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赏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当地填补原著空白,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原作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接受美学视角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动态过程所显示的特征,一位成功的译者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以极大的跳跃性,附以文本以未定性,创设"召唤性"结构,以待读者再度挖潜。而后使译文如镜中之像,相中之色,言有尽而意无穷。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无疑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约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读空间"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5.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美学思想差异及中英语言表现形式的差异,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译者应避免随意填补原文的意义模糊,破坏原文学文本的模糊美和含蓄美。因此,利用接受美学理论去研究并成功运用模糊语言,对扩大作品审美感染力,使读者获得动人的美感和意境的升华,使原文意蕴深厚,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语言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习俗文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而是具有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积极的读者,因此,歇后语英译时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保留歇后语中的汉民族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接受美学背景下开展外国文学的汉译工作,需要以中国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三个方面内容为主要依据。本文结合外国文学作品的特征和实际,从翻译人员、阅读主体、作品中的词句组织三方面入手,总结出提升外国文学作品汉译质量的有效策略,力求反映出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字美和情感美,引导中国读者更好地体会和感受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运用独特的叙事模式,恰恰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在当下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哈利.波特》市场化、现代化的运作手法,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而且小说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对我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未定点”、“期待视野”与读后感写作的关系,并侧重说明了“期待视野”在写作引申式读后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介绍了写作引申式读后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2.
以接受美学为依托,对部分英语文学作品名汉译的变迁进行描述性研究。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作品本身与读者的赋予。文学史是作家、作品的历史,更是作品的效果史。借助接受美学,发现变迁中也有规律:一是译名具有时代特色;二是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转变,即由归化到异化,从意译到直译的变化。最后以《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的译名为例,详尽地描述了译者(原文读者)和读者这两大接受主体对不同时期不同译名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建筑创作主体的反思,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建筑创作在强调创作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同时,必须注重对接受主体及其接受过程的把握,强调建筑师的创作视野必须深入接受主体的文化与生活,以促进各主体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共建和谐。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从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接受过程来矾究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参与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边城>以丰富的审美内涵契合了读者的补偿心理、猎奇心理和怀旧心理,同时,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文学的陌生化原则,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佳文本。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其作品读者定位在农民群落中,并且努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赵树理作品中也不乏“空白”、“空缺”及“否定”等召唤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不确定性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分析了孟浩然的《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文章主要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四种译文中美学元素的再现,并给出了笔者的期待视野。笔者认为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家、作品本身的作用外,读者的参与也是该文经久不衰的原因。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所体会到的父爱,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中的父爱,也不仅仅是作者的父爱,还包括由作者的父爱引发出的每一个读者各自的"父爱"。它所蕴含的内容也就不是静止的,不再停留在文本的本身,而是跟随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变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已引起学界高度重视,主要侧重于作品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还不多见。读者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一篇微型小说没有读者接受只能算作文本,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完成,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在每一层次的接受中读者都有思想、情感、审美、创作的投入,只有这样,文本才能成为作品。从这个过程中也可看到微型小说的特色、优势和不足,从而,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一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整合,以取得比纸介条件下更佳的教学效果。而在这一强势的教学技术支持下,结合接受美学原理,高职英语教学将能更好地完成各类任务,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一种读者中心论,它充分肯定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主要有报纸的生命在于接受,报纸需要发行量更需要阅读率;读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报纸应正视并接受读者的选择;办报应“目中有人”,让读者“介入”传播活动的全过程;报纸须持续创新,顺向并适度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