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毛泽东是一代伟人,还是文章大家。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好文件的标准,"使人读得下去,读过后很舒服。"公文的最高境界,莫过如此。毛泽东还用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理论,指导我们如何写好公文。自己动手自己动手写公文是领导干部理所当然的工作,也是其领导才干的体现。毛泽东不但把亲自动手写公文的要求下发全党严格推行,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亲自起草了大量的公文,如通知、指示、命令、电报,等等,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  相似文献   

2.
<正> 把公文写得生动活泼,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毛泽东同志关于文件要写得生动活泼,不仅表现在他的理论上,更表现在他的文件写作实践中,在毛泽东同志起草的文件中,比喻、借代、对照、设问、排比、层递、引用、讽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段,都运用得那么精巧、严谨、高超,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3.
<正>简短是当代公文写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必然趋势,公文写作应力求简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反对党八股》)还指出:"要‘精兵简政’。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  相似文献   

4.
1933年,谢觉哉来到苏区,为毛泽东做秘书工作。有一次,毛泽东要他写两张通知,他开始认为自己弄笔杆子多年,写通知有何难。于是,按照往常的写法,很快就把通知写好了。不料毛泽东看后,把他写的都删改掉了,一个字也没留下。他很纳闷。毛泽东和蔼地望了他一阵,只说了三个字:“你学吧。”谢老从这句话里得到启示:过去虽然写了不少,但都是给知识分子看的,现在要给工人农民看,对象变了,文风也得变。工人农民中不少人还不识字,给他们写的通知,一定要念起来听得懂。从此,他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文风,终于写出了许多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著作家、公文写作家。在毛泽东的工作日程表上,看书、写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论是在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还是在中南海,他都撰拟了大量公文,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研究毛泽东起草公文的艺术,对提高我们的公文写作水平具有  相似文献   

6.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2,(13):50-52
毛泽东的性格豪放、浪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他一生不愿牺牲真我,从不委屈自己,"性不好束缚"。他一生最讨厌规矩、节制,做事总追求尽兴、极致。这一特点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比如他的毛笔字天马行空,放纵飘逸;他穿衣喜欢宽松。周福明、吴旭君等回忆:"主席穿衣一定要大,不喜欢紧身,喜欢空荡。"一次,毛泽东和陈毅一起接见外宾,毛  相似文献   

7.
马云飞 《领导文萃》2014,(13):71-75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选择了刘少奇 探究刘少奇1943年得以进入中央领导核心的原因.是理解刘少奇后来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选择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那么.刘少奇进入中央核心层则是毛泽东的选择,是毛泽东对他的赞赏和倚重的必然结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选择了刘少奇。  相似文献   

8.
<正> 1933年,谢觉哉同志来到苏区;给毛泽东同志当秘书。有一次,毛泽东同志要他写两张通知,他开始认为自己弄笔杆子多年,写通知有何难。于是,按照往常的写法,很快就把通知写好了。不料毛泽东同志看后,把他写的都删掉了,一个字也没留下。他很纳闷。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9.
正在平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经常用"有几把刷子"来形容。比如,谈到某个人的本事很厉害的时候就会说,"这个人有几把刷子。"其实,当好秘书也确实需要有自己的"几把刷子"——写好公文、讲话稿、信息和调研报告。一、写好公文公文是传达政令、请示工作、报告情况、洽谈公务的一种文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定的权威性、严格的程式性和突出的实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吴江 《领导文萃》2012,(8):96-99
郭嘉,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谋士,是一个历史人物。1959年毛泽东在中央的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及,并推荐看他的传,号召向他学习。毛泽东经常称赞历史人物,向干部们推荐读古人的传记,往往是同现实情况相联系,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细读史料,还是可探求毛泽东加之于郭嘉身上的更多含意与心境。郭嘉是自下而上"多谋"的典型在1959年2月底3月初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比较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让儿子到农村去劳动锻炼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延安后,中央领导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多年不在毛泽东身边,这次就想把他留下来。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让岸英住在警卫团。后来,中央首长又让岸英到中央小食堂吃饭,毛泽东却说:"他没资格。"当毛泽东和岸英谈话问岸英在苏联都学习些什么时,毛岸英回答说:主要学习军事,还学习了一些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叶子龙,湖南浏阳人。1930年参加红军即从事党的机要译电工作。1935年,年仅19岁的他就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1949年4月,中央办公厅机要室组建时,中央又任命他兼任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1953年,他被中央正式任命为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他曾说过:我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生活27年,是他把我从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之后,洪水的祸害并没有减弱,相反却有上涨的趋势。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次次地来到长江、黄河及其支流的堤岸上,对着波涛汹涌的江水,心潮翻滚、思虑万千……毛泽东决心根治淮河1950年夏天,安徽连降暴雨,淮河泛滥,淮北地区受灾惨重。7月18日,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在给中央防汛总指挥部的电报中说:淮河中游水势仍在猛涨,估计可能  相似文献   

14.
凡是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展板,上面写着:"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条规定,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这六条规定:"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  相似文献   

15.
林彪事件     
1970年8月18日下午,毛泽东乘坐专列从杭州出发,赴江西庐山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第二天下午,毛泽东登上庐山。这是他在建国后第三次来到这里。到庐山的头几天,毛泽东心情很轻松,一直在自己的住地看书、休息。8月20日前后,林彪、康生、陈伯达、周恩来等也陆续到达庐山。21日,周恩来写信向毛泽东、林彪报告:"全会议程,原定为:修改宪法、讨论计划和战  相似文献   

16.
正凡是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展板,上面写着:"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条规定,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这六  相似文献   

17.
河之洲     
明白自己的职守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作风进行批评,并不是后人才有的事。早在诸葛亮在世时,他的部下杨就对他当面提出过批评。《资治通鉴》第七十卷载:有一次,诸葛亮正在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跑进他的办公室劝说:"为治  相似文献   

18.
(一)毛泽东对胡乔木做过多次评价,既有表扬肯定,也有批评规劝。其中最严厉的一次批评,据说是在1959年4月初召开的“上海会议”期间。毛泽东得知胡乔木未将陈云关于公布粮食高产的不同意见向他报告以后,在中央全会这样的庄重场合指责他:“你只不过是一个秘书,副主席的意见敢不报告?”毛泽东的批评一针见血,既准确概括了胡乔木的角色特征,又指出了他这个“一介书生”与政治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好公文写出来要引人看、使人看得懂,能说服人、能信服人、能感染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机关人员起草的公文要达到“三性”的要求,应做到将思想作灵魂、事实作筋骨、细节作血肉、情感作纽带。  相似文献   

20.
单夫 《领导文萃》2010,(16):52-54
<正>自遵义会议始,毛泽东逐步成为中共事实上的领袖。一旦蒋介石确认了毛泽东在中共的核心作用,他也就不得不寻思如何与毛交手,周恩来则成为他们之间的"中间地带"。1937年6月,在国共第一次庐山谈判中,蒋介石提出:"国共合作,红军要收编了,朱、毛也可以离开军队,出来做事,我看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