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亦然 《天府新论》2023,(3):154-159
张振珮先生的《史通笺注》是《史通》注释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现代注解,其学术贡献体现在史学、史识、史观三个层面。第一,对《史通》文字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校定,对《史通》文本作了周备详审的注释,重新建立起《史通》研究的文献地基;第二,清晰阐发了《史通》的史学内涵,并从体系性的视角出发诠释具体文句,使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真正在史学理论层面得到解读;第三,《史通笺注》含蕴着张振珮先生本人的现实关怀与历史观念,历史地求真,对于今日的文史研究而言仍具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后学者虽然不满于刘知几的"疑古惑经"思想,但却也不敢忽视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理论建树,因而导致了"显訾其书、阴用其言"情况的出现。以《明史》修纂为例,《明史》馆臣频繁引用刘知几的观点来探讨修史问题,在史馆运作、史料采择、史书体例上都曾对《史通》理论加以借鉴。在史馆运作方面,主要是借鉴其理论避免史馆弊端;在史料采择方面,主要是学习其史料搜集与鉴别方法;在体例上,主要体现在本纪书法、附传类传、《艺文志》、邑里与称谓、论赞方面。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71-76
学界在讨论刘知幾所著《史通》之于文学的态度时,往往强调其"援子入史"的文史思想,即认为《史通》是将小说置于史学资料的范畴内进行讨论的。但实际上,在《史通》一书中,刘知幾是以史学家的立场,本着实录的原则,将记事虚妄的史书视为"偏记小说",并将其置于小说阵营的。《史通》进一步认为,史书所记应该为"事关军国,理涉兴亡"之国家要道,这又导致部分记录细事琐言的史书被贬斥入子部小说之范畴。所以,《史通》"援史入子"的做法,一方面打破子、史的界限,扩大小说的领域,另一方面亦导致古代小说观念的重大变革:由隶属于子部、不计虚实的明理著作,演变为兼有子史二部、虚构色彩浓厚、既有说理又有叙事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史通》问世后的历史际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以及后世史家对《史通》理论价值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后世史家对《史通》的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史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史通》的学术思想与理论成就,是在继承和发展过去学者的学术思想基础形成与取得的。儒学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史学思想生产了规范和限制作用;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成熟与史学成为一家的标志,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对《史通》有着重要影响;王充《论衡》的批判哲学对《史通》批判史学在思想和方法论上都有极其明显的体现;在内容和撰述形式方面,刘勰《文心雕龙》十分深刻地影响到《史通》的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6.
作为史学文化早期的理论著作,《史通》的产生与封建政治集团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与利用密切相关;与当时整个社会日趋复杂的诸种矛盾斗争密切相关;也与盛唐时期新的史学思潮密切相关,这是进一步理解认识《史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马铁浩 《兰州学刊》2008,(1):190-192,136
刘知几处于文士以诗赋谄附帝室的武后、唐中宗时期,虽具史才,却不能不受时代文风影响。他认识到文史之间从合到分的演变过程,其追摹孔子、左丘明的复古心态,使他在《史通》中以文衡史,表现出文学的历史观;又以史律文,表现出历史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王嘉川 《学术研究》2023,(5):117-132+188
清修《明史》过程中,不但纂修官对如何编修问题的理论探讨往往“读《史通》而兴起”,而且其实际施为亦常常“罔敢不持其律”,无论在史料的广搜博采、慎于择取,还是要求确定统一的修史体例,讲求体例的因时制宜原则,以及对《明史》纪传表志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探讨,如各部分之间要互相协调,纪传应该记载哪些人物和事件,如何收录诏诰文章和辞赋作品,合传类传人物的分合原则与选录标准,是否保留明代士大夫以别号行世的称谓习俗,篇末史论应该如何设置,其内容的写作原则及其与正文的关系,要求摒弃前人在史论之后另设韵文式赞语的做法等,都明显受到了《史通》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史通》对《明史》纂修的影响绝不止于多所借鉴,而是扮演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角色,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学者重振儒家独尊地位、复兴儒学运动的过程中,《史通》批判是当时学术界振兴儒学、维护儒家思想权威的又一条路径,柳璨、赞宁、孙何、张唐英等人猛烈批判《史通》"妄诬圣哲"的行为,力图重新确立儒家思想毋庸置疑的独尊地位。《史通》批判是以对史学理论著作展开批判的形式,以儒学内部矛盾斗争的方式,配合了儒家思想在外部对佛道两家斗争的主战场,对当时儒学振兴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有"《书》标七观"一说,其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尚书大传》、《孔丛子》两书。两书载记稍有差异,但就此并不能认为"七观"说属于秦汉或魏晋时期儒者所臆造,恰更能证成其为战国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孔子论《书》的"传"文或传说。"七观"说不仅概述了《书》之核心要义,亦对汉魏时期不同《尚书》学派诠释《尚书》之向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