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海内外许多学者均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了纪念的追思。对于海外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而言,五四运动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老师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斯年,而他也得到过五四运动发起者之一胡适先生的关心和爱护。日前。就五四运动的价值、意义、遗产,以及“五四”未竞事业的实践等问题,新京报记者张弘专访了许倬云教授。  相似文献   

2.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主将之一,一生数十次回忆和评价五四运动,但不同时期回忆和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他即对运动的三种精神做出了高度概括,稍后站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五四运动中的盲动情绪表示忧虑和批评.大革命失败后,罗家伦借回忆"五四"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张目.抗日战争期间,他强调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增强国民的抗日决心.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罗家伦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大力宣传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重构"五四"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为台湾后来的民主改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2009年是中国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逢九之年,回溯百年历史,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总是分外沉重或易生感慨.2009年4月23至25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一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以此纪念"五四"90周年.此次会议集结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海内外的同道,聚结了老中青百余名学者,围绕"五四"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时三天共十二场的发言和讨论.而能让这些地域不一、年龄相差悬殊、学术背景各异的诸位学者济济一堂,除却组织者的功力之外,自然源于"五四"本身的魅力--还有什么样的话题,能激起我们如此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积极投身于五四革命运动,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英勇无畏、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五四运动的暴风雨中,他认真研究、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筹办进步刊物,组织革命团体。他写了很多战斗性很强的评论文章和报道,及时指导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不愧是五四运动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五四文化革命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5.
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和评论,往往着眼于其"新"的一面,强调其对西方思想的接受,然而如果我们具体看一下当时代表人物的言论,会发现五四运动虽然以提倡新文化为主旨,然而与传统文化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所谓的反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正统,五四自有其传统的根源,并非西学可以完全解释.  相似文献   

6.
"五四"研究与评论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素来为学者所重.对"五四"作意义疏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话语方式,而当代若干青年学人的思想研究,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转换,其中的评论方式已挣脱了旧有的政治宣传模式,将"五四"研究提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讨论层面,从而拓宽了"五四"研究与评论的学术空间.青年学人"五四"研究的这种学术进步,毫无疑问应得到相应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现有的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材中,几乎无一例外(包括张静如参与编写的中共党史教材在内)都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个结论使用了几十年,到底对不对?值得研究一下.对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自"五四"以来,有不少人做过探讨和论述,看法不尽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京博策划中心资助,山东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研讨会,于1999年5月8日在济南举行。50多位与会学者就"五四"精神的实质、如何解读和评价"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五四精神的实质,李平生认为,它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一是民主、科学精神。它们反映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时代主题:救亡与启蒙。刘庚子、黄少安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灵魂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是"五四"所宣传的民主、科学的哲学基础,它第一次为中国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了思想准备。孙…  相似文献   

9.
<正> 什么是五四精神?我认为,五四精神就是批判精神。因为就在五四运动当时,胡适、陈独秀这两位运动的领导人就回答什么是五四精神。胡适说,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就是这次运动的精神。当然,在这里他借用了尼采的一句话。陈独秀说,“五四”实际上宣传了两个东西,一是德先生,一是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从这两位五四运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杨红运 《晋阳学刊》2012,(2):144-145
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关于该事件的研究成果可谓层出不穷,尤其以五四前后的思想文化和领导阶级群体(工人、学生、民族资产阶级等)的研究为学术界的主流.比较而言,学术界对于五四运动普通民众的关注则处于边缘地位,而五四运动中军警群体的研究,则更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1.
庄桂成  庄春梅 《江汉论坛》2005,5(12):109-112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究竟从何时开始?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五四"说,后来"晚清"说逐渐占据主流."五四"说之所以被"晚清"说代替,是因为其具有不可超越的局限它不能解释"五四"之前中国文学批评中萌生的"科学化"和"人本化"因素."五四"说存在的根据主要是"五四"时期白话文的盛行和政治家对历史的划分,但它们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文学批评.笔者认为,检讨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的"五四"说,有着学术史、学科建设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发轫于五四运动的一代文化伟人和文学巨擘。周恩来同志曾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重庆《新华日报》刊出的《我要说的话》一文中,正确地指出:“他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孕育出来的”。郭沫若的五四时期作品,是五四运动的产物;这些作品以独特的狂飙突进的气势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格调,明确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研究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五四运动在文化战线方面的业绩,对于我们全面研究郭沫若思想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剖析了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质和哲理倾向,突出分析了贯通其早期和晚期创作意识中的科学民主意识,并着重强调了他在新时期重返诗坛的重大意义.他的归来标志着发端于"五四"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复活,是新时期文学重续"五四"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信号,是复活诗歌园地的一阵春风.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其时,知识界对于这场爱国学生运动之评价,见仁见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的"五四"观,代表了民初思想界之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对于五四运动,陈的民主与民族之思,胡的个人与国家之分,梁的公义与法律之辩,分别以民主、自由、法治来规约爱国主义,体现了五四知识分子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三氏思想之歧异,表征着民族危机中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和激荡.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学术界纷纷举行学术讨论会和座谈会,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针对当时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和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传统,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中国的旧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文化史及文学史的伟大开端.我国现代老一辈知名作家,不论进入文学创作领域的迟早,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五四”时代浪涛的冲刷和启迪.1957年5月4日,老舍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五四”给了我什么》,回顾和总结了“五四”精神对他思想和创作的影响.老舍只说了“五四”给予自己的方面,而事实上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丰富和发展新文学运动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以后,曾经的闯将和先锋刘半农,其文化立场逐渐改变,被同时代人和后世论者称为"没落"、被目为从"战士"蜕变为"隐士".本文以"五四"启蒙文化价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紧张,以及刘半农与民间文化的密切关系为背景,考察刘半农"转向"的意义.本文认为,半农之所以甘于戴上"落后"的帽子,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对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也相信对于"个人性"的坚持、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能够丰富发展着的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社会与中国近代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1.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新阶段,五四运动中产生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2.五四远动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3.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五四"传统与新时期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以钢 《江汉论坛》2005,5(7):115-117
"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现代性信仰并没有提供一套性别语言,使研究者能够在启蒙思想内部描述出妇女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五四"启蒙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响是综合、复杂的它一方面赋予此期女性创作以"人"的主体精神的高扬,另一方面却也同时规定了女性问题提出的限度.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我们将在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故乡聊城,纪念20世纪我国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傅斯年先生。五四运动时,傅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该刊的刊名外文做Renaissance(文艺复兴),正好象征五四运动的巨大历史意义。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从此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的名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