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学网民总数已逾2亿,其中有2 000万人上网写作,200万人成为网站注册写手,文学网站及移动平台每天的文学阅读超过10亿人次,在线作品日更新达2亿字节,一个大型网站原创作品的日更新量可达数千万字.这样的传媒语境已经使网络文学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有鉴于此,切入网络文学现场,把握其发展脉络和动态走向,不仅是文学认知的需要,也是时代文化建设的课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学者,从网络类型小说、网络文学之商业机制、网络文学的质量等角度,探析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揭示这些新变化的成因及后果,以期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学网民总数已逾2亿,其中有2 000万人上网写作,200万人成为网站注册写手,文学网站及移动平台每天的文学阅读超过10亿人次,在线作品日更新达2亿字节,一个大型网站原创作品的日更新量可达数千万字.这样的传媒语境已经使网络文学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有鉴于此,切入网络文学现场,把握其发展脉络和动态走向,不仅是文学认知的需要,也是时代文化建设的课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学者,从网络类型小说、网络文学之商业机制、网络文学的质量等角度,探析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揭示这些新变化的成因及后果,以期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学网民总数已逾2亿,其中有2 000万人上网写作,200万人成为网站注册写手,文学网站及移动平台每天的文学阅读超过10亿人次,在线作品日更新达2亿字节,一个大型网站原创作品的日更新量可达数千万字.这样的传媒语境已经使网络文学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有鉴于此,切入网络文学现场,把握其发展脉络和动态走向,不仅是文学认知的需要,也是时代文化建设的课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学者,从网络类型小说、网络文学之商业机制、网络文学的质量等角度,探析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揭示这些新变化的成因及后果,以期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受多重因素影响,网络消费行为有自身的特征,作为联结彼此的要素集合—“关系”,也悄然无息地嵌入其中,发挥着自身的功能性作用,构建出不同于传统消费行为的特质.本文置身于真实的网络消费场景之中,对于“关系”进行测量,界定不同类型的“关系”属性,观察不同属性的“关系”对于网络消费行为的多重性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不同的网络消费行为类型,以明确不同行为类型的内容、规则与特征,力求透过“关系”视角对于网络消费行为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网络反腐,从其出现到成为体制外公众舆论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其优越性,但存在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要促进网络反腐向良性方向发展,就需要相关机制的构建。本文着重从三个角度入手,即:构建规范的网民表达机制、积极的政治回应机制、高效的腐败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消费的制度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消费由兴起到确立,其社会地位要经历一个逐渐制度化的过程。在网络经济中,制度稀缺是一种普遍现象,网络消费制度创新的条件是创新者预期的纯收益为正值,而一旦创新成功,则会产生不断自我强化的所谓"首创效应"。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广州商业报刊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州这座商业中心城市消费文化的繁荣。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经,以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前期、日伪统治时期、民国后期四个时期的重要商业报刊为节点,搭建一个考察民国时期广州商业报刊发展活动的经纬框架,探讨商业报刊通过新闻报道和广告等呈现出的广州市民消费文化、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景观及相互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60年代的多元文化使美国文坛百花齐放。在此背景下,以诺曼·梅勒和沃尔夫为首的作家们尝试了一种文学新样式———新新闻写作。新新闻写作把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虚构文学的艺术技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它具有了真实的可靠性、小说的深刻性和诗歌的优美性。 相似文献
9.
工业共生网络是以副产品交换为核心,以经济与环境双赢为目的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是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交易费用是影响工业共生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交易费用取决于交易机制.瓦尔拉斯机制反映了一系列短期交易契约,存在效率损失;纳什议价机制体现了永久性契约关系,提高了网络内企业间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可以突破既定交易模式下边际分析的局限,实现瓦尔拉斯机制和纳什议价机制两种交易模式的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纳什议价机制的工业共生网络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交易费用和投资成本,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网络消费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经济理论对人类消费的解释,在工业社会以前基本上是准确而有效的.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消费呈现出如效用递增、消费与生产合一、消费对象软化、收入约束弱化、"拉"式消费、群势效应、无边界消费等新特点.网络消费的这些特点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界域,同时也呼唤着网络消费理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6):157-161
规训式网络道德教育扼杀了教育的本性,生活教化理想被放弃,存在规范消解教化,经验消解理性,重复消解创新等问题。将"自上而下"的道德意识灌输与"自下而上"式的引领和提升过程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文化优势特征、效能,使主体在与网络文化相互创生过程中,实现启发引导,促进其对网络文化价值的掌握、认知、体验、内化和践行,提升个体的主体性。网络文化教化目标指向主体与网络文化的相互创生,获得网络生活意义,转变和完善精神生活,促进自由全面发展。促使教化成为一种化知识为个性、理性和德性的教化实践活动,使网络道德教育转变成一种启迪、唤醒和引导的教化实践活动,促成主体的精神成长。教化内容要实现从知识化到人性化、从政治化到生活化、从科学化到人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柔石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位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但他的小说创作却处于五四文学向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转型阶段,从作品主题、题材、人物形象到创作视角,柔石的小说都与五四启蒙文学有着明显的精神联系.我们在解读左翼作家柔石时,不应该忽略他与五四启蒙文学特别是鲁迅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消费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 ,市场规模偏小 ,“两大瓶颈”因素同时存在 ,有序化程度偏低 ,使得网络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 ;由于我国网络消费者的意识有差距 ,消费层次不高 ,并且存在语言障碍 ,使得网络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我国网络消费中的不平等现象、“网沟”问题、“灰色消费”现象、消费过度问题等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使其对网络消费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活方式的网络消费市场细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联网消费体的日益壮大,使得对网络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为营销学领域的热点.透视问卷调查样本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总结出人际交流、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网上交易和获取知识5种生活方式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将网络消费者划分为5种类型:网络体验族、同上玩家族、积极进取族、网上交易族和网络生存族.根据不同族群消费者的差异,网络市场企业应采取的营销对策为:针对不同消费群组推出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富有针对性;在收费策略上进行权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2010~2014年),构建了以抗争倾向为因变量的多层次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份样本的分析表明,影响个体抗争倾向的因素同时存在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相较于政治信任,个体的社会网络对抗争倾向的影响程度更高,说明相较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为理论,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资源动员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宏观层次,相较于威权政体,民主政体下的个体更倾向于诉诸抗争行为。具体而言,威权政体下,强社会网络、低政治信任的个体抗争倾向最高;民主政体下,强社会网络、高政治信任的个体抗争倾向最高。这说明微观层次的因素对抗争倾向的影响受到政体类型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17.
人职匹配是劳动力配置的一个重要议题。那么求职者如何获得与自己资质相匹配的职位呢?我们必须从研究社会网络机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入手。第一,通过提供信息,降低雇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促进人职匹配。第二,通过信任、义务、恩惠等人情因素,干扰入职筛选决策,如将资质欠缺者拉到某个岗位,从而降低人职匹配。我们利用中国八城市调查数据(JSNET2009)考察这两个影响过程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状况。实证结果发现:使用社会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对避免高才低就作用不显著;使用社会网络获取人情资源,主要作用是实现低才高就。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的文化境遇:理性的审视与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文化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其中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成为人们新的文化境遇.对它们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回应,就是认识这两种文化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针对它们的负面效应,对大众文化应导入教化、价值、意义、审美等文化因素,对网络文化则应导入人文关怀以防止技术理性的片面统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世界的兴起,人文话语和文学知识分子的身份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伦理价值和深度审美趣味正在消失,本能欲望的满足成为消费时代的焦点.网络因参与者的平民化及多元化呈现出独有的文化形式,对精英的挑战,对传统媒介真实的颠覆,对既有文化的延异和涂抹成为网络文化的特色,这种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和西方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将网络文化传播特征的解读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化发展状况及社会状况,希冀提供一种视角来时当下社会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与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鲍宗豪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147-154
本文认为 ,把握网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最本质的是要以网络时代为立足点 ,确立评价网络的尺度和方法。从此出发 ,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的价值意蕴 ,研究了网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