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是贞静贤淑、没有欲望的,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姜静珍瓦解了这一古老的东方神话。七巧与静珍出身、经历不同,性格、修养各异,却同样被绑上了封建婚姻的祭坛。二人对待“贞洁”、对待下一代的态度不同,却折射出相同的潜意识背景以及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着力刻划了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曹七巧.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七巧的可怜可恨.本文力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还原七巧心理变态的深层原因:情感的缺失、婚姻的不幸、欲望的压抑、生存的恐惧等.人都是需要宣泄的,七巧只能以另类的方式排遣自己的愤懑,实际就不是常态.让人不得不衷其不幸,恨其不争,怒其不仁.人格的缺陷、环境的逼迫、爱情的破灭最终导致人性的裂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苍凉与震撼.  相似文献   

3.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5.
曹禺、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们笔下创作的人物形象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中两个突出的女性人物形象“繁漪”、“曹七巧”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文章从两个经典女性人物的自我否定彻底性差异入手,就曹禺、张爱玲在塑造人物时,赋予人物主体痛苦承受的差异以及两人在生存背景差异下造成的女性认知差异两个方面,论述了“繁漪”、“曹七巧”自我否定彻底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一部挖掘、探究女性人性的作品。张爱玲虽然只着墨一家人的生活,但20世纪上半期国人的精神岁月却在这里聚焦。曹七巧则是这里的焦点,她是张爱玲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塑造的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情欲的无法满足而泯灭自我、泯灭人性的女阿Q形象。张爱玲揭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情欲的束缚和压抑,并发现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的“女性原罪”意识。  相似文献   

7.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也被作者认为是最彻底的人物。张爱玲以她的深邃、透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因情爱及金钱而心灵扭曲的女人。灵魂严重扭曲的七巧是顺着被动的“自食”与外张性“食人”两个方向发展,并且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悲剧。文章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视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三仙姑和曹七巧不是完全同类人物 ,不能认为赵树理丑化了三仙姑 ,张爱玲却创造了与祥林嫂并列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实际上 ,三仙姑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 ,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形象 ,赵树理对她进行讽刺批评并写出她的思想发展是无可指责的。而曹七巧只是一个只有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而缺乏真实个性的人物 ,她的极端和复杂不是从生活中来 ,而是张爱玲主观编造的 ,张爱玲在对曹七巧的描写中无形地流露了她的贵族心理 ,投下了她的心灵阴影  相似文献   

9.
当代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与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分别塑造的女性形象玉米、曹七巧与三仙姑这3个女性形象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在视域侧重上对人类感性生命欲望的关注,并以在人类感性欲望的挖掘中寻求对人性认识的深刻为最终意旨。三者尽管在时代承载与审美感受上有差异,但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引起我们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对普遍人性的思考,这也正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因其性格的疯狂和变态,在中国现代文学众多女性形象中成了一个显眼的标本;而巴金《寒夜》中的汪母因其性格的复杂、怪异,也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作者将两个女性人物的异同做以比较,通过相同点、差异性的对比,找出她们性格形成的根源。找出女性的悲剧缺欠。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即"力比多"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解读《金锁记》人物心理因素的最佳注脚。力比多的压抑和投射的失败使七巧成为被害者,而力比多的移置又使她成为加害者。  相似文献   

12.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都是疯狂的母亲,她们自身经历了苦难,与不公平的命运进行了抗争,在她们的身上,母性的温柔、善良等特征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态的母子情感。她们的命运,以及整部作品的基调,可以说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三仙姑、曹七巧、司猗纹虽从人性异化角度同属"恶母"形象,但在分属两性的作家不同视角观照下,三个"恶母"表象酷似,所蕴含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意义却有其质的不同,传达出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是被认为视野开阔、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的作家。她的创作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创作活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的小说叙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诠释。从研究者较少涉足的"悲剧意识"为出发点,深入考察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对人生悲剧性处境的体验和挣扎,感知作者因深谙人生的痛苦和悲凉而对同类产生的悲悯情怀,以及对命运无可奈何却不愿安之若素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5.
窦娥短短二十年的人生,清晰地呈现为六个阶段。死后三年以鬼魂再现,可视为其最终归宿,不妨看作她一生的第七个阶段。窦娥形象的生命历程虽然很短暂,但既做过女儿、童养媳,又当过妻子、守寡的儿媳妇,除未曾体会到做母亲的滋味以外,人生该有的经历基本都拥有过;家庭关系虽不复杂,但阅历却不简单。所以,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超过了二十岁的人。她的人生是残缺的,但性格却没有扭曲。这样的感天动地的悲剧,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属罕见,无怪乎她对后世能有如此强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贞懿皇后出家是金代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关于贞懿皇后出家的原因,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受女真人接续婚的传统所迫。实际上,金代相关史料中关于接续婚的记载需加详细辨析方可使用,金代中期接续婚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而贞懿皇后本人也不大可能面临接续婚的窘境。贞懿皇后出家的真实原因应当是佛教信仰、社会现实、个人际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诗经·卫风·氓》的经典意义不在于该诗展示了弃妇的悲剧命运 ,而在于让弃妇以“越轨者”的面目出现 ,倾诉其在婚姻中“嫁非以体”的差谬及其罪有应得 ,并以此作为敦戒他人不可越“礼”的范例。这种让“受害者”自我招供式的现身说法在古代文学中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叙事格式。从现代意义上说 ,它从更深层次上显示了“礼制”对女性生命和精神的双重扼杀。  相似文献   

18.
唐代女诗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其诗也堪称“大历正音”,然其身为女冠,却风情宕逸,与刘长卿、皎然、陆羽、朱放、阎士和等人更是情逾常礼,故历来论者多以“荡”字责之。这位看似放纵自由的女诗人,内心却深感寂寞,她那些深情婉转之作,断肠相思之声,字字都向世人昭示着她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著。情重则“荡”,“荡”犹不能遣怨,则只有走向世俗抗争之路,其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