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演义》艺术漫笔庄小军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使我们欣赏到那一幅幅威武雄壮,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更领略到那一幕幕风云变幻,神鬼莫测的战争活剧。透过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厮杀,细心的观众不难看出,由于作者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以“义”贯穿全书,凸显了义利取舍对于人物道德评判的重要作用.小说在“拥刘反曹”的思想框架下,刻画了众多在义利取舍问题上颇具代表性的不同人物,表现了坚持正义、惩恶扬善、公而忘私、避辱趋荣等种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追求.特别是以义为上、公利为先的思想观念,在这部小说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可以说“义利之间”是读者打开认知《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的道德面貌和美学价值之门的一把关键钥匙.  相似文献   

3.
姜诚 《理论界》2013,(7):126-128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史书《三国志》所载史料加工而成的。史书《三国志》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张飞这一人物突出的性格特点都有描述,通过简要对比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个文本,发现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时,既有依据史书,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又有通过艺术虚构和想象,反映艺术真实的一面。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和命运结局之间有一定因果关系,揭示了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志》中的史实进行艺术加工,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的研究中,人们似乎对小说存在着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从未有过多少异疑。有这种思想倾向是不是说作者创作前先有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后用形象去衍化出来,还是客观地、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品的形象中?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形象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去进行艺术构思?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在某些同志文章中谈作者思想和作品倾向时,隐隐绰绰地  相似文献   

5.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虽然有着浓厚的“拥刘反曹”倾向,但曹操运筹帷幄,横槊跃马,统一北方过程中显示的雄才大略——即高超的领导艺术,亦得到了充分的描写.本文试图就曹操的政治眼光、胸怀魄力、指挥谋略、用人治军等方面的领导行为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读者的角度结合“接受美学”的方法,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接受问题作一探讨。 一、《三国》艺术接受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军阀纷争为历史背景的,在其成书之前,三国故事早有流传。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丰富着正史、稗乘所载三国故事的内涵,而经元末明初文人的进一步整理加工,终于创作出这一部通俗演义。三国故事在演义作  相似文献   

7.
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①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②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③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一直十分关注作品的阶级意识,以为一切优秀作品无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古典小说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思想艺术成就作出评价。根据这一基本认识,《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被看作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歌颂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西游记》里的神魔斗争则“使我们联想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斗争”。《红楼梦》描写贾府衰败,“体现着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基本的一面。它是和整个清代社会史的发展相联系着的,它表明着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黑水村乌庄头的一张交租单反映了“农民和地主的尖锐矛盾”;作品写了四十  相似文献   

10.
建阳刊小说几乎"无书不图",其中《三国志演义》插图本超过30种,深刻影响小说的传播及被接受度。建阳刊《三国志演义》插图热衷表现"桃园结义",因受朱子文化影响而呈现明显的尊刘贬曹思想和礼节化倾向。插图对《三国志演义》的意义在于,其全幅式插图风格比较接近于江南刊本,有利于吸引读者购买阅读;上图下文式插图有助于识字不多的读者阅读理解文本,其模式化、雷同化倾向有助于文本的通俗化,易于为读者接受;最后,插图对文本的改写使文本增殖,拓展文本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拥有众多的读者,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我国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对于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主题,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看法,有拥刘反曹、正统思想、忠义思想、歌颂仁政、由分裂走向统一、讴歌封建贤才、反映三国兴亡、反映农民愿望、追慕圣君贤相风云际遇等多种。但是由于多是从小说的某个方面或不同角度来概括的,难以总括全篇。其实象《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企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的主题 是很困难的。 所谓主题是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过,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思想的代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主题,就应从分析作品描写的三国历史和塑造的一  相似文献   

12.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本子,是弘治甲寅年(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于三国的历史,加以敷衍、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江苏镇江市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思想(一)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是太原人,主要根据是:(1)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确记载:“罗贯中,太原人”,而贾仲明与罗贯中“为忘年交”,所记当不误;(2)罗贯中创作的几部小说中着意褒美的主要人物,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三  相似文献   

14.
《三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形成普通读者以文为史的阅读习性。又因作者忠奸、善恶观两极化、不可避免的迷信观念,导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不一,使普通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各种困惑。以史解文,就是要求学科馆员从三国历史的角度,引导普通读者正确认识《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缺陷,让读者在阅读和思考中,了解到在尊重历史和生活真实的前题下,文学作品也能体现出历史、生活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15.
评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二十年代,胡适把罗贯中、毛宗岗全说成是“平凡的陋儒”。把“毛评”说成是“平凡的批评”。建国以来,对毛宗岗的评价,也是不公允、不科学的。“十年内乱”时期,自不必言。且看一九七八年以后的一些出版物中的说法:“毛氏父子的修订本,又使原作中的反动观点得到了加强”。“毛纶、毛家岗如此修订《三国演义》,是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新版《辞海》说,毛家岗“在其修改和评语中,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增强了尊刘黜曹的正统观念(按:这就是把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与正统观念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艺术分析也本八股作法”。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辞源·出版说明》)的新版《辞源》根本不收“毛家岗”这一条。这些书的群众性很大,影响极广。窃以为对毛宗岗及其修订工作,就有重新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真实,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同志把艺术的本质真实看作是简单划一的、仅仅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艺术的本质真实就成了演绎某一时代、某一阶级的思想的形象化工具,文艺作品描写的对象也就被局限于体现整个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必然”。例如,最近在讨论中篇小说《祸起萧墙》时,就有人认为,在四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对经济调整、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小说中所描写的封建地方主  相似文献   

17.
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还有的逐篇具体分析而将这些小说分别划入某种创作方法(这一派的具体看法又有不同)。总之,各抒己见,说法纷纭。本文不拟就此问题进行争呜,只准备围绕主体的创作心理,论述《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线索。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在这里,神话、传说及史实本身作为“新编”的对象,是既定的,即使它们的流传有歧异,但作者对之只存在选择的问题;而“演义”,却自然而然包含着艺术虚构即鲁迅所谓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称《三国志演义》)被清代著名书籍评点家金圣叹誉为“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同时代的毛宗岗对此书总评曰:“吾于《三国》(指《三国演义》)有观止之叹也。”可见,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可说是众口皆碑。《三国演义》主要写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写战争离不了写人这个构成战争的决定因素,而小说在写人方面却有得有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就曾精辟地评价道:“至于写  相似文献   

19.
无论中外古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占有相当的份量。搞清楚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评价和创作这类作品(不包括回忆录和传记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反映历史生活的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正如季摩菲耶夫所说:有“一些作品,其中虚构的作用是比较小的。这类形象好像是复制了现实的事实,我们所以重视它们,也就是因为它们可以和这些事实关联起来,我们并且要求它们尽可能准确地写出这些事实。” (《文学发展过程》159页,平明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  相似文献   

20.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历代正史和文学作品中传唱千古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戏曲中关于曹操事迹的剧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元话本《三国志平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元代三国戏以及民间传说等文献加以改编,大致勾勒出曹操风云际会的一生。由于受元明时期文学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影响,明代戏曲中的曹操形象大多是作为西蜀政权和东吴政权的对立面出现的。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许田射鹿、云长辞曹、义讨董卓、黄鹤楼论英雄、祢衡骂曹、文姬归汉等情节的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广泛传播、不同接受和重新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