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素称礼仪之邦.在这个崇尚礼仪的国度里,人们把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强调“为人之道”,认为“人无道,禽兽弗如”.何为“道”,“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遵循的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准则.几千年文明社会形成的以“孝”为主的家庭伦理,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以“信”为主的社会交往准则,以“俭”为主的生活信条等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部大开发思路创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最首要的问题在于新思路的开发。西部的发展主要受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限制、传统产业结构的限制和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限制 ,其中“人”的因素的限制是最根本性的。在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之时 ,要清除“突进发展”模式 ;变以“物的投入为主”的方式为以“人的投入为主”的方式 ;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应有正确、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管理以何为主的问题一直是管理理论界争论未决的热门话题。本文从管理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管理主体行为方式的转变过程,认为管理主体行为方式的重心经历了由以“劳动资料”为主向以“工作”为主转变,再由以物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最后由以人为主向人物并重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黛云 《社会科学》2005,(9):170-175
比较文学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第二阶段以平行研究为主,在全球化的今天,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特征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当今比较文学以维护和发扬多元文化为旨归,致力于通过文学,探索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共同问题,在共同问题的不同表述中,促进文学间的“互识”、“互补“和“互动”,推动文学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发生重大变革,将由以对物管理为主的“硬管理”转向以对人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效能为主的“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将显得日益重要。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规范、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发展战略带来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之配合 ,当前我国需要确立以内需为主 ,以充分就业为主的发展战略。这样也许会放慢一些增长速度 ,但却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正> 历经十年的艰苦创业,深圳经济特区以其光辉的成就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今后深圳经济应如何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笔者不揣浅陋,拟就与此相关的问题行初步思考.一、必须坚持“四个为主”目标的稳定性“四个为主”,是深圳特区创建之初确立、并经人们反复论证认可的一个发展目标.其主要内容是:特区的经济结构以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主;特区经济调节机制以国家指导下的市场调节为主;特区的资金来源的利用以外资为主;特区的产品的销售以销向国际市场(外销)为主.这“四个为主”,不但特区本身,而且国内乃至国外,都为人们所熟悉.然而,近年来,在深圳特区的一些同志中,有人提出再把“四个为主”改变为“四个并存”,即特区的经济结构是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评点史上,清代陈其泰的评点眼光独到,理论意义非同一般。在人物塑造方面,陈其泰提出“瑜亮”论和“伴说”论。“瑜亮”论主张人物刻画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实现相反相成,一举两得,是对张竹坡“抗衡”论的进一步发展;“伴说”论主张一人为主,他者为宾,以宾者接力的方式完成为主人物的形象塑造,技术内蕴更为广大深厚。在人物品鉴方面,陈其泰以“情”为核心深入性格分析,并从“尽人之性”的高度,得出了妙玉乃"世人意外之人"的惊俗之论。这与晚明以来尤其是清中叶文学领域重新认识妇女、尊情贵生的人文精神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
大事记     
《福建社科情报》2007,(4):F0003-F0004
六月份 4日马英九宣布,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为主轴,并写人党章。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国策的影响下 ,两汉的经学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呈现不同的功能。西汉“经学”以饰政为主 ,所谓为汉代建制 ,润色鸿业 ;东汉“经学”则以修身为主 ,所谓因心会道 ,教化世风。因此 ,西汉的“经学士人”以官为本位 ,形成工具化人格 (功名人格 ) ,不仅在思想、学术 ,乃至文学方面都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汉大赋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 ,其对象、内容及功能都与“官”本位的工具化功利色彩相得益彰。东汉“经学士人”以德为本位 ,以“师”为身份 ,形成“自主化”人格 (道德人格 )。由于官与师的疏离 ,逐渐产生政与德的对抗 ,造成士人深刻的心理悲剧 ,故而诗产生而赋消亡。“官吏”、“师长”和“诗人”三位一体是传统士人身份的主要特征 ,两汉社会是这个身份模式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传统文化 (本文主要涉及文学 )模式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赵琼红 《北方论丛》2004,(1):131-134
昆德拉的几乎所有小说文本中,镜子都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频繁出现,为他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提供契机.透过镜子,我们就能明晰地洞察到昆德拉小说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来观照昆德拉的小说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些人物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遭遇的悲剧性命运,是一条把握昆德拉小说世界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摘要:受戏剧的影响,李渔形成了“无声戏”的小说观。小说在思维的文化机制上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人物形象塑造的动作化,对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的虚拟和简化,在选材、立意和情节上的奇异化,使李渔小说独树一帜,但也造成了某些不足,如叙事方式的模式化和形象构成的类性格化、脸谱化。  相似文献   

13.
高玉 《云梦学刊》2005,26(2):90-94
残雪小说的意义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清晰、明确和单纯,有太多的空白,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对于残雪小说的意义,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懂”的标准来要求,但也不能把它无限神秘化、虚化。《民工团》与残雪过去的小说有所不同,但又一脉相承,它大致叙述了在恶的世界中的“不恶”的挣扎和失败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三言”中的商贾小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绍雄 《云梦学刊》2001,22(6):77-80
“三言”中的商贾小说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具有商贾生活特色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弘扬了一种以商品经济为依托的新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贾生活的渗透,形象地总结了商人们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商艺术。  相似文献   

15.
季桂起 《文史哲》2004,(5):55-61
心理学对于"五四"小说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小说借助于心理学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人的内部精神世界。这形成了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心理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心理学为"五四"作家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加深了"五四"小说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深度,促成了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的"心理小说"写法的大量出现。其次,心理学帮助作家去深入探讨人的深层心灵活动,使他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探求,从而能够塑造出具有现代人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作为"人的文学"的内涵。再次,心理学促进了作家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等艺术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了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变革。第四,心理学帮助作家深化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理解,为"五四"小说借鉴外来新潮小说艺术从而实现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史素昭 《云梦学刊》2009,30(2):108-111
唐初八史的修撰多取小说,受到后代诸多指责;但笔者认为,此举无疑使唐初八史带上强烈的文学色彩。“取小说”不但使唐初八史保存了当时的文学风格,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品位,而且有助于唐初八史刻画人物形象,加强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还使唐初八史带上浓郁的志怪小说色彩。  相似文献   

17.
何学军 《晋阳学刊》2009,(4):119-121
“十七年”时期中国家族小说的家族文化传统发生了显著变异,家族不再处于传统的核心地位,具有了明显的边缘化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强烈政治功利性的意识形态内容,从而使家族徒具形式的意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传统,其主要表现为血缘关系的弱化、家族伦理秩序的变动、价值观念的置换与“家国同构”观念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路翎小说中描述的疯癫诸相,如自虐、极端狂妄自大、虚妄的幻觉体验、道德上的自我惩罚、情欲绝望的兽性等,既是社会真实情状的书写,又是他的挖掘人物“原始强力”和发挥作家“主观战斗精神”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不但强化了作者对造成疯癫的黑暗丑恶社会愤怒的控诉,而且拓展了人性书写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王卫平 《文史哲》2007,7(6):87-94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由于受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等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较少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只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文学才形成了自己时代的中心冲突,即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这种冲突只有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才得以整体显现,并形成了自己的表现形态和演变历程,其结果多以个人的失败而告终,其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