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侔式推理"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侔式推理"是"墨辩逻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侔"是推理、反推理和非推理的大杂烩,"侔"的定义即"比辞而俱行",就是各种"侔"的共同的语言形式或修辞特征的概括,"侔"的内涵属于语言学或修辞学而非逻辑学,"侔"的外延与推理有交叉关系而非种属关系."侔式推理"是对"侔"的过度诠释的产物,所谓"侔式推理"的形式和规则纯属误解和臆造.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印度和古代中国的逻辑学都是首先作为论辩术而发展起来的。但比喻推理在逻辑学中却至今还没有它应有的地位。那么,究竟是否存在比喻推理?比喻推理在论辩中有何作用?它是否应该成为逻辑学的研究内容?这实质上涉及到如何对待非形式逻辑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不能否认比喻推理  相似文献   

3.
三、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墨辩为什么会受语言现象和墨家意识形态的支配呢 ?追问下去 ,我们就会发现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是相对立的。(一 )两种对立的推理理论 :墨辩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的根本区别本文所谓逻辑学指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以思维形式主要是有效的推理形式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是提供一个可以为全人类共享的思维工具或推理工具 ,有关推理的理论构成了逻辑学的核心。墨家也研究推理 ,其目的正如郭沫若所说 ,主要是为“辩敌致胜” ,而不是“专为寻求真理”。 目的的不同决定了研究对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墨辩即逻辑”一说,梁启超创立于前,胡适张扬于后,至今成为神圣的教条,其实是历史的虚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墨辩逻辑学”进行解构。本文认为,墨辩是墨家的辩论理论,包含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发展成逻辑学。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对立的,逻辑学用抽象方法研究推理形式,墨辩则用直观方法研究具体推理,由于没有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形式标准,推理的取舍以具体内容为准,结果被语言现象和意识形态引入迷途,走向逻辑的反面,即逻辑矛盾。矛盾的症结就在《墨经》的《小取》篇。  相似文献   

5.
徐瑾 《中州学刊》2001,(2):95-96
在现代汉语的自然语言中 ,一个语词、短语、语句或句群在一个语境中同时表达多重语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语义本身的复杂性、语法结构切分的多种可能性和诸多语境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在逻辑学里 ,这种可以同时表达为多重语义的现象被称为歧义 ,在论证中运用了能产生歧义的语言单位被称为歧义谬误。也就是说 ,逻辑学把对歧义和歧义谬误的研究限制在论证的范围之内。但是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 ,歧义并不只发生在规范的论证当中 ,它们几乎随处可见 ,这些歧义是不是歧义谬误呢 ?除了论证和推理过程之外 ,其…  相似文献   

6.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理论是语言现象的总结,因之汉语史的研究应是两线并进:既有语言理论史又有语言现象史。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史的问世,已产生了词汇史、文字史、语法史、音韵史,独独修辞学领域的历史研究尚是单线发展:自汉语的第一部修辞学史──香港中文大学郑子瑜先生所著《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以来,先后有宗廷虎、李金苓、周振甫、袁晖等著有修辞学史问世①,但研究修辞现象历史演变的汉语修辞史尚是一片空白。故此,郑子瑜先生早在1990年就在《修辞学习》上向大陆学者呼吁:“希望有人研究汉语修辞史,以填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将名辩与逻辑、因明作比较研究且贡献较大的学者 ,有孙诒让、梁启超、章太炎、谭戒甫、虞愚、章士钊、沈有鼎、张盛彬八位学者。其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着眼于“同”到着眼于“异”的过程 ,且紧密围绕三个传统的推理进行比较。通过这种研究 ,为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新的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 ,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其研究的主要教训是 ,某些学者在运用逻辑学对名辩思想作解释时出现了牵强附会现象 ,不同程度地模糊或抹煞了名辩学的原貌和特色 ,造成对名辩学的逻辑成果评价不当等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心理机制胡元德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运用最广泛、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以往的修辞学界对比喻的研究虽相当充分,但仅限于对比喻成品的句法结构进行静态分析,对比喻的生成过程则缺乏充分的动态考察,以致无法揭示出比喻作为心理流程的许多特点。本文拟在前人研...  相似文献   

9.
在《墨经》研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语言分析诠释为逻辑规则或逻辑推理,这是语言学与逻辑学的混淆。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墨经》的语言分析及其与逻辑学的关系,澄清这种混淆。  相似文献   

10.
倪荫林 《晋阳学刊》2002,(2):110-112
作为逻辑学研究对象的谬误是指违反思维规律或规则的议论。谬误与诡辩是相通的,通常都认为故意违反思维规律或规则进行论辩,就是诡辩,但是故意与否难以明确分辨。古希腊时代的后期智者学派把诡辩推向极端,使本来旨在增强论证力量和表达效果的论辩术演变为可以为一切东西进行辩护的工具。谬误或诡辩妨碍人们之间正常地进行思想交流,甚至会为错误与邪恶张目,所以,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逻辑学家就一直极力反对诡辩或谬误,亚里士多德著有谬误专著《辩谬篇》,还在《前分析篇》中专门研究推理形式的谬误、在《修辞学》中讨论了讲演中…  相似文献   

11.
鲜花给生活添彩,比喻为语言增色。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往往喜欢运用比喻。然而,对于是否存在着比喻推理,比喻推理的本质及形式,比喻推理与类比,比喻的关系等问题,逻辑界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 是否存在着比喻推理?我们先看具体事例: (1)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 (2)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这两个例句都使用了比喻,并且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而且大大增强了议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发展至今,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做一次总结性的归纳与概括,使之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呢?我以为是可以的。 全面而系统地深入考察修辞和修辞学,我们会发现,人们,尤其是语言大师们竭尽其能,精心运用语言的全部过程,其实只是如何将语言运用中的“三个点”完美地协调到“一条线”上,使之成为有机的一个艺术整体的过程。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古今中外的修辞学家们为之潜心研究的实质,也不过上述三个点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点就是笔者在蒙古语修辞学研究中经常提及的:内容,表达,效果。 “内容”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信息:“表达”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形式:“效果”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信息反馈或言语目的实现形式。于是我们又可以分别换称三个点为“表达内容”、“表达形式”、“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略论修辞学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修辞学的研究应立足于语言世界,探求并建立语言世界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的关系模式。0度和偏离是现代修辞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概念,修辞学的任务就是要一一描述语言各个层面上所出现的正负偏离的形态,并抽象概括而成为类型,并寻求成为正偏离的原因和条件。同时,显性和潜性也是现代修辞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基本概念,这一对范畴具有方法原则的意义,对汉语修辞学的科学化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习惯于自下而上从词项之意义出发去理解语句进而把握推理,推理主义者则倒过来由推理去解释语句和词项,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决定于它们在人类推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我们在理解他人主张或掌握某些概念时应重点关注它们如何充当某一类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或是其中的一部分)。当这种革新观念的理论效应正在当代认识论、语言哲学等领域持续发酵和释放时,不应忘记它的逻辑学根底和渊源。然而,推理主义并非简单地抬高现代逻辑的价值,毋宁说,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理解逻辑学的本性及地位,尤其是逻辑与当代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哲学家们在把肇始于逻辑学领域的推理主义路径发展成为全域性的语义推理主义的同时,也在整理和重塑现代逻辑的基本观念,从而使得我们对“何谓逻辑”“逻辑的认识论”“逻辑与理性的关系”等根本性逻辑哲学问题的回答,呈现出新的面向和复杂性。作为逻辑与哲学深层互动的最好例证之一,推理主义的诞生及其在当前哲学界的影响力表明,逻辑学并未失去它曾在20世纪哲学研究中所享有的“引擎”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戴婉平 《云梦学刊》2001,22(4):113-115
修辞学正从传统的语言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语言科学与艺术科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其独特的效果.汉英比喻由于各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各自受自己民族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运用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佐藤信夫与利科的语言哲学的比较,展示出佐藤对西方修辞哲学的突破.这种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从西方传统修辞学中挖掘出修辞的"发现性认识的造型功能",找到了西方修辞学长期忽视的修辞学之根;2、他提出了作为"第三视点"的修辞感觉,把修辞学研究从说服技术和诗艺的长期二元对立推进到更深层次的修辞创造;3、他建立了以人性论为基点的修辞学本体论,使修辞学从语言的装饰提升为语言和人的本体.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转向与修辞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学的转向是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把研究视角转向修辞而不是修辞学。修辞学转向带来的是一种泛语言化、泛符号化的修辞观,对修辞学是一种冲击。在汉语修辞学的未来发展中,修辞学家既要警惕修辞学转向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要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提出了“比喻二柄多边说”。这一创说是钱氏对汉语修辞学的一大贡献。它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即“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握辆执边之异同”。近年来,一些汉语修辞论著都介绍了这个重大的修辞理论,但惜其语焉不详,浅尝辄止。本文拟从汉文化的角度并借用美学理论,对比喻修辞中“柄”与“边”的运用及变化进行探讨。一、喻之二柄钱钟书先生对“喻之二柄”是这样阐发的:“同此事物,授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辞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Everythinghastw…  相似文献   

19.
郴州师专中文系曹石珠先生的《形貌修辞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在修辞学领域,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一、构建了形貌修辞学的体系在陈望道、谭永祥诸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曹石珠同志对"辞的形貌"进行了系统的富有创见的研究,大胆提出了"形貌修辞"的概念,所谓形貌修辞,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书面语言的形貌进行修辞。具体来说,就是把直接诉诸视觉形象、引人注目的种种材料,当作修辞利用的材料,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建构书面语言的特定形貌,刺激读者的注意力,以增强语言…  相似文献   

20.
在演讲中,如何运用典型归纳辩证推理、矛盾对比辩证推理和正反辩证推理,这不仅对广大演讲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就是对于逻辑工作者和语言工作者来说,也是如此的。因此,认真研究该问题十分必要。本文在充分吸收国内外近几年来出版的《辩证逻辑》教科书的有关成果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在演讲中所运用的有关辩证推理为例,对该问题加以撮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