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作者     
黎跃进 1957年生。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参编参著专业辞书、教材和著作30余种。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当代中外文学名著导论——一种比较文化的透视》、《外国文学新论》、《外国文学争鸣评述》、《东方文学史论》、《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简明东方文学史》、《湖南20世纪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超越》、《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在中文系合并后,可以通过比较文学课程整合传统中文系诸课程,使其完成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的时代任务。“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科合并方式,当是保持两个学科各自边界参与更大结构构造。古代汉语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经典阅读,这种双语、双文本是当下中文系学生应具有的基础。具有独立批判能力、世界眼光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是当下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AI文学文本的阐释活动是复杂多元的,无法直接用有无“意义”的排他性方式来衡量。大体说来,AI文学文本具有“无意义文本”“准意义文本”“意义文本”等符号形态,对此所进行的阐释活动要分别论述。在不同的阐释活动中,文本“作者”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断变化,作者与文本、文本生发语境、阐释者、阐释活动语境等要素之间存在多种可能,如整体合一、自相矛盾、对立割裂,等等。以此表明,“作者”或“拟设作者”在阐释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并构成了阐释的重要内容。AI文学文本的生产与阐释均应遵循相应的具身性伦理规则,对其阐释的重点是甄别文本好坏的价值判断,而非有无“意义”的事实判断;具身性伦理呼唤并要求“作者”始终在场。  相似文献   

4.
此文对外国文学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展开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虽然历史想象从来离不开空间的展开方式,地域文化特征也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但线性的历史时间序列长期以来都是文学研究的主线。既往的研究虽然也将文学书写中所包含的地缘政治要素进行了叙事层面、作品特点和人物心理等层面的分析,但并没有对地域要素和地缘政治文化问题与文学之间的关联进行集中审视。作者指出,在后“9·11”日益复杂的历史时期,文学研究重视地缘政治的批评视角可以扩充和调整文学研究理路,有利于深入探讨文学的跨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霍士富  李娇 《江海学刊》2022,(2):246-254+256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所有“文本”都是“现在·此地的书写”。这一无限消除“作者”在“文本分析”中作用之理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乃至疑惑。日本学者田中实的“第三项”论,在承接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设定“文章的客体自体”即“第三项”,弥补了“作者之死”的理论漏洞,建构了多元世界并置的“后·后现代”理论,超越了“后现代”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式。此原理以旧我的瓦解与新我的重构为旨归,为当下文学研究的混乱局面吹来了新风。  相似文献   

6.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前言》中讲:“没有东方文学,所谓比较文学就是不完整的比较文学。”然而要将东方文学真正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民族语言千差万别的东方文学系统内,探索东方文学交流的内在规律性,挖掘东方文学文化的异质同构关系,不仅需要恢宏的学术气度、开阔的学术视野,还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科学的创造性的研究方法。从这个角度理解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院院长孟昭毅教授的专著《东方文学交流史》,我们便不难发现它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该书最值得珍视的一大特色是贯穿全书的平等的文…  相似文献   

8.
“文学中的城市”既是一种城市经验的记录,同时也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文本来重构与想象。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关于中国西南内陆城市成都的文学想象。在小说文本构建的晚清内陆都市空间“成都”,不仅生产出了新的城市地理、社会关系、空间权力与身份认同,而且“成都”作为地域空间、内陆城市文本等也与晚清中国的历史境遇、空间政治、民族国家想象等构成了复杂的对话关系,丰富了晚清中国的城市书写与城市想象。  相似文献   

9.
访学札记     
<正> 最近笔者有机会分别拜访了南京大学教授赵瑞蕻先生,复旦大学外文系文学研究室主任张廷琛先生、副教授翁义钦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熊玉鹏先生,就当前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请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到“文学与文化”这个题目,张廷琛先生指出,要研究“文学与文化”,首先要了解文学在文化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认为文化只能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蒋承勇同志继 1996年推出反响不凡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一书以后 ,两年后又出版了更为厚重的《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 ,显示了这位在“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中年学者在外国文学领域里的跋涉实绩和磅礴气势。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这本专著的面世还昭示了作者及其同代人的治学方向。这种方向就是针对以往外国文学研究表层现象的描述较多而对深层结构框架的发掘极少的倾向 ,致力于探索对文学传统和文学现象的深度把握问题。正如书名所示 ,作者是把西方文学纳入到流动不息又亘古长存的文化大视野中去进行考察和研究 ,从而在正…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文学优越论在我国根深蒂固。在学术研究中表现为以“中国”代“东方”、以“西方”代“世界”的“中西中心主义”;在大学课程教育中表现为许多大学不讲东方文学,使“外国文学史”变成“西方文学史”。这些都对我国的学术文化生态的平衡、对年轻一代完整健全的知识结构的养成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学者的东方文学研究资源丰富,研究水平很高,但只有为数寥寥的精英学者,还不能使一个学科成为具有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强势学科。现在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培养、如何扩大东方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材和队伍,如何通过学术研究与教学教育的手段,使东方文学进一步真正落实到我国的文学教育体制中,使东方文学研究的成果为更多的人所学习、所理解、所关注,从而使我国的东方文学成为强势学科,这必将有助于营造真正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外国文学要成为本国、本民族多元文学系统的有机部分,本土文学要走向他国和世界进而成为世界文学,获得在异域“后来的生命”,必须仰仗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学翻译批评的正确引导,而文学翻译批评要不负众望、发挥上述导向作用,自身建设——翻译批评研究亟待改进和加强。本文在对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分析、评述的基础上,围绕研究命题的内涵、重点与难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newhinoricisrn)是一种新的“历史诗学”,它所恢复的历史维度不再是线性连续发展的,而是通过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就其方法而言,它总是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话语实践关系中,通过文本与社会语境,文本与其它文本的“互文本”关系,构成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或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论。如果说,格林布拉特是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那么,蒙特洛斯(LouisAdianMontrose)则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也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积极的推动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  相似文献   

14.
刘海平,1944年2月生,江苏常州人。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陈嘉教授,于1981年获英美文学硕士,并留校任教。1983-1984年在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专攻西方戏剧和美国文学,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任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任英语专业主任、外文系系主任,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同时还担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以及“美国戏剧研究会”(美国)理事,“国际尤金·奥尼尔学会”(美国)东方理事。1991-1992年,…  相似文献   

15.
王晓凌 《江淮论坛》2005,(2):118-123
南太平洋文学,是我国近些年来新开辟的一个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填补空白之功效。鉴于这一点,本文首先对南太平洋文学的区域划分和文学范围作一介绍,以明确这一研究领域的范畴;然后着重对南太平洋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作一述评;最后对南太平洋文学发展方向——“南太平洋风格”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学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会牵涉到大量的城市建筑描写,这也是城市文学的一大特殊性,然而以往的城市文学研究,多从宏观入手,着眼于市场经济、权力政治等抽象的表征,直接跳过了现实层面的城市建筑景观和空间。借用建筑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学中较为典型的几组景观意象和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建筑书写之于城市文学,有着独特而稳定的美学效果和文本功能;以建筑来观照城市文学,有望成为城市文学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蒋承勇先生一向致力于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研究.十多年来,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及多本专著.而近期出版的<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以下简称<两希>),更是作者多年在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研究上的阶段性总结.这本专著的面世标志着作者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已经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构架,在对外国文学研究深层结构框架的发掘基础上,实现了其一以贯之的对西方文学人性的深度把握的理想.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韩耀成先生所说,该书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新审美主义(New Aestheticism)是“理论之后”西方理论界以文学为本位而兴起的文学批评思潮,在呼吁重建文学制度的过程中整合美学话语时形成的概念和方法。新审美主义一方面强调具体文本的独特性与互文性;另一方面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既不是彻底转向旧式“审美”,也不是彻底偏离“文化”研究,而是试图在文本的事件性与事件的文本性之间建立新的平衡,经由文本细读重新定位文本的文学性、审美性、事件性以及实践性,呈现出文学向文化全面伸展和文化向文学开放的新的实践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9.
葛红兵所著《“五四”文学审美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了。该书收录了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和近几年来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开阔的文化视野,个性化的批评风格,深入探讨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与形式,鲁迅的“殉道者”人格,周作人杂诗的独创性,许地山小说中“贞女”与“圣女”的内在矛盾,沈从文的原始人性批评观,苏江、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方法等诸多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急待突破的问题。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描述,该书都有独到的见解,极富启发意义。《“五…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最终完成的重要转折点,特定时代的急遽社会变革与外国小说的大规模翻译、输入,为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内外双重契机与动力。外国文学的翻译对国人不仅起到了启迪和介绍作用,并且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和写作的技巧,使中国的文学,或可以说整个思想、学术界,起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发生、历程与表现的探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学在东西方文化冲撞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输入外国文学新鲜血液获得重建和新生的内在动因,并以此为当代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民族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