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宏才 《阴山学刊》2002,15(2):34-36
因承载过重说教使命 ,改革开放后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人物画由“独尊”跌落至倍受贬抑。随着“新文人画”“试验水墨”的兴起 ,写实主义人物画人物塑造的具体性、生动性 ,对人生的关注 ,可解读、易沟通性重新得到画界的体认。坚持写实主义的中国人物画家 ,继续探索新的表现语汇、表现手法 ,对中国传统工具材料进行大胆突破与革新 ,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 ,寻求思想性与完美艺术形式的结合。写实主义中国人物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彩"、"墨"语言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语言中的"彩"、"墨"运用的变迁进行分析,寻找造成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色彩缺失面貌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打破单一封闭系统、融合中西语言、重新建构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全面发展的形象."彩墨现象"在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领域的出现及"彩墨画"概念的提出就是这一探求的缩影.从"水墨"意笔到"彩墨"意笔,是对传统写意人物画由绘画本体向"非绘画性"的偏离中所呈现出的片面发展模式的突破,是绘画本体向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向.色彩的进入使中国写意人物画更具有"当代性",是与时代、民族、国家的状态相呼应的,也是时代进步所应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3.
范为超 《云梦学刊》2014,(5):102-104
曾景祥的工笔人物画分为课堂示范、临摹和创作三个类别。他的工笔人物画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用线和用色,巧妙地刻画了画中人物的逼真神态,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细腻情感,从而使得自己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独特的活灵活现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4.
九尺观音像     
南安和尚迷恋丹青几十年,尤擅长人物画,已达炉火纯青。这一年,南安云游至京城,在城西浮云寺小住。一日,南安刚用完早斋,住持方业大师神色慌张地闯进禅房,说:“南安师兄,快随我从后院离开吧!”  相似文献   

5.
张柳生     
《家庭科技》2014,(5):F0004-F0004
张柳生,1958年生,河南邓州人。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曾到广州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学习。擅长装饰人物画、工笔牡丹、写意山水等。作品多次人选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主要代表作有《追求》《爱》《秋天的印象》等。作品《富贵满乾坤》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国民政系统书域摄影展。  相似文献   

6.
澜音 《江西社会科学》2002,(Z1):337-338
工笔人物画,是我国古代画坛中的传统画种,在我国绘画史上闪耀着光辉的页章,今天,重新振兴中国工笔人物画,让这项古老的艺术在今天的艺术领域中绽放着灿烂的风彩。……  相似文献   

7.
行走的诗意     
王士军 《北方论丛》2018,(2):153-153,153
才美工巧的宫建华是知名的人物画家,尤为擅长工笔重彩.她的人物画将传统笔墨情韵与西方的写实造型有机的结合.既坚持人物画传统,又融入西方的绘画语言.在寻绎绘画的多元性同时,恢复画面与思想的原初经验,绘画成为思想探寻的见证,她以诗性的眼光和女性温情的叙事,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与现状翻开中国美术史,在中国画的三大分系中(山水、花鸟、人物),人物画技逊。自宋、元之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逐渐走向衰微,明代的唐寅(伯虎)(1470-1523)与意大利的达·芬奇(teondrdodaVinci1452-1519),乃世纪同人,但所事人物画的地位却截然不同,一方是文人画的陪衬,一方却是以人物画为主导的文艺复兴,以后的几百年,盛者更盛,衰者愈衰,虽有明末陈洪绶(老莲)、晚清任颐(伯年)等人物画家出现,仍未改变作为文人画陪衬的格局。探究这种状态的成因,有多方面因素构成,其中最主要一条原因是后期东方封…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原则和中国传统画论有相通之处,并从审美的“距离”阐述了这种形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合”观点,朱光潜改造西方移情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审美定义.对于元明清中国绘画偏向山水一途,朱光潜则认为从美学观看,艺术美在价值上高于自然美,因此没有理由只注重自然画而不注重人物画.对中国传统“意在笔先”的绘画原则,朱光潜在改造克罗齐的意言一致观基础上提出“意到笔随”的创作理论.凡此种种,朱光潜通过“批判的综合”中西方艺术理论,以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心灵”“化”西方理论,所以说朱光潜的艺术观本位是中国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转换与过渡的双重性质。这种转换性体现在审美意识疏离了与政治的关系,创作上突破了单一的模式,作品的视点落驻在平凡和普通的事物之中,画家们以真实的情感和质朴的态度面对艺术创作。过渡性体现在审美意识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工笔人物画家开始追求绘画的本体性,与此同时强化了画家本人的自我表现意识。  相似文献   

12.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7,(2):90-90,107
杨成茂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而最近结集出版的《杨成茂画集》除油画外,却还有版画、水彩、雕塑、速写、年画、宣传画等众多品类,表明画家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创作底蕴。其中人物画是《画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中国传统画关系密切 ,传统画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沈从文受写意人物画的影响 ,写人重神似不求形似 ,虚实相生 ,留下大量空白 ;写物设色平淡 ,用笔简率 ,形成情景交融、物人契合的特点。人与物的高度融合 ,形成其小说缥缈空灵的特殊意境。  相似文献   

14.
李湧 《广西社会科学》2008,(7):220-220,F0003
最近,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的<北流人物志>一书让笔者对北流和北流人倾怀向慕.打开<北流人物志>,仿佛走进一座英哲圣贤璀璨、豪商巨贾汇聚的人物画长廊.北流人才辈出,众星闪烁,历史上曾出现过清嘉庆才子李绍日方、"神童"阙邦觐,现代曾有被誉为"马来西亚基辛格"的马来西亚原上议院主席曾永森拿督;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大同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误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道路选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16.
母爱的问题兼有先天的与后天的、生命的与文化的两种因素,并且成为后天的与文化的全部素质的基本载体。母爱的最深厚的根源不是在其理性中,而是在其本能中,中国现代散文处理这个题材的方式还过于理性化,这显然受到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巨大制约。父爱带有更多的后天的成分,他对子女现实的痛苦没有母亲那样的感同身受的能力,他更关心子女如何成长和未来的前途,关心子女的社会价值。儒家提倡孝道反而破坏了父子之间的感情关系,因为孝道严重破坏了父子之间关系的自然性质。反对父亲专制的新文学作家们,不是淡漠了与父亲的真正感情联系,而是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友爱不是人类本性的直接体现,而是母爱和父爱的另一种转化形式,但正是这种转化形式,人才把自己提高到了真正人性的高度。中国现代作家对友情的表现,较之古代作家的同类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林风眠是中国画革新的一代宗师。他穷其一生探索与实践通过借鉴现代艺术的理念和风格革新中国画,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画现代革新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戏曲人物是林风眠中后期绘画的重要题材,是他全部的艺术创作中非常有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戏曲人物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形象,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形式,采用多元化的现代造型观念和立体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中国戏曲画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8.
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院士系外交官出身,是新中国与苏联建交的具体执行者,曾任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首任临时代办。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他交替供职于苏联外交部和科学院,出任过苏中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和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等要职。他既是一位称职的外交官,又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学家,曾经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文章数百篇,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对康有为、孙中山、周恩来有着深入独到的研究,是当代俄苏中国学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9.
窦薇 《学术探索》2015,(1):118-125
"形神"与"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能够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绘画之美学精神及特征。由于二者均缘起于人物画,早期阶段均为人物画创作的美学要求,故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若加以认真比较,可发现"气韵"论的美学内涵较之"形神"观要更加丰富,下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中国美术史”是美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对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和作用并没有凸现出来。目前,“中国美术史”教学的“边缘化”现状已经逐渐引起美术教育界的重视,分析了“中国美术史”的教学现状、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要客观认识该课程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教材内容、改注入式教学为研究型学习等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