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50年8月27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转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一份电报,对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做了解释.文章不认同俄国学者根据这份电报得出的关于苏联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甚至相信"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等结论,认为这份电报只不过是斯大林为苏联利己主义决策进行的所谓"合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苏联与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虽然有限地调整了对东欧的政策,相对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但并未放弃它在东欧的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在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中,开始就决定干涉,后在武力干涉的图谋受挫后,又不得不暂时"妥协"退让,但并未放弃军事干涉的念头,而且赫鲁晓夫一直对波兰问题存有一种欲阻不能、欲罢不休的复杂矛盾心态.只是后来由于匈牙利事发,苏联对外视线的重心转移,才迫使其忙于应付匈牙利危机,并最终放弃武力干涉波兰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苏联领导人原本准备在 7月底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装干涉 ,但由于在切尔纳会议上 ,杜布切克向苏联领导人达成了口头妥协 ,苏联不得不推迟干涉。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不愿与苏联领导人会见 ,引起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忠诚的怀疑 ;苏联对杜布切克选择中央领导人的模糊态度表示不满 ,这增加了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动机的怀疑 ;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许诺恢复对改革进程的控制 ,但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以上三点原因成为引发 8月 2 0日苏联武装干涉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干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大力提倡并广泛实施的政策,其实质在于妄图使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合法化,是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它以"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思维指导其行动,鼓吹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比维护国家主权重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是对国际法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的公然违背,因而冲击着当今国际法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苏联"现代"文学,与其他民族国家特定时期的文学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创作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在作品中反映苏联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人民的精神,在文学殿堂中大力塑造在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人民形象,抒写人民意识的觉醒与创建新生活的信念,揭示苏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30多年的苏联"现代"文学见证了苏联社会的历史风云,也构成其独特的"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英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涉通常是现代国际法所禁止的行为,这是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独立以及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必然逻辑结果。由于国际关系中的干涉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政治和伦理问题,加之干涉一词本身的歧义性,使得现有国际法上界定"干涉"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干涉的含义不甚明确、禁止干涉的对象规定不清楚、拟进行的干涉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以及干涉所采取的手段缺乏具体的法律标准。  相似文献   

8.
在湖南自治运动中,青年毛泽东仿照美国"门罗主义"提出"湖南省湖南人之湖南"的"湖南门罗主义"口号,它的基本主张是"我们用心干我们自己应干的事"、"我们绝对不干涉别人的事"以及"绝对不许别人干涉我们的事",这一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中外地方自治思潮、严峻的国情、省情、民情及湖湘文化浸染下的湖南人刚劲强悍性格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促成的综合体,这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割据,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湖南门罗主义"是一种近代中国的人民民主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些西方大国"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既不具有正当性,也找不到能证明其合法性的法律依据,而只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不安定因素,并不能真正实现保护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侵华态度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此时苏联对日侵华主要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这根源于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1942、1苏联卫国战争爆发。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故在此阶段中,苏联对日侵华态度由第一阶段─—“不干涉”政策为主开始转向旗帜鲜明的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应充分肯定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援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依情感互融标准,《松陵集》唱和诗作可分成四类:具深情者;具温情者;情不足者;无情者。从内容上看,《松陵集》唱作与和作以趋同为主的关系有三种:承接与照应;互补与回避;开拓与延展。以歧异为主的关系也有三种:切入角度相异;执守观点不同;和作翻新原唱。《松陵集》以次韵为特色,酬唱诗作沿不用韵→用韵→次韵的顺序,趋同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