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在于建立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良性关系。因此,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必须以法治为基本方式。然而,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理问题时,作为法治社会主流话语的权利话语却遭遇了许多质疑。对权利话语的西方背景和中国语境的分析可以表明,权利话语在西方社会遭到的批评并不足以证成其在中国的困境;相反,以特殊主义和功利主义为特点的关系话语才是该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霍尔顿是美国中产阶级子弟,他孤寂、彷徨、痛苦,对这个世界有着种种困惑,在成长的呼唤面前踌躇不前,甚至逃避。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对其精神失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爱的缺失也使霍尔顿对社会无法具备成熟的视角。但是,在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后,霍尔顿逐步走上理性、成熟之路,以爱来宽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最终回到社会的怀抱。  相似文献   

3.
打工小说具有突出的反话语性质,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对主流文化价值的疏离、诘问和反叛。它不像主流文化长期漠视、歧视与遮蔽打工者的生存境况,而是及时而又深切地表现这个深受城乡分割体制伤害的群体的生活,给它献上自己的真诚和关怀,并给亢奋的时代一个有力的穿透。打工小说走向主流文化的反面并非刻意行为,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叙述对象的结果。主流文化和打工小说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说到底,打工小说的反话语性质其实是一个艺术真实的表现问题。打工小说的反话语性质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丁·伊登》以反成长小说的书写模式,再现上个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政治现实。小说通过主流文化群体与亚文化群体之间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均衡,揭示社会结构二元对立关系中存在的文化霸权;通过主人公马丁的文化身份重构,揭示文化权力的隐形运作方式;通过以马丁为代表的亚文化群体的反文化霸权话语再现文化政治斗争的战场。正是由于对文化政治主题深刻而多元的书写,《马丁·伊登》堪称一部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的文化政治生活史卷。  相似文献   

5.
次文化群体为了逃避主流社会的权力控制,必须借助反语言建构族群身份,进而构筑另类社会现实,让族群成员能寄居其中。反语言的语言特点有:否定投射、重新归类、重新词汇化和过渡词汇化;反语言还具有隐喻性。说唱乐、狱友语言、黑人话语、校园俚语是是典型的族群反语言,他们借此来表达对社会的反制和不满情绪的宣泄。  相似文献   

6.
从小说叙述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证明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叛逆性格正逐渐地发生转变,由于其个人的局限性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最终无路可退的霍尔顿还是从逃遁走向了与社会妥协之路。  相似文献   

7.
话语就是权力,文化话语权直接承载着话语主体政治身份、价值立场的深层表达。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当前主流文化话语权面临主流话语影响消解、多元话语渗透冲击、娱乐话语强势袭卷的现实挑战。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是主流文化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树立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共筑集体记忆是文化话语权的力量彰显,亦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向。  相似文献   

8.
“文革”时期受政治功利文化制约,权利文本文学缺失了文学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功能,蜕化为单纯的政治文化摹本、绝对权威话语的传声器。“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经历了对主流文化从附应、怀疑到背离的三个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文学站在民性立场审视社会生活,不受权利政治的束缚还原生活影像,满足社会成员的审美需求,从而对“文革”社会文化形态作了准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多持一种权利话语,视公共文化服务为民众应该享受的一种文化权利。作为人权概念范畴下的文化权利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表达与运用有其相应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如果我们未加明确和限定地加以运用,反而会带来学术研究的一种视野遮蔽,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意蕴。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关涉文化权利问题,其所内含的独特属性,涉及文化与权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关乎治理话语的议题。因而,在权利话语之外,需要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从权利向治理的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的契约法视角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诉讼是对抗性的,而和解是合作性的,诉讼的关键词是对峙,和解的关键词是妥协,诉讼的姿态是"为权利而斗争",和解的理念是"为和谐而妥协",对当事人而言和解协议是心甘情愿的"作茧自缚".在诉讼已成为现代社会主流法治意识形态和主流法治话语的背景下,重估和解的价值,重视轻伤和解的作用,实现传统意义和解文化本土资源的合法性转化,应当是我们面临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1.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语言的独到之处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论证了霍尔顿的语言应用和作者塞林格创作意图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认为,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揭示了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作为个体的霍尔顿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青少年霍尔顿性格和心理上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既是一种社会建构,又是一种权利关系,它是确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性别意识影响人类文明的程度与进程。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处于社会文化主流的权威男性的性别意识决定着性别平等意识能否进入社会文化的主流。多理论视角分析权威男性话语中的性别意识对于促进性别平等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发条橙》中的纳查奇语进行了考察。在小说中,纳查奇语作为一种青少年反语言,是反文化身份的重要表征方式,而反文化身份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青少年的话语建构了他们的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垮掉一代”是反传统的文学运动,包含了从哲学、文化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文化思潮和反体制震荡.在二战后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一代”带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试图借助文学作品用一些新意的眼光,建立起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在路上》则被认为是“垮掉派文学”反主流文化思想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然而他们的行动和作品有着源于青春激情的冲动,也蕴涵着缺失方向感的无奈和虚无.《在路上》没有因为整部小说的悲观基调而丧失对后世的积极意义:即后人反主流文化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导师,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复杂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分析霍尔顿的三大性格特征入手,把霍尔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种种表现作为研究依据,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人物形象进行再解读。解析霍尔顿的叛逆、堕落、善良三大特征,并结合家庭、学校币口社会对其施加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艺术形象的内涵。叛逆是其标榜青春年少的象征,也是其激情岁月的见证和放肆青春的恣意绽放;堕落是其融入社会的手段,也是其在现实面前的伪装币口脆弱反抗;善良是其深藏于心的性情,也是其本性自然流露的真挚表达。通过剖析这三大性格特征,不难看出霍尔顿恰如一个堕入凡间的精灵。  相似文献   

16.
"成都依然美丽"的城市形象与精神价值提升活动,吸引并引导民间话语进入到社会主流的宣传体系中,并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来宣扬成都的文化精神和城市气质.在这样一次特殊的城市形象提升时期,政府、社会主流及民间都在一个共同的信念--战胜灾难,重建家园--号召下团结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从总体的效果来看,决策正确,策略得当,并且实施有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今后民间话语如何融入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体系中.民间话语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的审美趣味时又能够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以及民间话语如何在新兴的传播手段下发挥其特有的生命力等等,都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权利发展面临着双重文化语境,即传统社会中自然主义的亲伦文化语境和个性自由、平等法治的现实文化语境.这种双重文化语境缔造了中国权利发展话语表达的特殊方式和特殊逻辑,构成了当代中国权利发展的独特语境.构建当代中国权利发展语境的路径是,建立稳定明确的权利发展规范体系语境,建立理性、有序、和谐的权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语境,增强深化权利发展的法治参与的现实程序语境和推进完善权利发展的救济制度保障语境.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权利时代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学者把源自国外的权利政治概念用来描述国际国内政治法律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何谓权利政治是-个仍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权利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人权理论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权利话语成为主流的政治话语,保障人权构成制度变革的重要目标,争取和维护民权的运动构成政治实践的新景象.为了避免不同范畴之间的混淆,必须把权利政治与民主、法治、宪政、有限政治等相关范畴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9.
在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中,统治意识形态对个人的钳制和主人公霍尔顿与社会文化代码即统治意识形态的抗争是一直存在而且不会消失的。霍尔顿所进行的正是一种艰难的抗争。  相似文献   

20.
布尔迪厄的"文化权力"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区分社会阶层的功能,根据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权利与话语是不可分割的,英语词汇区别社会性别的功能体现在词汇的性别歧视上,主要表现在男性词汇的泛化、女性职业词汇的缺失、女性词汇的贬低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