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06年,在我国科学文化领域,引发了两场大的论争,一是中医废存之争;二是学者们联合签名要求科普法中废除"伪科学"提法所引发的大辩论。这两场大论争中所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很值得我国从事科学、科学管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们深入思考。对待科学文化领域中的论争不能通过行政干预、领导表态或把问题政治化的手段来解决;不要把"科学"作为审视、评判一切正或误、好或坏、去或留、存或亡的标准;科学同非科学、伪科学之间有确定的、公认的界线,不能以所谓的东西方科学差别、近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近现代科学与21世纪新兴科学的不同来模糊科学的界线,借口反对西化、保护传统、反对还原论科学来否定科学。  相似文献   

2.
任何人类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方法,总要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或那种科学方法。本文试图从科学活动论、知识结构学、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视野对科学与科学方法梗概分析,略抒己见,希冀引发或强化人们对科学方法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3.
科学反常是指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与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等不符或相违背的反驳或拒斥。反常对科学理论的演进、科学革命的兴起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科学哲学史上,不少科学哲学家对反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但多为经验层面的理解。协调论模式下,科学反常包括经验反常、概念反常和背景反常;反常是理论协调过程中的冲突因子,应纳入到理论综合协调力的评价体系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民主、自由在内涵和精神上一体化,在历史和逻辑上联结,且能够相辅相成地互动。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科学、民主、自由可谓三位一体。科学的社会建制或科学精神气质的一个综合性特征是国际主义的或世界主义的,这是由科学的技术规范和科学方法决定的,它们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似真性、普适性、一致性;更是由科学的道德规范即科学精神气质决定的,特别是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非牟利性、自主性等价值表达,是支撑它的重要基石。科学家虽有自己的祖国,但科学家毕竟是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5.
一、文科论文和成功的论文 文科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简称,文科论文当然就是指所议论的内容是人文或社会问题的文章,而研究这类问题的科学则称之为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的程式化或模式化,实际上是科学的特质之一.科学研究的过程用高等数学术语也就是所谓科学"建模"的过程,而模式化或程式化则意味着科学研究课题的解决和成型,并被视为高效、优质、科学的代名词.另外,八股文文辞上的严格规定与科学的语言表述原则亦无两样,都力求精炼、规范、明确与直白.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科学吗--兼论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不是科学,把哲学科学化或实证化、实用化实际上是用科学来消解哲学,而哲学作为人类自觉的理性是不可能"终结"的.哲学是介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是人类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是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内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科学不可能取代哲学正如哲学不可能取代科学一样.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艳丽花朵.  相似文献   

8.
在1950年之前,竺可桢就科学及其目的、分类和本性,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的功能或科学的价值,中国科学的发展问题等发表了诸多见解,从而形成其较为系统的科学观。即使在今日,他的科学观仍然具有某种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现着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科学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人文文化渗透并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斯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垒、分裂与冲突的机智表达适逢其会,而对其历史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非麦克莫里斯莫属。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局、科学与反科学的对阵,都是两种文化对峙的表露。事实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两种文化必须融汇与整合。秉持平权的立场、平等的态度,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必须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科学人争当哲人科学家,人文人力作科学人文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亟须各自补苴罅漏,科学文化需向善臻美,人文文化需崇实尚理;综合学科尽力综合,交叉学科尽量交叉;从教育入手,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过符号学的、诠释学的、意会认知的、契合的进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束对峙与分裂,走向融汇与整合。所谓的两种文化融汇与整合而成的文化是斯诺所指的"第三种文化",即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熔铸而成的"合金文化",或由两种文化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文化",或由两种文化杂交而成的"杂交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汇与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即走向新人文主义和新科学主义。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在形而上之善或纯粹善或琦的善的意义上,是善;在彤而下之善或实践善或手段善的意义上,需要针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或科学知识基本上是价值中性的,至于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和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则包含多一些的价值,它必须在社会的法律框架和人类的道德规范之内运行,否则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做出非善之举来。当然,以此为理由为科学设置禁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损害人类的长远利益。不过,作为科学主体的科学家,应该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有清醒的认识,按照科学伦理的规范行事,始终把人类的福祉放在第一位。这样一来,科学也就会在总体上是善了。  相似文献   

11.
科学分类(实际上是指对科学进行分类)是一项古老的科学学或科学哲学工作。关于分类的科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对科学分类本身至今还处于一种相当不自觉的状态。科学是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发现、认识并理解科学,进而运用科学是人在这个小小星球上存在与发展的自然选择——人择。人类追求科学的确定性存在:形式或抽象的确定性,历史文化或对既成存在的确定性,以及未来的确定性。这形成了科学的三元结构:形式科学元,解释/实证科学元,设计/实践科学元。这三种科学元构成了科学分类的元结构。在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三类科学中,设计科学是目前最欠发达的科学元,今天人类对发展的不满与担忧的绝大多数问题是我们所进行的设计水平不高引起的,根本问题是设计科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任何科学都必须精密、精致,促使科学精密精致的根本在于其各科学元的公理化实现。其实,所谓的后科学社会则是设计科学的春天,而今天所有不够科学的科学都需要通过公理化的努力实现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统观现有的形形色色的观点,或者认为科学与伦理有关,或者认为科学与伦理无关。科学与伦理无关是指科学知识与伦理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的,两者存在原则性的差异,即科学知识无助于伦理,对伦理不起作用或没有影响。科学与伦理有关,主要指的是科学有助于伦理。这两种看法都有某些道理,但也各执一端,有所偏颇。科学与伦理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就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而言,科学对伦理的作用以及伦理对科学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就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或科学知识而言,伦理对科学基本不起作用,科学对伦理的影响是间接的--从科学理论无法直接归纳或演绎出伦理规范,但是它可以对伦理的选择、确立提供某种知识背景和间接帮助,也可以提出新的伦理问题(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基因伦理、克隆伦理等)供人们思考和研究。基于此,才能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评价和阐发,并科学合理地批判“科学统德说”和“科学败德说”这两种极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元哲学刍议     
当一种科学受到了革命性社会实践的冲击,或受到它自身内部矛盾激发,它就不得不对自己的公理、自身的最基本、最核心、最高的、“元素”性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催化共酝酿着的突破;而这种学科也只有通过这种反思或自我意识,才能实现该学科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或变换。也就是说,科学的突破逼迫着科学的反思,科学的反思催化和完善着真正的科学革命。如近代数学、希尔伯特公理化体系内部所产生的悖论,逼迫着人们不得不怀疑这公理化体系的公理是否“公理”,由此哥德尔提出了他证明了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学东渐而形成的现代与科学话语下,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和生存挑战。为争取生存合法性和发展空间,中医界在这场中医存废论争中极力强化其“民族医”身份,试图将科学或非科学、现代或落后的医理之争转化为卖国或爱国、侵略或反侵略的义理之争。医界的论争实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碰撞冲突。  相似文献   

15.
实证科学以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哲学以抽象性或思辨性、丰富性或歧义性、难以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实证科学与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由相互渗透走向辩证综合:哲学家不再贬斥科学的功利与浅薄,科学研究出现哲学化现象。于是,哲学研究科学化趋势和科学研究哲学化趋势齐长共进。  相似文献   

16.
"科技"一词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有着诸多弊端:或因过于彰显"技术"而不利科学精神的萌生发展,或因技术隐藏在"科技"概念之下而不利技术产业化并遮蔽其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或因"科技"概念过于含混而难以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而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分析,以后现代视角审视,"科技"一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暗合了后现代科学的诸多特质:有机、生态、整体、非线性、价值相关、地方性等。因而对"科技"概念的认知和使用要建立在对科学和技术关系的自觉辩证之上,要树立真正具有科学理性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以确保科学、技术和社会良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验功能的体现,不是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实验有较深的理解,才能从中受到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就等于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电影一样,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同时,由于结论和书本所叙的或所推测的、所预期的完全一致,教师无须为解释或探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新的或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而思考,因而失去了许多了解或理解自然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分析和缜密思考,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矛盾或疑难。科学问题的发现途径存在于五种矛盾之中,主要有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派的理论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相互协调统一的矛盾、科学事实游弋于已有理论的矛盾、已有理论落后于实践诉求的矛盾。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不是在虚无中产生,而是建立在相关的已有成果交织的背景之上的。提出科学问题需要应用多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是可错的.导致科学可错的原因主要有认知结构的保守性、观察的可谬性、假说的可假性以及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虽然科学不等于真理,它可能是谬误或包含谬误,但唯有科学才能达到真理.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不是科学,把哲学科学化或实证化、实用化实际上是用科学来消解哲学,而哲学作为人类自觉的理性是不可能“终结”的。哲学是介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是人类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是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内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科学不可能取代哲学正如哲学不可能取代科学一样。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艳丽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