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2.
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述评马俊平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寓所,人自身的现代化就是传统文化的转型,而传统文化的转型落到实处即为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即公式:人自身的现代化一文化的转型一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在当今中国等...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哲学理论提出新的呼唤。近来,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实践哲学、文化哲学和发展哲学,正是理论自身做出的有力的回应。这表明,哲学已在悄悄地走出理论的象牙塔,开始主动地介入现实,真正地投向实践的怀抱。当代著名青年学者衣俊卿博士,最近推出了一部新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批判》)。该书是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对文化问题、发展问题执着研究而取得的丰硕成果。全书见地独特,思想恳切,文笔清新洒脱,饱含理性的激情,是一部难得之作。从整体上看,《批判》一书具有以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5,32(6):6-12
从笔者在《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开始,一种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从日常生活批判课题的提出,到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①,十几年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种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一般的意识哲学或理论哲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我们在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做更多的前提性理论划界工作,没有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学科定位、理论边界、范畴体系、基本原则等作系统的表述,而…  相似文献   

5.
李小娟 《求是学刊》2005,32(6):23-26
以现代化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文化哲学研究领域中相对具有独特性和新意的文化哲学理论,它的主题或者宗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即完成由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的文化转型。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创新性在于,它从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内在图式中揭示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揭示人自身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这样一来,日常生活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启蒙,它没有停留于以思想呼吁和观念更新为内涵的表层文化启蒙,而是一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深层文化启蒙。应当说,迄今为止,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研究…  相似文献   

6.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时日常生活世界的分析,揭示日常生活变迁对于历史演进的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要实现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文化,它的图式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深层文化结构,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转型的历程证明,日常生活批判是文化转型的切入面。在中国,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型遇到了很大的文化阻力,要走出困境,建立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使式,推动文化转型,必须坚持用开学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培育现代主体特有的文化精神,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人自身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顽固与强大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所形成的负面效应直接阻碍了人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导致中国人自身现代化迟滞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生活批判不仅是对中国人进行理性塑造的一次深层启蒙,也是造就自由自觉的现代主体的合理进路,因此,实现中国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日常生活进行一番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9.
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植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有相对独特性的文化哲学理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并辐射到文学、史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和城市规划等不同领域,显露出自身潜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兴起的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代表着一种知识启蒙的立场。这种启蒙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现实紧迫感。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包蕴着一种浓厚的、以道德主义对抗现代文明的人文章识,它在知识分子层面引发一种持久的文化保守主义传统,而在大众层面上则通过习俗和传统的力量生成根深蒂固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一种以日常生活批判为内涵的知性启蒙,这一启蒙在社会向庄上应当导向一种法理精种的自觉,而启蒙的深度则有赖于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衣俊卿,1958年1月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1月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黑龙江大学校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长期从事马克思实践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哲学研究。发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12.
衣俊卿教授的《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2 0 0 1年 8月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经作者精心编排的、理论逻辑严谨的文化哲学论文集 )之后的又一部文化哲学专著。与前几部著作相比 ,这部著作更加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哲学的理解。由于文化哲学产生的较晚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所以他这部著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同时 ,由于文化哲学是哲学同文化学交叉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他这部著作又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大主题刘怀玉与“语言学转向”紧密相联,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还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常生活转向”性质的革命。作为这场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90年代以来,以文化模式、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型为主题的文化哲学正在成为我国学术界最有影响的前沿学术领域之一。可以断言,它将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同国际学术界展开高层次对话,并获得突破性成果的领域之一。文化哲学的兴起,并不单纯是学术研究和逻辑推论的产物,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化和社会转型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型的理论折射或理性反思,因而,它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属于文化哲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倡导一种以人之主体…  相似文献   

15.
王勤 《求是学刊》2001,28(6):15-20
2 0世纪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危机几乎都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的。如果说中国的自觉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自我实践性批判 ,那么相对而言 ,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及目前正在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化进程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新世纪的中国必将承载着这样一种双重的批判走向新生和强大。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 ,通过现代化、全球化对传统日常生活基础和思维模式的冲击 ,分析了中国目前文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描述生活,批判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内涵,借助于批判日常生活来探索理想境界,这正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明清时期,以《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为代表,兴起了一股世俗小说的潮流,它们直接面对广大的市民群众,描摹和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了充分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当时以李贽等为代表的理性文化批判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较完整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广泛的读者群众:世情小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任何文化批判如果不能被群众接受,不能转化为群众批判的力量,其影响力都是极其…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女性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过分庞大的日常生活内容和层面,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主要羁绊之一。要加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这一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价值取向的关注和沉思,因为它是中国日常生活内容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同时也给哲学注入了新的生机,衣俊卿同志近年来倡导和从事的日常生活批判研究即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产物。它在我国文化哲学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日常生活批判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之中。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日常生活的自在状态对整个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阻滞力日益显露出来,由此,哲学家们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尼采把改造人类作为自己哲学的唯一宗旨,在他看来,日常生活、日常交往无时无刻不在同化人的个性、拍污人的纯洁性,他鼓舞一…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15,(2)
当代新儒家的课题是如何完成哲学与文化的现代化,但同时不陷于西方现代化中所衍生的现代性的黑暗面。本文通过与批判理论之比较展示儒家对文化之批判性的一面。批判理论以客观知识为依据而对意识形态作出批判,使人能从自我幻骗与自加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以克服现代性之黑暗面。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之僭越,以实践理性复归主位来完成现代化。后现代主者则以为现代化实只是理性对个体之压迫,因而反对理性之论述而寻求个体之解放。本文以为两者都对西方现代化的诊断只对了部分,实践理性是批判的根源,但实践理性也可以对个体产生压迫。文化之能持续不断依于文化理念之是否能合理地持续发展,此即文化理念之是否能达到反省的自我认可。儒家以仁心为历史文化之原动力,仁心促使文化理性地发展,同时也是文化发展之批判根源,具备理性的反省认可的要求。本文最后从儒学作为一批判理论考察五四文化运动之性质,指出这是中国文化寻求现代化的要求,但也是一自挖传统的文化运动,不能达到理性的反省的认可。当代新儒家之开新外王正是寻求以实践理性之仁心回归正位,发挥儒学传统之批判功能,以为中国建立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在环境伦理视阈中,当前中国日常生活模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人自身的异化等现象.低碳生活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碳联系"的伦理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环境伦理的"阿基米德点".只有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人才能消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世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