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拙文《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以后,易佑平同志特撰《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见《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进行商榷。读后收益非浅,也有些问题须进一步研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易文赞同“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就必须首先明确出发点这个概念的含义。但是在对这个出发点的实际回答上,却有三种解说。其一说,“所谓出发点,不外就是理论所从来的地方”。其二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按照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其三说,不能“拒  相似文献   

2.
<正> 何中华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发表的《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新华文摘》1991年第8期转栽,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为了探析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基础,以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解释“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述中的一系列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根本对立。因此,我们认为有澄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刊登卿希泰同志《<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容抹杀》一文,对拙文《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提出不同看法。读了之后,有一些意见,写出来与卿希泰同志再商讨,并向学者、读者求教。我在上篇文章中曾指出,研究《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必须“抓住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总的倾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我认为研究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思想都应当如此。卿希泰同志一再强调,《太平经》这部书内容庞杂,“许多观点自相矛盾”,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并批评我没有从这一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把全书的思想似乎看成是很单纯的”。他的意思是说,《太平经》根本没有一个思想体系,也没有一个总的政治倾向,因此就只能满足于指出它“既有”某种思想,“又有”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4.
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与陆晓禾同志商榷唐晓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陆晓禾同志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的思考》(见《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一文中认为是“现实的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显然不是陆晓...  相似文献   

5.
张江明同志在《建立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探索》一文中,主张非对抗性矛盾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我认为,非对抗性矛盾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广泛内容,(?)不是它的逻辑起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红旗》发表肖蔚云等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怎样看“人权”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肖文)其中有一部分观点是很好的,如强调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揭露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批判了那种“公然要求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善心,要求资产阶级政府的首脑来‘关注’所谓中国的‘人权’问题”的反动言论;还着重论述了“怎样看‘人权’问题是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区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原则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的讨论中,不少文章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文章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理由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从理论体系、逻辑结构来看,它包含着四个相互关连的逻辑层次。第一层次,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亦称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1986年,邓小平同志同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谈话时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基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他的理论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在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刊载肖显静同志的《作为客体的科学仪器》一文(以下简称肖文),肖文对科学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对于认识科学仪器的功能,发挥它的效能很有意义。不过也提出一个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科学仪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问题。肖文认为,“将科学仪器看作认识的工具和桥梁是片面的、静态的、有局限性的”,“应将其作为与主体相对的东西,作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作为客体看待。”(引文没有标明出处,均引自肖文,下同)于是,在作者看来,科学仪器就成了人类科学认识活动中应该去认识的对象、研究的客体。因此科学仪器不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手段和工具,而是主体所要直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地价探析》,杨继瑞著。16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责任编辑:查朱和。 《中国城市地价探析》一书是杨继瑞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的沉淀和总结,体现了他对中国城市地价问题的科学探索。该书的最大特色是自始至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为指导,同时又认真分析和吸取西方古典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中的地租地价理论的合理成分,并联系中国的实际来探讨中国城市地价问题。作者用了一章的篇幅分别考察了西方地租地价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体系;进而把城市土地定义为“自然物——商品综合体”,从而确定了城市地价…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述评且大有马佩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以下简称《探析》)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探索马克思主义逻辑哲学的鸿篇巨著,颇有新意,值得向读者推荐。逻辑哲学是当前国内逻辑学者开始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该书作...  相似文献   

12.
张江明同志所著的《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与应用》(199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理论与应用》)一书是作者近10年来在社会主义辩证法园地辛勤耕耘的成果。该书视角新颖、思路开阔,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首先,这本书在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如何建构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强求一致。虽然如此,《理论与应用》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与探索,提出建构这一学科体系的理论出发点:“社会主义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新情况、新特点、新矛盾、新观点的哲学概括,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与应用》第412-413页)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以非对抗性矛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有机体的矛盾发展及其辩证运动的规律,其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而它的最大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成为它们之间的桥梁和连接点。《理论与应用》一书所展示的社会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正> 蔡灿津同志的《对逻辑、辩证法、认识论同一问题的简要考察》(《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以下简称《考察》)一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逻辑、辩证法、认识论同一这一思想的演变做了分析,读后颇受启发。但是,作者认为,把列宁所讲的逻辑、辩证法、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理解为三者合一,就会混淆列宁与黑格尔的区别,就会“从作为列宁个人笔记的个别字面中,引伸出取消马克思主义逻辑科学,以至于取消认识论、取消整个大写字母的逻辑”,因而“背离列宁的本意”。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特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蔡同志。  相似文献   

14.
读了薛真同志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分歧》(见《哲学研究》1979年第8期)后,感到薛文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为了对“合二而一”问题从政治上和理论上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愿与薛真同志进行商讨。“合二而一”究竟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问题进行了不少讨论。有些同志虽然不同意“抽象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但却坚持“集体的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笔者认为,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在提出应当研究唯物主义方法的看法并尝试对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曾在有关文章里就为什么要研究唯物主义方法的问题作过一定的论述。据一些读者反映,对此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本不打算冉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但是,从最近一个时期听到的若干读者的意见来看,我感到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这一点从满都夫同志的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的《对“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榷》)中,便町以清楚地看出来。如他写道:“总而言之,把唯物辩证法分成两种方法论,甚至进一步要提出独立的“唯物主义方法”这都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纯粹推理逻辑游戏的产物,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唯物辩证法毫无共同之处。”可以看出,满都夫同志对我研究唯物主义方法以及对唯物主义方法本身的看法,“判决”都是很严厉的。然而事情究竟是否如此呢?我觉得这是需要予以明辩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及其本质的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问题,讨论的重点是如何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的相互关系。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任何理论体系都是由概念构成的。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用概念建造起来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同样是一种用概念建造起来的逻辑结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各个概念之间应当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的问题。这里首当其冲的是核心概念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什么样的概念为核心建造起来的。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可以说主要是  相似文献   

18.
曾永寿同志在《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发表《也谈“月亮问题”——兼与李振伦等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曾文”),与拙文《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商讨意见。读过曾文之后,感到在关于“哲学实证化是否可能”这一问题上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拙文在“哲学实证化是可能的吗?”这一标题下所讨论的问题是很明确的,中心思想是  相似文献   

19.
刘放桐同志在题为《关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对现代西方哲学进行具体评价的标准”问题。最主要的是:究竟怎样具体分析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阶级属性;究竟怎样具体估计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上的是非功过;如何具体看待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尽管刘放桐同志说的是具体评价的标准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一个带有根本原则性的方法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三个方面商讨,求正于刘放桐同志和其他研究者。  相似文献   

20.
《晋阳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的李怀君同志的《“不应把工具、对象和结果纳入实践范畴”吗》一文,对拙文提出不同意见,这对于进一步研讨实践要素问题是有益的。李文认为,工具、对象和结果是实践的要素,应当纳入实践范畴,不然,那就必然导致“抽象、空洞的实践观”。我对李同志的论证仍有疑问,想再谈点粗浅看法,与李同志商讨,并就教于其他同志。李文也以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为根据:“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里,马克思明明把“劳动本身”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并列作为“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