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清 《江淮论坛》2012,(5):76-83
牟宗三的中西比较历史观,源起于他的观念决定历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通过中西比较历史观,牟宗三系统地阐释了中国与西方在观念形态、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方面的差异,揭明了由于源始观念指导实践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方向、动力、规律和目的的不同,提出了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展现了会通中西历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中国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理由、根据和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西诗歌的美学比较要从情感比较开始,情感或感觉是美学的核心问题.西方美学常把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讨论,而中国美学则更注重化情感于理性,或化理性于情感.不管中西美学的情感侧重在何处,情感在中西诗歌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讨论诗歌要从美学角度出发为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翔宇 《理论界》2013,(3):125-128
匈奴曾先后出现于中国与西方的历史进程当中,因此中西史籍对这一古老、强悍的游牧民族均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由于各自治史风格、文学手法、视野范围乃至对待异族观念上的不同,中西史籍中的匈奴记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历史比较研究的路径,在对主要相关中西史籍进行剖析与对比的基础上,匈奴民族——给予东西方核心文明相似但却带有不同历史记忆的草原文明——的整体风貌、历史变迁与主要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西方具有不同的哲学传统.从孔子推崇"亲亲相隐"和苏格拉底支持"告父杀人"可以看出.中国重视道德理性,西方重视知识理性.在不同传统的支配下,中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即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本文从结构模式、形成原因和精神特质三个维度对这两种社会形态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5.
张作成 《天津社会科学》2024,(2):149-163+176
历史时间观反映了人类对既往历史、当下境遇与未来命运的态度。西方学术界努力超越线性历史时间观念,以话语分析方法探索多元历史时间观的可能性。这既涉及对现代化、全球化历程时间表现的思考,也是在探索一种能够解释当代世界变局的历史时间体制。人类世成为这一探索的当代语境。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与史学语境,可以历时性地区分出六种历史时间类型:原型时间、循环时间、线性时间、近代史学时间、全球史学时间、人类世史学时间。基于当代学术界关注的议题,有必要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整合、共时性地比较中西有关历史时间问题的认知与思考,阐释其中的共性与差异,辨明其史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明的起源都与洪水神话相关,而造成中西神话系统巨大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文明土壤所滋养的不同的文化心理.西方神话着重强调神性的强大,中国神话则看重人性的伟大.通过对中西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根本而言,西方神话是神本位的而中国神话是人本位的.  相似文献   

7.
张广智 《文史哲》2006,(4):95-101
西方历史学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自古希腊发端至今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科自身的关注则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从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从方法上来讲,研究西方史学史应注重对西方史学遗产及时代趋向作出动态考察,注重开展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西方史学、西方社会的了解与反思,更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代佛教雕塑与罗马式、哥特式雕塑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永强 《天府新论》2008,(4):152-154
作为宗教造像学和中西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雕塑和基督教雕塑不仅分别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的特点,也综合性地提供了中西文化及中西传统审美心理的象征.本文从宗教性与世俗性、象征性与写实性、阳刚美与阴柔美等不同层面,以历史的观点,运用艺术比较学方法,论述了唐代佛教雕塑与基督教罗马式、哥特式雕塑在美学上的异同及其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伯的学术体系的架构与内涵是建立在他对东西方尤其是对中西传统社会结构的充分研究基础之上 ,从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到西欧封建制与中国家产制的比较及中西社会结构的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对比剖析中 ,韦伯看到了常人所未看到的理性资本主义在中西方不同的遭遇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比较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最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西500年比较》,就是我国学术界比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本书以16世纪中叶作为中西比较的历史起点,由此展开了对中西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诸方面的全面比较。全书按时间和历史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便构成一卷的主要内容。第一卷从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此卷分析了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  相似文献   

11.
中西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与私乃一对孪生命题,私之不存,公将不立.与现代西方相比较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现代公共意识在整体上并不彰显,因此,考察中西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找到衡量事物差异的历史标准,将有助于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从元哲学现诠释,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是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中西各自的文化根基,也是中西传统公共意识各自生长所遵循的不同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中西诗学内部均各自存在着众多不同的理论派别,笼统将中西诗学分开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实非易事。然目下以此为题的论著实在不少。它们的论述框架大体相同,即:中国“表现”,西方“再现”,随之是中国“意境”,西方“典型”等范畴的比较,比较可谓简洁明了。但笔者以为这种比较从观点到方法均存在问题。就观点而言,众口一词的西方诗学再现论极不准确,再现论者显然忽视了西方从柏拉图到中  相似文献   

13.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14.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西方具有不同的哲学传统。从孔子推崇“亲亲相隐“和苏格拉底支持“告父杀人“可以看出,中国重视道德理性,西方重视知识理性。在不同传统的支配下,中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即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本文从结构模式、形成原因和精神特质三个维度对这两种社会形态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6.
马九福 《江汉论坛》2007,1(6):72-75
中西传统政治信任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认为掌权者信任公民是一种义务,掌权者还有证明自己可以被信任的义务,而没有要求公民信任他们的权利,中国则相反;西方的政治信任调节机制以法律为主,中国则是以道德为主;西方形成了不信任的制度化机制,从中培育出信任,中国以信任掌权者为主,结果总在极端的信任与不信任两极之间摇摆.通过中西政治信任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政治信任各有优劣.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政治信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超越传统的政治信任模式,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建设新型的政治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文艺问题正不可避免地以其自身宠大而复杂的结构机制,多触角、多侧面地与其它相关学科不断地碰撞、接轨,以至关于文艺问题的探讨,我们已感到越来越难以将其与诸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截然分开.但纵观中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历程,在“文艺是什么”的问题未尝明晰之前,中西方的理论大家无不从文艺的价值这一角度来看待文艺.本文试从文艺价值观的演进入手,对中西古代文艺价值观的嬗变进行比较,考察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西律师制度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西方律师制度已经逐渐完善,中国的律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误解与排斥。中西地理环境与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律师需求环境;迥然有别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不同的纠纷解决模式,也形成了人们对律师制度认知的不同心理。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西古代史学演变的不同途径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比较史学中的平行比较之法,对中西古代史学的发展轨迹作了纵向考察,力求透过两者的不同文化传统或宗教背景,从史学运行的机制、功能、观念、方法等多视角的剖析入手,对其演进的不同模式和历史影响作出合理的解释.文章认为,中西古代史学因其间利弊相伏、精芜并生,不能简单用“优”、“劣”来定性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