"是粉笔灰落多了染的呗。""老师骗人呢!"她们咯咯笑起来,"把白头发拔去  相似文献   

11.
丁宁 《新天地》2011,(9):34
丁老师:您好!我最近真是有些心烦意乱,家里的事弄得我焦头烂额。我是一名高校老师,马上要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按说这是好事。辛苦耕耘一生,应该放松一下了。可是,我这个渐入老境的人遭遇高龄化,真是有苦说不出。现在我面对的有两个老人。一个是我母亲,今年已经96岁了,我的两个哥也已经70出头。以前,我母亲一个月一轮,分别在我们3个儿女家过。今年,我的两个嫂子提出来,她们也  相似文献   

12.
正堂妹常说,她的人生就像一个茶几,上面摆满各种"杯具"。有童年时的,有念高中时的,也有到新泽西时的。琳琅满目。堂妹的童年特别不自由。父亲是律师,应酬多,往来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她自小就被母亲教育,要听话、要争气、要努力读书,将来才能和这些人一般有出息。母亲的姐妹都嫁得极好,移民到了美国。过得不如她们好,母亲也不甘心,每天待在房里叽里咕噜念各种英语咒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曾去平顺西沟采访过申纪兰老人。对于申纪兰最初的印象是来自我的母亲。大约是二十几年前了,我去宾馆看望来参加省妇联会议的母亲。我一到那里,她便用兴奋的声调跟我说:"今天可算是见着申纪兰了。"当时,我的反应比较平淡,不能理解母亲的"兴奋"。直到几年前,因为要对申纪兰老人作一次专访,在去平顺之前,我便将她的全部资料调了出来,这一看,敬意油然而生: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半个世纪以来,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她参加过世界妇女大会,受到了  相似文献   

14.
太行奶娘     
魏永刚 《源流》2011,(13):94-95
"奶娘"这个词,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在故乡太行山农村,母亲没有奶水或者奶水不够的时候,会把孩子抱给同村刚刚生育过的母亲去喂奶,吃别人的奶水,就称呼人家"奶娘"。  相似文献   

15.
丁宝桢,字稚璜,贵洲平远人。同治二年(1863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任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为山东巡抚。光绪三年(1877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四川总督。在任初期,主要镇压捻军起义。在镇压捻军起义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进行了一系列洋务活动。在山东筹办海防,创建山东机器局,调任四川后,又建成四川机器局,由一个封建官吏转变成洋  相似文献   

16.
丽绮 《新天地》2012,(3):32-33
我和丈夫李磊结婚3年,彼此感情融洽。看着同伴纷纷跨入母亲的行列,我和丈夫也实施了"造人"计划,一晃怀孕七个多月了。除了我和李磊天天算着临产的日期外,还有两个女性长辈密切地关注着我的肚子。一个是我的妈妈,另一个就是盼孙心切的婆婆,她俩隔三差五总会打电话问长问短,而且都当仁不让地宣称,将来孩子生下来,她们会照顾我坐月子。两位妈妈的关心除了让我有  相似文献   

17.
摔跤也幸福     
汪彤  赵晓娜 《新少年》2013,(Z2):64-65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价的,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得到过无价的母爱。每一位母亲都无怨无悔地给予了子女无限的爱。所以我尊敬全天下每一位母亲,特别是我的亲生母亲。每到"母亲节"那天,我总会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给妈妈惊喜,逗妈妈开心。而这个母亲节,却让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惊喜。  相似文献   

18.
正"母亲老了,扶墙走路,已踏不出声音。"我读这首诗时,脑海中总会晃动一个画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扶着墙壁小心翼翼地走路,你看她一步一步踩得很重,却听不见任何声音。想想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倔强,从不肯在我面前示弱,总是用谎言让我安心。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撒过三个大谎。  相似文献   

19.
让真、善、美的阳光射入心灵,世界便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明媚天堂。——题记雨后初晴,带着清香的庭院里,一把老藤椅正对着院中那株树立着。母亲安详地躺坐着,沐浴着冬日里暖洋洋的阳光,手里,是编织了一半的毛衣。这便是我的母亲了。母亲没有上过中学,更没有学过哲学,然而我总觉得,母亲是懂得很多哲理的。曾有一次,母亲指着河里盛开的莲花问我: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前,每次外出旅游我都很高兴,看到美丽的风景总会不由自主想起仍在老家务农的母亲,母亲年逾花甲至今没见过火车,更不要说祖国的好山好景了,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感觉很是愧对母亲。母亲3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四女一子,我是家中的长女,当时也不过18岁。如今,我也到了年过不惑近知天命的年龄,于是我决定趁母亲身体还行带母亲去旅游,让足不出户的她也看看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